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思新 《探求》2004,(4):73-76
文学流派学的建立,须具备以下诸因素:流派意识;流派盟主及盟主意识;流派风格;流派命名等。对这些问题的归纳和总结,能对文学流派学一般性理论的成立起到推动作用。在此新学科的创立过程中,陈文新先生等人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努力。此学理的成立,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开拓创新,也必将有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隋代是古代选举制度由察举迈向科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隋唐碑志中所载科举史料,为深入研究隋代科举带来了新的可能。通过梳理与解析墓志所见隋代科举语词,总结出其以复音词为主体,以贡、举、策、第等同一语素构成相同或相近意义词群的特点。其中大部分是承袭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乡举里选、荐举、察举制语境下所用语词,与此同时有旧语词语义扩大与引申、新语词产生的现象。研究隋代科举语词的涵义与特点,有利于加深对隋代选举制度变革的理解,对全面研究古代选举话语体系变迁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们应对全球化浪潮 ,透视这种全球的政治与经济相互渗透现象并力图揭示其本质的过程中 ,国际政治经济学逐步产生了 ,人们运用它对新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进行理论分析。本文重点对该理论的传统及三大新流派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4.
隋代总管府制的发展与废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管府制是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皇、仁寿中,适应着南、北两地区的统一局面,总管府制得以全面推行。总数达36个的总管府分别统辖若干个州级行政区,成为地方上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能是既管民事,又理军政,属于地方集权的管理模式。总管兼任驻在州的剌史之职,并以驻在州的全名作为该总管府的专名,此乃隋时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显明特征。隋朝总管府制废止于大业元年  相似文献   

5.
理想与现实之间——论法学流派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各主要法学流派对法治的看法各不相同。自然法学从必要性的角度论述法治 ,讲的多是法治的优点 ,属于对法治的建构性论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较为注意法律的独立性、完善性、稳定性以及意义的固定性 ,主张从技术层面上支持法治。社会法学派既看到了法治的理想成分 ,也看到了法治在现实中的命运 ,对法治的研究属于解构性的。法律解释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如果这一学科能吸收自然法学等流派的价值和原则 ,就能建立起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法治理论  相似文献   

6.
隋代诗歌的创作主体主要由东魏北齐和梁陈入隋的诗人组成。西魏北周入隋之诗人则占据很次要的地位。这一现象与隋文化主要继承北齐梁陈文化而不重西魏北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隋诗与隋文化的密切关系形成了隋诗的三个文化特质,并昭示出魏晋六朝至隋近三百年文化流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宋润婕 《社科纵横》2006,21(12):106-107
15至16世纪,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发生了一场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音乐也随之进入了“复兴”时期。此时的音乐理论及实践得到极大的发展,欧洲音乐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形成了几个较有影响力的乐派:佛兰德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它们对当时及后世的作曲家及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心理治疗流派对移情的理解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已经被各个心理治疗流派接纳和运用.精神分析学派对移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对其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认知行为学派越来越重视潜意识、领悟、早期经历和治疗关系,在实际治疗中已经利用移情来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图式,尽管他们更愿意使用行为术语来表达移情;人本主义学派不但重视真实的关系.也开始重视转移过来的移情关系,通过处理移情关系展开治疗,尽管他们并不认为移情比其他技术更重要.可见,移情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成为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共同工具,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不但促进了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治疗流派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吕蔚 《唐都学刊》2000,16(4):48-54
本文从贞观文坛的理想入手,指出其“性情与功利兼收,文华与实用并蓄”的目标,继而在对文学创作实践的分析中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一差距正是政治实用性与文学审美性的矛盾,也就是南北文学之间的差异。进而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达到对文学本质的把握,并隐含着对南北文学成功整合的理想文学的设想与向往。  相似文献   

10.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划分与分析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制度主义的流派划分及其整合潜力是目前新制度主义研究的一大热点。总体而言 ,新制度主义的流派划分方式可以归纳为七分法、四分法、三分法和二分法 ,其中被学界广泛接受的是三分法。这些划分方式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忽视了新制度主义发展过程的一股重要潮流。在对目前流行的各种划分方式作出系统评估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流派划分方式 ,并且认为 ,这种新的划分方式将更有助于寻求新制度主义内部的整合潜力。  相似文献   

11.
雷依群 《唐都学刊》2001,17(2):45-48
隋朝的殷富在中古时代是无与伦比的.个中原因如何?曾令许多封建史家百思不得其解,而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又限制了现代史家从更深层次上去进行探讨.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古时代,除生产力诸因素之外,隋朝的殷富,只能归功于其政府所实行的一系列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12.
石红  唐李佩 《唐都学刊》2010,26(6):48-52
作为结束三百年分裂局面的隋王朝,虽然只历两代帝王,存在短暂的37年,但其统治者杨氏父子励精图治,一度出现了国富民强的繁荣时期,而隋的短期强盛和迅速灭亡与两代统治者的思想性格和政治决策都有很大关系。杨坚、杨广虽为父子,但其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故试从两者的婚姻生活、人生行迹、宗教思想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父子两人思想差异的缘由,并对隋这个短暂的大一统王朝所表现的文化特质与杨氏父子思想的关系予以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贾学清 《学术交流》2003,(7):147-149
元杂剧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它的文学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塑造人物形象。二、推动情节发展。三、营造环境气氛。科范的这些功能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结合有代表性的剧目 ,具体分析元杂剧科范的文学功能 ,阐释其重要的戏剧意义 ,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史卫 《唐都学刊》2007,23(5):1-6
西魏北周的制度改革在隋唐财政制度形成过程中,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经过六官制度对官制重新整理,民部成为度支部的头司;左右民曹合一;颁禄工作由度支曹移到仓部;建立了司门监察制度。在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发展过程中,两套机构并存,造成财务行政机构重叠设置管理混乱,经过北周改革,形成对应关系,构架起三级财务行政系统。唐代预算制度也基本萌芽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5.
葛亦陶 《阅江学刊》2012,4(3):83-87
《隋书·经籍志》之经部记载了南朝大量的经学著述,南朝一代,经术并没有荒废。超过三分之一的南朝经学著作是几个特定家族的成员所作,凸显了南朝经学依托于士族家门的特点。士族子弟对于累世经学的继承和发展,正是他们维持家门不堕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汉魏六朝小说体现了地理博物学、史学和宗教的多元文化特点,又具有文学想象、叙事、写人等小说文体元素.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在各个方面制约了作品的文学性,其情节、形式乃至艺术手法往往成为某种文化形式或著述动机的附着因素.文学史写作应格外注意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小舒 《求是学刊》2001,28(4):80-87
过去学术界将北宋诗文改革的对象一般视为形式主义文学 ,这是不正确且不客观的。宋初文学自有其不可抹煞的审美价值。然而并不能因此否定诗文革新运动本身的意义 ,这场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确立一种支撑士大夫生存信念的文学精神 ,该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危机的产物 ,带有明确的功利倾向 ,但本质却是指向人的内心的 ,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存观念的体现。宋代文学的主流正是这种精神的派生物  相似文献   

18.
孙之梅 《求是学刊》2003,30(4):87-91
明代复古派之所以能够发动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文学复古运动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该派始终坚持文学本体的立场。通过辨诗文之别、诗与非诗之别 ,以及诗歌的时代之别 ,突现了诗歌的本体特征 ;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 ,摆脱了议论、铺陈、性理对诗性的裹挟缠绕 ;诗歌六义中特别拈出比、兴二义 ,确立了诗歌的创作原则。辨体、抒情、比兴构成了复古派的文学本体论 ,也是复古派最有价值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宋代文学精神与理学最基本的一致和相类就是文道合一和尚理轻情。道代表了宋代士人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和自我人格的确认 ;而推崇理性则是宋人在把握世界方式上对唐人的最大超越 ,它们显示了社会向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日益发达形势下文化的成熟和嬗变 ,无疑属于一种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和问题。由于此两点原因 ,宋代的文学精神便呈现出与前代明显不同的风貌与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一改历代因袭前朝礼制的传统,开国之初即弃元礼不用,而另谋擘划一代礼制,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元明之际“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礼俗现状使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不仅为朱元璋的礼治宏图提供了反面借鉴,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礼治的治政作用,从而将礼治推到“国之纪纲”的政治高度,并且属意于创立一代礼制。朱元璋的制礼思路主要是因袭前代之制,稍加损益以合时宜,但元代五礼皆以“国俗”行之,带有浓厚的蒙古特色,严重偏离了历代相承的“礼统”,不堪新诞生的汉族政权袭用,构成明初礼制变革的根本原因。自元礼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种断裂,但以周汉唐宋以来的“礼统”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对元代礼失百年的一种反正,又是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