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伊迪丝·华顿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迪丝·华顿面面观●蒲隆美国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赫夫把美国文学中典雅和粗犷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形象地称为“苍白脸和红皮肤”。这两种流派不仅写作风格相异,而且题材也不同:“苍白脸”多写上流社会,“红皮肤”则多写下层民众。当然,两派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也...  相似文献   

2.
论浙东派     
所谓浙东派,是指元末明初由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东地区的许多文人所组成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宋濂、刘基、方孝孺等。这一流派在当时文坛上占有显著位置,对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发展变迁曾起关键作用,因此,当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浙江文化史的学者,应对之予以足够重视。本文拟就这个文学流派的轮廓作一个大致勾勒,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3.
西方当代文艺社会学研究日趋细密,流派和名家层出不穷。法国波尔多文学社会学流派就是其中值得重视的一家。该流派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文艺社会学研究、至今不辍其代表人物罗贝尔·埃斯卡皮在西方学术界亦享有一定声誉。本文拟介绍这一流派的产生和其研究课题、方法,以期开拓国内学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二战后兴起的一股反文化潮流,"垮掉派"是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塞林格、凯鲁亚克和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历史变革时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美国现存秩序发起了挑战。在文学上,他们摒弃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学院派传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需求,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创作观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李红春  陈炎 《求是学刊》2002,29(5):92-98
在儒、释、道三教发生裂变的中唐时代 ,中唐诗歌在美学面貌上表现得异常丰富、复杂。此时的诗人在较为自觉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 ,逐渐形成了相对明晰的美学流派。在众多的流派之中 ,择其大端可分为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浅切派”、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险怪派”、以刘长卿和韦应物为代表的“隐逸派”等三支。从文化资源上看 ,这三种美学倾向显然分别与儒、释、道三教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现代派文学受到我国文学界的注意和研究,现代派文学作品的出版和评论逐渐增多.不久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山东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日本现代派文学——"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中译本;武汉《外国文学研究》开展了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我们认为,加强现代派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将有利于现代派文学的研究工作.川端康成是日本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作家,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在创作上,他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吸收了西方文学流派的创作手法、特别是英国作家J.乔依斯的"意识流"手法,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在一些作品中表现了颓废思想和没落感情.这篇文章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7.
超越实践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美学思潮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实践派成为主流。而走向下—个世纪美学的趋势是超越实践美学,建立现代美学体系。五十年代后期展开的美学大讨论初步构筑了中国当代美学的格局,形成了四个美学流派,这就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主张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兴起于我国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渊源来自日本。刘呐鸥是最早将这个文学流派介绍进中国的作家,穆时英后来居上,把这个学派的创作推向高峰阶段,新感觉派从题材到技巧都有鲜明的创造性。他们把视野对准现代化的都市,通过意识流、电影蒙太奇的镜头剪接切换,运用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手法,把现代化大都市的声、光\色、影,乃至在大都市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的浮躁心态和各色的欲望,比较传神地渲染和烘托了出来。这是我国原有的各个文学流派都尚未能达到的。因此,新感觉派从某种角度看,它又是一种新颖、独特的都市文学。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历史上,堪称为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9.
何宗美 《阅江学刊》2013,(6):98-105,132
以台阁体为明代文学之正统即“台阁正统”说,是《总目》明代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思想。台阁正统说,对明初以来直到明中期的文学坚持的是从宋濂到“三杨”再到李东阳的文学中心论,依此脉络在《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及提要所构建的明代文学体系中,台阁体中心以外的作家就不可避免地被四库馆臣作了淡化和边缘化的处理。《四库全书总目》虽然称茶陵为“派”,但并不把茶陵派看作一个独具创作风格的文学流派,而是把它归入台阁体在后三杨时代的一种代表。茶陵派归属台阁体之说,其可取之处是注意到了该派多数作家所共具的艺术风格及其渊源,但其缺憾和问题实非少有。《四库全书总目》所持的“立异起衰”说,与钱谦益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都将茶陵派与复古派对立起来则是无异的。  相似文献   

10.
论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文学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崎润一郎 ( 1 886— 1 965)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日本人又称其为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本来 ,唯美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在西欧文学中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文艺主张不同 ,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日本人在此把它们混在一起 ,显然是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不过 ,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中同时具有了上述两种文学流派的某些特征。西方唯美主义文学最大的特征是鼓吹“生活艺术化”,其目的是为了反对 1 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庸俗的风尚和功利主义思想。唯美主义文学作品大多描写变态的色情 ,并配以华丽而堕落…  相似文献   

11.
初盛唐和中晚唐人对屈原与扬雄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中晚唐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屈原与扬雄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导致了文学创作上的变化.由于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的影响,中晚唐人对屈原与扬雄的人生遭遇和作品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从而在文学特别是辞赋创作上掀起了对屈骚与扬雄之作进行模拟的风气.  相似文献   

12.
袁敏 《唐都学刊》2010,26(1):72-74
薛道衡历仕北齐、北周而入隋,进入其文学创作的高峰,其代表性的作品几乎都作于此时,为隋代文宗。然而其生平创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现存诗文作品与出土文物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围绕其生卒年、生平事迹补遗、重要作品系年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可以纠正以往文献的舛误。  相似文献   

13.
扬雄评司马迁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丁 《求是学刊》2007,34(4):128-134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爱奇"、"多知"而"杂",首先是抓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批评的标尺,在传统史学领域具有代表性,也反映了司马迁史学的丰富性及其思想的特异性;其三,他评司马迁《史记》"实录",注意史学之记事行文的最基本问题是很重要的。但仅以"实录"而称"良史之才"失之片面,应当加上史学思想;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好,才可谓"良史之才"。扬雄的看法与评论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溥是明末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他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分篇来看,是对单个作家作品的论述;合而观之,则是一部汉魏六朝至隋代的文学简史,是张溥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张溥的文学思想具体特征有:文质并重而又偏重于质;强调作家的品格和节操;文学上自然强调复古,但不贵古贱今。他试图从复古为革新,改变明末文坛的萎靡不振,提倡内容充实,语言刚健有力的文风,激励文人讲品格,重节操,积极济世,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中。他的复古,是古为今用,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高杨 《阅江学刊》2013,(5):145-148
杨维桢的“情性论”诗学是元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其形成与元代独特的经学背景密切相关。元代经学在主体性转向上迈进了一大步,这对元代诗论的影响表现在哲学化和注重自我两个方面。杨维桢的“情性论”诗学对于诗歌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这既继承了中国古代诗学“诗言志”的传统,又综合了魏晋以后的“诗缘情”的艺术观念。杨维桢诗学的美学追求以对人的生命的本性认知为基础,并结合儒、释、道等文化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精神和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6.
韩玉珠 《唐都学刊》2004,20(5):43-46
杨玉环是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形象,对其人的评价也出现了许多怜香惜玉的审美误区。从美学的角度对唐诗中杨玉环这一形象的美丑善恶进行一番缜密的考查和分析,认为其形貌媚态百出,其才能急功近利,其心性自私偏狭,其行为贻害天下,并强调这一形象对人们在实现自身全面美化中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杨文秀 《唐都学刊》2005,21(5):19-21
唐诗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安史之乱作为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也是唐长安城走向衰败的始点.在诸多唐诗中就反映出长安城的变化.杜牧的<隋堤柳>、温庭筠的<柳长句>、<杨柳八首>等描绘出蔚然成荫的唐都长安;杜甫的<千秋节有感二首>、杜牧的<过勤政楼>、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反映了南内兴庆宫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凄凉;从羊士谔<乱后曲江>看到唐代著名的曲江风景区也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8.
张昳丽 《阅江学刊》2011,3(5):124-128
"金陵四家"是活跃在明代中期的一个地域文学团体,他们与茶陵派中的杨一清、乔宇、储巏、邵宝等人关系较为密切。茶陵派对"金陵四家"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立身行事方面,其次茶陵派还影响了"金陵四家"的诗文倾向。茶陵派和"金陵四家"是一种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石红  唐李佩 《唐都学刊》2010,26(6):48-52
作为结束三百年分裂局面的隋王朝,虽然只历两代帝王,存在短暂的37年,但其统治者杨氏父子励精图治,一度出现了国富民强的繁荣时期,而隋的短期强盛和迅速灭亡与两代统治者的思想性格和政治决策都有很大关系。杨坚、杨广虽为父子,但其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故试从两者的婚姻生活、人生行迹、宗教思想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父子两人思想差异的缘由,并对隋这个短暂的大一统王朝所表现的文化特质与杨氏父子思想的关系予以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高天成 《唐都学刊》2004,20(3):10-12
唐代大雁塔是文人士子心目中的圣地,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杨炼、韩东借大雁塔来消解和颠覆诗歌的文化历史内涵,具有鲜明的反叛色彩,而后的于坚却对大雁塔顶礼膜拜,从反叛走向回归,使大雁塔成为一种隐喻,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