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在日本前后两个十年,分别成就了他诗歌创作和史学研究的两个辉煌时期。可以说,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文化巨人的郭沫若同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有趣的是,1914年东渡日本求学和1928年被迫流亡日本,郭沫若两次羁留日本都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透过这种偶然性,他的选择、或者说“郭沫若在日本”这样一个引起研究者兴趣的课题,实际上是一次文化选择,是郭沫若在东西方两种文化撞击、融合中为历史留下的一个文化现象。本世纪初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几十年的努力,已经进入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时期。这对于仍处在中世纪黑暗笼罩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犹如看到黎明的晨光,是极有诱  相似文献   

2.
留学宝典     
《21世纪》2001,(3)
写在前面 2001年2月,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率庞大的政府代表团“加拿大国家队”访华,这是他任总理以来第四次访华。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大国,中国和加拿大致力于发展友好的双边关系,两国建交20多年来一直如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漂洋过海,远赴异邦求学。加拿大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国的莘莘学子。在两国高级领导人为21世纪的中加关系绘制蓝图之际,《留学宝典》的工作人员更愿意为推动两国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方便读者了解赴加留学的相关信息,我们特在本期收集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希望能…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1978年第4期发表了陈元晖同志的《严复和近代实证主义哲学》一文,读后使我想起了日本明治初年的西周其人。因为西周和严复有许多共同之处。陈文指出严复是“中国第一代实证主义者”,是“最早介绍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到中国来的一位学者”,而西周呢,他也是日本最初的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把西方哲学思想介绍到日本来的第一个人,他们二人都对东方封建思想进行了摧毁性的挑战,起了进步作用。但同时他们却也都散布了“不可知论”、“信仰主义”,为宗教开了方便之门。谈到他们的政治立场也是一致的。严复大肆鼓吹斯宾塞的“平稳进化论”与“平衡论”,  相似文献   

4.
2006年2月14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杨岳先生将第三届“母亲河奖”的证书、奖章授予日本老人川手正一郎先生。他是迄今为止24位“母亲河奖”得主中年龄最长的外国人,近几年,他先后9次带领100多名日本青年来中国植树。  相似文献   

5.
三浦辰美先生是位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两年前到中国常热,经营着一家以培植菊花销回日本的公司。在他那间整洁典雅的办公室,有一套用于自己喝茶和招待客人的茶具,茶壶茶杯上个个印有“缘”字。我们采访谈话就以“缘”字开始。 三浦先生说他相信缘分。现在他栽种的菊花虽然种苗是日本带来的,但追根寻源,这菊花两百多年前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经过改良,便称为日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布什先生从克林顿政府的对华友好关系(可用“战略伙伴”一词概括)中捞取了许多政治资本。这个概念于1997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由比尔·克林顿和中国主席江泽民第一次提出,1年后克林顿访华时又得到了发展。这是自1989年天安门风波之后美国总统首次访华。布什先生反对这种提法,他说中国是“战略竞争者”。  相似文献   

7.
考场作文要有机智,要想脱颖而出.非要有“个性”不可。“个性”用著名作家王蒙的话讲就是“亏他想得出”。母爱是个永恒的主题了,但前二年江苏高考就有一篇写母爱的个性作文脱颖而出,至今在省内作文界仍是经典教学素材。文章描写了一位傻外婆,精神上有点问题,除了自己的女儿外,谁都不认识:有一次家里来客人了,在饭桌上,  相似文献   

8.
1970年,冯锦华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一个普通干部家庭,1992年大学毕业后,在太原的一家国有企业上班。1994年,冯锦华有了一个赴日交流的机会。在去日本前,他对日本的认识,“就只知道抗日战争,知道有个电视剧《血疑》。”在日本的头两年,冯锦华都是在语言学校学习日语,两年后,他考进东洋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在一家日本电讯公司的中国业务部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向当地的华人用户推销国际长途电话服务。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生还是一个职员,他都不算是个惊世骇俗的人,除了有时和朋友们“争论国家大事”会显得特别激动。然而…  相似文献   

9.
1922年,一个轰动当时中国政界的订婚仪式在北京顺承王府隆重举行。订婚人是两个年仅6岁的不懂事的孩子,一个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四公子张学思,另一位是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六小姐。6岁的张学思不晓得订婚的意思,更不晓得这是一桩以亲生骨肉为砝码的政治交易。 可是,“亲家”不到半载就变成了“冤家”,中国接连爆发了两次规模巨大的直奉战争。在此期间,曹锟还上演了一出“贿选总统”的闹剧,以贿赂议员投票的方式窃取了总统宝座,张学思从懂事伊始就为自己是“贿选总统”的“六姑爷”而感到莫大的耻辱。他一直坚决抵制这个带有包办和政治双重色彩的所谓婚约。  相似文献   

10.
如果用一条大河来比喻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头5年中,这条大河曾经经历了197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冰河期"。以2006年10月安倍访华为标志,中日关系这条大河中厚厚的冰块被打破,"厚重坚冰"虽然被打破,却是乍暖还寒。2007年春天温家宝总理的访日,则是"融冰之旅",总理在日本展现的亲民本色,使近几年受到中日关系不佳的大环境影响的日本普通百姓大大改善了对中国的印象。而福田的此次访华以及2008年的胡主席访日,则是让"战略互惠关系"这艘巨轮扬帆起航。  相似文献   

11.
乍一听“一刀主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个挥舞著大刀片的武林高手,其实却是个手执一柄秃头篆刻刀的文弱书生。“一刀主人”是魏晓寰的雅号。他刻字有一绝:不用事先打稿,一刀就受,由此而得名。魏晓寰去日本很多年了,在日本书道界已颇有名气。许多日本人都喜爱他的书法篆刻作品,他那神奇的“一刀功”曾令不少人折服。在一次中国展上,魏晓寰正聚精会神地埋头刻字,几个日本青年走到他面前,为首的一个态度傲慢地说:“你就是‘一刀主人’吗?听说你刻字不打草稿,一刀就能刻好,今天给我们也刻个章,让我们瞧瞧是真是假。”魏晓寰不卑…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2月,我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的身份,偕同两位经历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与幸存者应日本“中国战争受害者证言集会”的邀请,赴日访问与讲学,先后走访了大阪、神户、冈山、新建、金泽、名古屋、东京等大小城市与乡村,接触了日本各方面人士,历时虽只有半个多月,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走向与日本右派斗争的 第一线 当我们刚刚走出机场大门,就看到年近70的“日中交流促进会”会长、著名爱国华侨林伯耀先生亲自驾车来接我们。与他同来机场的还有几位日本友人,其中有两人都已经80岁了。南京人民熟悉的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女士则在宾馆迎候我们。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小说的人性道德理想韩伟岳沈从文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产作家。他那渗透自己人格和感情的作品,“叠起来有两个等身。”[1]他的创作仅小说一项“据大略统计,有短篇二百余篇,中长篇十余部,近三百万字。”[2]沈从文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坛上的辛劳耕...  相似文献   

14.
《源流》2007,(7)
1996年4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他这次访华是在其“心脏搭桥”手术不久后进行的,但他仍显得很精神。几次宴会上叶利钦  相似文献   

15.
近日翻书,竟从不同的两本书上看到两位名人异曲同工的廉洁故事。一个是关于美国平民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1837年,林肯辞去新撒伦邮政局长职务,前往春田镇担任律师。一天,州政府来了一个人,向他收取一笔未曾缴清的邮费。还没等那人把事情说清楚,林肯就从身上摸出一个钱包,数也不数就交给那个人,说:“过去你们是每个月都来收钱,这一次却过了五个月,我很着急,不论走到哪里,这17元公款总是带在身上”。其实,在那几个月里,林肯生活窘迫,一直靠借钱维持生计,但他从没打过这笔公款的主意。“我就是饿死,也不会动用这笔钱的”,林肯对借钱给他的朋…  相似文献   

16.
詹蒙 《今日南国》2007,(3):53-55
丈夫有了“婚外情”我结婚两年了,丈夫胡伟光是大连市高校的—位老师,我们的婚姻平淡却美满。我的父母是经商的,我是他们的独生女。他们并不满意我的婚姻,说他与我的条件相差得太远:父母从小离异,他的妈妈靠开小卖店含辛茹苦地把他送上了大学。结婚没有房子,还要养活自己的母亲。但第一次见面,他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候,他就把他家里的情况如实地跟我说了。他说,如果女方不能接受他的母亲,他绝对不会结婚。就凭这句话,我就决定跟定了他。结婚的房子是我父母准备的。结婚两年来,他对我父母毕恭毕敬,但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他决定考研究生,但是两次都差几分而落榜。我发现两次落榜的打击对丈夫实在是太大了。这一年来,他跟我的交流越来越少,而沉湎于网络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多。有一次,他竟忘记了去给我妈妈拜寿的时间,害得我在公交车站傻等了一个小时。最可气的是,他的手机没电了,也不知道充电。家里电话线也被拔掉了。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宣传家。从1898年戊戌变法至1928年国民党宣告“统一”的三十年中,梁氏几乎参与了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政治活动,各种重大政治事件无不在他的头脑里引起强烈的反映,或者在他的笔下留有记录。 在梁氏的笔舌生涯中曾经有过两次大的闪光:一是维新运动高涨时,他因在上海办《时务报》而“名重天下”;二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因在日本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而成为“舆论界之娇子”。本文主要是就他在这两个时期的思想言论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辞赋方面,目前中日学术界存在着很多不同,特别是如下两点:第一是研究对象。日本的辞赋研究对象集中在六朝以前,而在中国,对六朝以前和唐宋以后辞赋的研究却都很丰富,而且最近还开始了朝鲜,越南等域外辞赋的研究。第二是辞赋研究者的人数。虽然最近研究中国文学的日本年轻学者较多,但是辞赋研究者并不多。在中国,自马积高《赋史》以来,有不计其数的研究者都继承了辞赋研究的传统而进一步展开自己的研究。通过“通史”与“断代”、“广泛”与“狭小”、“辞”与“赋”、“整理”与“未整理”等几个视角来考察新世纪辞赋研究的状况,进而分析中日之间对辞赋研究的差异。通过这些比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两国辞赋研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济南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军事侵略。从“济南惨案”到“九·一八”事变 ,都是源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大陆政策” ,都是日本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具体步骤。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济南惨案”是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前奏和开始  相似文献   

20.
【案例】“宋老师,我能写两个人吗?”“你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嘿嘿!宋老师您就让我写两个人吧,我保证把这两个人都写好!” (每次习作,这个柴辉同学都是只写一百来字。我让他重写,他总是嬉皮笑脸地说自己水平有限,实在抱歉。有时为了应付。就在结尾处随便添几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