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制度模型化,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研究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地方官员不仅面临地方财政收入增加的财政激励还面临地区经济增长的晋升政治激励。(2)晋升激励对地方官员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显著为正,土地引资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更具有解释力。(3)晋升激励对土地出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并呈现"东低西高"格局。基于此,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需要借助土地市场之外的联动改革,即加大土地违规的处罚力度,改变不合理的地方官员考核体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关系,实行差异化土地出让机制。  相似文献   

2.
不断扩大的地区间差异困扰着中国发展,并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为了缓解地区间差距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中国政府在1994年分税体制改革之后确立了具有集权倾向的财政收入垂直分配关系。通过财政资金的大规模双向流动,这种财政收入垂直分配关系促进了财政资金的跨区域配置和财政能力的地区间均等。但作为分权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其在均衡地区间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主要表现为大规模收入集中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增长抑制。财政收入垂直分配关系的这些影响与地方财政非税收入依赖程度以及中央专项补助水平存在明显交互作用,前者显著弱化了财政收入过度集中的不利增长效应,后者却显著弱化了中央补助的增长激励。  相似文献   

3.
Land Finance and the Tax-sharing System: An Empirical Interpret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的区域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其中的作用机制有待发掘。地方政府行为受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尤其受分税制以来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分税制集中财权使地方政府逐渐走向以土地征用、开发和出让为主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了土地财政;利用省级的年度数据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无论如何评价以土地财政为代表的发展模式,与财政包干制相比,分税制都是一个理性化的制度变革,其建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稳定互动框架,而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扩张模式是这次改革的意外后果。  相似文献   

4.
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本文试图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首先对近年来土地财政的规模进行估算,然后度量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结构失衡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财政不断膨胀背景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进一步加深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土地财政无助于纠正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结构失衡,要改善公共品供给结构,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5.
实现财政振兴,不仅要通过提高“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数量上达到财力充裕,更重要的是要从健全财政职能上,进一步确立财政分配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必然趋势。当前,财政分配职能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分配秩序混乱;二是财政分配自身失范;三是财政体制尚不完善。一、加快理顺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划清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财权范围,熨平畸轻畸重的旧体制利益格局,缩小地区间非均衡发展的差距,加快完善分税制…  相似文献   

6.
四、地方债——财政资金的再分配手段 地方债是地方自治体为弥补财政收入之不足、以发行债券或证书借入的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以上的长期借款。它本质上是一种公共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地方债通常处在中央管理之下,相当部分地方债由中央承购,因而它也是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再分配关系。 地方债在日本战后地方财政中始终有一席之地,地方债累计额也越滚越大。无论是高速增长时期,还是在低增长阶段,地方财政一直负债经营,这是日本地方财政异于中央财政之点。它清楚地说明,地方债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土地财政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全面审视中国渐进性制度变迁过程,分析了导致土地财政产生的制度变迁激励和政府行为选择,并以广东省的实际数据佐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格局、预算内财政压力的制度环境的综合作用,是促使地方政府迈向土地财政的背后推力.因此,土地财政的最大风险是危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最后提...  相似文献   

8.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则是财政体系内部各级政府对占有的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探讨现行的日本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一、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划分  相似文献   

9.
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源建设问题崔生金分税制是世界各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国家与地方分配关系的~种通行的财政体制。我国实行分税制后,虽然强化了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提高了中央收入占国家财政收人的比重,但财政分配关系发生了新变化,给地方财政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同...  相似文献   

10.
审慎推进财政分权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俊生  王庆 《社科纵横》2006,21(1):42-43
中国法律规定由中央政府集中控制国家税基和税率结构,而改革开放的进程实际上推动了财政分权的发展,尤其是支出责任的下放,同时也分散了中央对政府收入的控制。尽管如此,地方政府并未被真正赋予税收权力和支出自主权。在此背景下,考虑中国的经济条件是否适于全面推行财政分权体制,或推行该体制还需一定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依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原则及创新思路,提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我国应该构建由"三核心"构成的正式制度支持系统和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组成的非正式制度支持系统,强调农村人力资源、政府等各个制度创新主体在制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不同次序与层次上逐步推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创新。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包括: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中央政府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引导和监督;在法律政策层面上要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司法援助保障体系;在发展战略高度上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在资金筹措机制上形成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重视农村土地转让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非正当利益行为的有效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变迁的转型时期内,行政经济性分权为地方政府利益独立化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以维护地方利益为已任的地方政府自身也在进行职能的扩张和角色的重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非正当利益行为的产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不仅是加强中央权威与增强地方活力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的行政体制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 作者:张方华,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98级研究生。 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场深刻的社会制度变迁和经济转轨革命,其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3.
马金华  钱婧倞 《创新》2014,(4):54-59
文章首先以集权与分权这一矛盾为主线,缕析了近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过程:清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从中央高度集权一步步迈向地方独立分权;北洋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表现为中央财政严重削弱,地方财权恶性膨胀;国民政府时期,通过变化频繁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强化中央集权,收回地方财权。随后,从保持一定的中央权威、界定政府财权与事权、赋予地方独立税源以及完善财规、建立激励约束监督机制等方面揭示了近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迁对当今正确处理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市制已经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现行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制度自1947年基本形成以来,以自治为理念,以法律为基础,在兼顾地方的自主性的同时,指挥和发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对保持较小的地域差距和建设安定的社会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日本城市管理体系,包括行政区划、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大中城市的管理方法、各级政府的具体的分工情况、组织结构和财政制度等,并分析该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拖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问题的发生究其根源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季节性财政收入影响,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突出表现在一些农业县份。由于这些县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四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大,农业税一般在下半年主要是第四季度集中入库,在入库之前使得国库资金十分紧张,虽然消费税(10%)、增值税(75%)上划中央收入已经按照核定的资金留用比例留给地方,但由于这部分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小,人库资金数额不大,甚至按月平均进度计算,入库数额不足…  相似文献   

16.
印度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一直是联邦制下两级政府矛盾的一个突出方面。根据1950年国大党政府制定的宪法,印度财政分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包括直辖区)两级。宪法明确规定:“邦的繁荣必须建立在中央有雄厚的财力基础上”,因为中央要集中更多的财力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邦政府财政有困难“有权从中央政府获得财政援助”。在多党制的情况下,国大党政府要使邦政府在财政上依靠中央,从而在政治上也听命于中央。现在以新人民党为核心的少数党联合政府上台,这种财政体制不会有很大改变。40年来印度的财政在保证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方面是有成绩的,但在体制上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解放前后上海财政税收政策与实践的演变和二次大战后香港财政税收状况的对比分析研究,论述两地由于经济环境的差异而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及上海的具体情况,提出参考与借鉴香港的某些财政税收措施,例如设想上海与中央合理分配财政收入,扩大上海地方财政管理权限,制订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上海地方财政支出管理制度,降低直接税率以及开拓间接税等等,来改革与完善上海的地方财政体系。  相似文献   

18.
治理的制度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制度化是制度形成、制度(价值)认同和制度践行的连续过程,可以从制度的成型化、制度的认同和执行情况、对反制度行为的处罚等几个方面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总体上日益制度化。但在转型时期,由于一些领域的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因此这些领域的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这种制度失衡,导致地方政府大量运用各种组织性非正式规则(制度)实现其利益,影响了治理的制度化和绩效。组织的非正式制度提供了不同于已有理论的一个新的解释视角,也为新制度主义关于非正式制度及其作用的讨论提供了新的经验事实和理论发现。  相似文献   

19.
牛文浩 《创新》2011,5(6):28-31,12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形成,一些地方政府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牺牲社会公众利益来实现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地方政府逐利性行为不仅使各地间陷入了恶性竞争的循环之中,而且也使公众福祉、市场秩序、政府公信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遭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行为方式与地方经济自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全面性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在承受巨大的财政压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相应的自主权力。地方政府对此的行为选择表现为:宁可承受较大的财政压力,也不愿放弃相应的自主权力。其行为选择的合理解释就是,地方政府运用相应的自主权力所获得的收益是可以补偿其成本的。随着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地方经济的自主发展模式便开始出现与形成,并且有以下基本特征:(1)地方利益独立化与明晰化;(2)地方政府成为中观层面拥有一定决策权的调控主体;(3)地方经济的综合性特征强化。这种地方经济的自主发展,在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区的发展潜力与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