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第一个踏上中华帝国的新教徒公元1807年5月12日,一位刚满25岁的英国传教士,转道美国,登上了由纽约开往中国的“三叉戟号”轮船。一种为基督福音为中西文化交流而献身的激情,充满了这个年轻人的心灵。他就是罗伯特·马礼逊,基督教新教到中国来的第一位传教士,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先驱。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西方传教士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交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期,以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肌体,有意识地调整传教策略,融合中国儒家思想,将传道对象锁定于中国士…  相似文献   

2.
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目前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环境的特点: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际文化交流更为深入和广泛;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传媒公司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生产和交流的商业化程度大为增强;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继续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世界文化的美国化在继续;发展中国家依据国际法,积极采取措施,趋利避害,保护本土文化;东亚经济的崛起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国内环境方面,有利因素:积极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基本国策;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增强了文化实力,增强了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及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渴求和包容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知识界和民众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心态趋于更加理性;不利因素:文化产品的商品化造成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文化环境。展望:未来中西文化交流将有三个主要特点:中国吸收西方文化进入更为理性的阶段;更主动利用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今后几十年内,中西文化交流依然是中国的输入远大于输出  相似文献   

3.
澳门即将回归中国。研究澳门的历史价值,已经提到日程。然而这一研究,不应只限于1840年以后的殖民地功能,而应当重视1557年至1840年这一阶段,它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如果说,澳门是耶稣会向中国、日本和东南亚传播基督教文化的最早根据地,那么,利玛窦就是17—18世纪沟通东西方文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教育活动以建立的教会学校最为典型,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教会学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在近十多二十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出现大面积的丰收,有原创性的著作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陆续涌现,表明中文学术界关于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的整体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中余三乐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一书所叙述的北京教堂见证的近2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就是标志新进展的一项成果.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历程,可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充分反映了哲学对自身权利的诉求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融合。当代中国哲学正在逐步摆脱某些不必要的干扰,竭力恢复哲学的本来地位;同时,中国哲学家们也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力图重塑传统哲学的形象。西方哲学进入中国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中国哲学的形成,正是以哲学的特有方式演绎着中国百年来的现代社会的风云变幻,表达着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作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哲学表达,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充分表现为三个不同的纬度,即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学术自身地位的迷失和寻求。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天主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刚恒毅是一个重要的人物。1922年,他作为罗马教廷的宗座代表来到中国,标志着法国对中国教会保教权的终止,揭开了20世纪中国天主教本土化的序幕。刚恒毅在华期间,提倡利玛窦“文化适应”的传教方式,促进了天主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和沟通。特别是作为一个扬名意大利的艺术家和雕塑家,主张用本土民族的哲学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天主教的信仰,把中国的艺术引入到天主教会,无疑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颇具意义。推举中国神职人员担任主教职务刚恒毅原名C…  相似文献   

8.
英语世界的清小说研究可分为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萌芽期、六七十年代的发展期和80年代以后的繁荣期三个阶段。以此历史分期为据,梳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和各自特征,考察可供国内学界借鉴的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视野、理论和方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海外学者的相关成果有助于建构具有普适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浅议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个开放的世纪,是各国抓住机遇突飞猛进的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西方世界的交流有时并不是很顺畅.基于此,着重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原因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创办于1890年的《通报》是国际性权威汉学杂志之一,是法国为汉学界所做的一个重大贡献。本文对早期《通报》(1890—1944年)的创办背景、栏目内容等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分析早期《通报》关于中国科技的论文,探讨当时西方汉学界对中国科技史的介绍和研究,以期对人们了解和研究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观,它是一种对文化共生的价值追求。以文化自觉来观照中国-东盟的文化交往和发展,文化共生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以文化自觉来促进中国-东盟的文化发展,尊重差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末 ,欧洲传教士来华 ,明政府也急于改革历法。于是 ,就发生了以天文学为引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17~ 18世纪的西方天文学东传一直是学界颇为关注的论题 ,惜乎受限于诸多因素 ,议论文章或专著 ,往往是以偏概全者较多。张柏春所著《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一书既详考西方资料 ,也注意东方背景 ,对东西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测天仪器的发展情况 ,均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较为全面的具体分析 ,议论是中肯的。该书图文齐备 ,在类似图书中值得注目。它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也从技术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东西交往的途径。在介绍此书时 ,我也补充了自己的心得和说明 ,以更全面理解复杂的事物和背景。  相似文献   

13.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近代以前,日本始终"以华为师",积极学习中华文明以促进本国的发展,近代以来,中日文化交流领域出现一种逆转,中国"以日为师",以探求救国方案;日本则"以华为敌",进行文化侵略,以作为侵略战争的先声。这就形成了中日文化交流领域中学习与侵略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固有其自身一脉之传统;同时,千百年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使之水乳相融,成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跨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的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本文将从西洋文化在汉、魏晋、唐、元、明、清以及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传入情况及产生的影响作一论述,从而揭示中国历史文化的多元性,进而阐释文化的吸收与交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期,从中日关系发展的整体格局分析,中日关系整体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但对华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仍然在积极推进.结合安倍政府对华文化交流开展的现实,借助互联网的对华文化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以日本传统文化、日本流行文化以及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并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相关平台等流行范式,呈现出非政治性趋向、多元化传播趋向以及经济导向趋向的特征.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构成日本对华文化交流的关键性组成部分,是分析日本对华外交与中日关系的重要变量所在.随着中日关系的有效改善,未来日本对华文化交流在实施范式与内容层面都可以实现有效的扩充,更多日本文化产品将可能在华流通;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将使这一范式更为充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韩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40到90年代,曾因为历史原因而受到阻碍,但中韩建交后,这种局面很快得到了改善。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等方面来对建交后中韩文化交流发展的动因作一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桑耶寺不仅在弘扬藏族文化、培养早期藏地的宗教人才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而且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而吐蕃道是沟通中国内地与印度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本文从桑耶寺的佛经翻译、汉地僧人在桑耶寺的驻足活动、汉文史料中所见汉僧沿吐蕃道往返于中印之间的情况等方面 ,论述了桑耶寺、吐蕃道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中韩文化交流占有重要地位。与中日、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相比,中韩古代文化交流有着起源早而时间长、范囤广的显著特点。本文试圈通过比较中国与韩图、日本、越南之间的文化交流史,分析和概括中韩古代文化交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在短短两年中历经了兴起、繁荣、没落的全过程,为中国文化产权交易发展累积了重要经验。我国文化产权交易的健康发展需要强化制度建设,拓展市场功能,合理利用金融手段。文化资源的产权化保护与开发的交易市场方案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提出的一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学术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