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儿童反事实思维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thinking)是指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而构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国外关于儿童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主要包括反事实思维与错误信念、假装、因果推理的关系,国内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很薄弱。对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后应重点研究反事实思维与情绪、归因的关系及反事实思维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形式语言学视角下,运用可能世界理论,以“如果”引导的条件句为例,分析汉语反事实条件句的反实性及预设的触发,旨在验证Alfred Bloom(1981)的观点,即说汉语的人是不是真的不善于反事实思维.研究发现,反事实条件句中的反事实信息并非由“虚拟式”传递,汉语条件句中没有虚拟式,并不影响汉语反事实条件句预设的触发,说汉语的人与说英语的人具有相同的反事实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诱发故事情境法和心理测量法,探讨老年人反事实思维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发现,三组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1);三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总分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其心理健康总分呈负相关(P=0.001);合理性与其心理健康呈正相关(P0.001)。得出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可以显著的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与其他诸多心理特征一起影响着人们每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通过分析反事实思维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意义,就可以找到利用反事实思维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反事实思维与因果推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事实思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常常影响因果推理和归因。国外许多研究者对他们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了研究。该文对这些研究成果与分歧进行综述 ,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诱发故事情境法和心理测量法,探讨老年人反事实思维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发现,三组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01;P<0.01);三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总分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其心理健康总分呈负相关(P=0.001);合理性与其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P<0.001)。得出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的数量与合理性可以显著的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抑郁是个体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是一种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的情形。抑郁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其产生与不合理的认知及不正确的归因方式有关。通过训练中学生恰当运用反事实思维,可以帮助学生面对消极事件时学会保护自我价值,进而有效减轻或改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
使用反事实思维任务、反事实推理测试(counterfactual inference test,CIT)、Stroop色词干扰测试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考察抑郁症状个体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结果表明,被试负性事件自发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测试成绩显著负相关(p0.05);正性事件自发反事实思维与诱发反事实思维能力与执行功能测试部分指标显著相关(p0.05);CIT得分与执行功能检测结果无显著相关。提示反事实思维能力受损是抑郁症的特质特征,并与个体执行功能的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和眼动技术的结合,探讨4-5岁幼儿对他人反事实情绪的理解情况。给幼儿讲述一个情绪故事,并在电脑屏幕上依次呈现与故事情景一致的图片,然后提问并让幼儿口头回答,同时记录其眼动特点。结果发现:1)4-5岁幼儿在他人反事实情绪理解中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2)5岁幼儿对庆幸情绪的理解好于对后悔情绪的理解;3)不同的故事情境不会影响幼儿对故事角色面部表情的注视情况,高理解水平与低理解水平的人在不同的反事实情绪理解故事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在眼动注视特点上他们情况的一致性。研究结论:4-5岁幼儿开始能够理解他人反事实情绪,眼动特点可以在理解水平上做出一定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从图学哲学、图学方法论、图学知识系统结构和图学发展史的角度出发 ,对图学思想与图学教育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讨论了图学思想的基本构成要素 :基元和整体、转化与整合、扩张与因袭 ,阐述了图学思想与图学教育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12.
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当事人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人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在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现状 ,提出阻滞大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四大障碍 :求同思维定势、逻辑思维定势、收敛思维定势、封闭思维定势。分析了四大障碍产生的原因 ,以及排除障碍的三大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优秀文化的传承、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目前,高校文化教育仍局限于"认知思维"模式中,在文化教育过程中过度重视理论教学、灌输式教育和共性培养。高校要创新文化教育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文化教育的基础,转变文化教育的方式,拓宽文化教育的思路,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以中国整体为中心研究的基础上,区域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分析当前教育近代化研究的得失,使我们了解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研究现状,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培育批判性思维:大学教学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思维是关于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理性思考,它既是独立自主人格形成的基础,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还是应对未来的定力。因此,为了培育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学教学就应确立新的知识观,开展问题导向的教学,更新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人是关系性存在,人的关系性活动构成了人现实的生活世界.本文试图从"人的生活世界"视角出发,揭示心理健康的历史时代性前提;以"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重新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挖掘人生活世界中四种和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的互动、人与自身的同一、人与"神"的共融对人心理健康的意义,真实把握心理健康的哲学性内涵,用"人的方式"关注人现实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英、汉民族分属东西两大不同文化体系,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使得英、汉语的写作章法各不相同.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意识到这一差异,在英语写作中,避免汉语思维模式的负面转移,尽可能用英语的思维模式来布局谋篇,才能写出比较地道的英语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