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泰戈尔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也是一位思想家。他非常关注印度的命运。他对印度社会诸多方面的论述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此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3.
4.
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并产生了许多经验研究成果。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异于对社会问题的常识性理解和传统的研究视角。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题不是“有问题的”客观事实或状态,而是这些事实或状态被宣称成为社会问题的活动和过程。经由这些活动和过程,社会问题建构性地存在着。本文通过与传统社会问题理论的比较,着重探讨建构论所进行的社会问题新的理论研究转向及其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贫困、社会分化、心理失调、以及环境污染等城市社会问题也逐渐浮现,而有效的缓解以上问题是城市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解决的。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与人发展的辩证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大社会形态中社会与人辩证统一发展过程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当今中国在社会与人发展关系上的时代特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社会与人的统一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及丰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和市场经济的本性,又给社会与人的统一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加速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上入手,努力促进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个人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在私有制社会,只讲人的个人价值,忽视人的社会价值,甚至否定人的社会价值.社会主义社会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但在以往存在着只重视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的个人价值的偏向.这样做的结果,伤害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但人的社会价值相对于个人价值而言,是更重要、更带根本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的个人价值.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价值目标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人性善恶与中西社会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人论人性善恶设计的不同是导致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最终根据,这种差异表现为:在社会人际利益观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道义优先与功利优先;社会治理与调控方面的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尊自大与反思忏悔意思。在建设和发展中国21世纪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义利统一,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统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由于面临“前所未有”风险背景,焦虑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社会各阶层滋生底层认同心理,不公平感、“群体性怨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应承担破解社会焦虑的责任,用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消解不公平感,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消解社会底层认同心理,用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消解“群体性怨恨”情绪,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积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1.
性别问题上的生理决定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那时正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反对女性运动的人们也在集结自己的力量,当时出版的几本畅销书就是男权制观点对女性运动反弹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社会问题自然史观"从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定义入手,强调社会问题的公众论题性质以及对社会成员所珍视价值观的违背,并结合底特律市拖车居住者营地的分析来把握社会问题产生发展的规律性。"社会解组"和"偏离行为"理论则从社会的结构性根源来探讨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路径,完成了"社会问题社会学"及其概念体系的构建。两种范式的区别体现在"社会解组"和"偏离行为"理论对"社会问题自然史观"的批判上。默顿认为以个人判断的数量来决定行为的合法性和制度的合理性,不利于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也会导致对"潜在的社会问题"的忽略;而在对待价值观的看法上,要求人们注意社会学理论的陷阱,避免"主观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14.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认真研究教育事业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中世纪晚期以来宗教和政治的总体性危机,马基雅维利奠基的“公民宗教”提供了一种建立现代秩序的可能性,但它背后所预设的伊壁鸠鲁式的“自然观”并没有为“现代人”的人性与政治建立普遍性的基础。卢梭通过笛卡尔式的“我思”所建立的人性秩序,不仅证成了现代神义论,而且试图构建一种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道德共和国。因此,卢梭的“公民宗教”本质上是“人性宗教”。然而卢梭的“人性”宗教所崇拜的并非是人性(human nature)自身,而是人性背后的上帝以及其所“安排”的秩序。“人性”(Humanity)宗教总归要返回到自身,这正是法国大革命后社会理论思潮对卢梭“人性论”的反叛与重新展开,现代社会正是通过这种过渡而形成了自身雏形的同时又面临着进一步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社会问题课程是指以认识和分析当代社会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既是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广泛开设的专业课,也是颇受各专业大学生关注的公选课。问题观是指在认识社会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密切联系。社会问题的课程特点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之外,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确立理性的问题观。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而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则以结构性、变迁性、病理性等三类表象形式存在于当今社会,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推进有效、服务、法治三位一体的现代政府建设,将有利于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进程。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通过梳理官方历年统计资料进行趋势分析,描述了广东省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深入剖析相关政策体制弊端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深化双重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政府职能的转变力度、完善政府购买制度、建立多元监督网络体系、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队伍和拓展多元筹资的新模式等六大方面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良性、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互动论者对社会问题的阐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芝加哥学派中的互动论者对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在于揭示了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方面:社会问题是通过个人和群体之间不断变化的互动过程,通过重要社会群体和组织的界定而实现的。社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界定的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和制度化。由于社会互动的形式,内容、力度不同,诸多社会问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