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阐明人类的起源,探索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是人类遗传学的重要使命。人类和普通动物一样,是经历了一定的自然结构和历程之后,在地球上诞生并生存的生物。也就是说,是从其它生物进化发展而来的自然选择的产物。所以,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支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一)人类的进化根据地质学的研究,揭示了生物及人类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富于现代生存智慧的人们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发展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尝试性探讨。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人崇拜自然”、“人征服自然”和“人协调自然”三个基本阶段。在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幼稚无知和对大自然的软弱无力,因而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然崇拜。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特别是进入机器文明时代以后,人类越来越显示出“征服自然”、“主宰自  相似文献   

3.
正义作为人类的价值观念,本身就是人类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意识,还是并且主要是人类对自身的意识。正义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而是人类在自我意识产生后的结果。人类意识的多样性决定了正义观的广泛性。人类的自我意识包括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人类集体的自我意识,正义是二者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对于正义的自我意识经由法律来外化,通过法律来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4.
利用彝族史诗分析向天坟的结构与文化象征意义,探究彝族虎图腾文化,厘清向天坟背后的文化,进而探讨彝族先民天 地轮回,人与自然的生死观念。探究彝族先民源于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人 观。天人合一是彝族集体意识的一个体现,对待生命的方式,是对于人来自哪里,将归向何方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人类欲求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实际上也一直在和自然打交道,从事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对自然的实践史划出了一个“人顺天——人制天——人和天”的辩证圆圈。通过这一圆圈运动的认真剖析,不仅可以充实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而且能够提高人对自然的和谐意识,强化人对自然的和谐行为。  相似文献   

6.
图腾信仰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最早的原始信仰。“鹿”、“鸟”崇拜是在我国北方先民和阿尔泰语系民族中广泛存在过的原生型信仰形态。“鹿”、“鸟”二兽也是阿尔泰语系萨满教的最具典型意义的神偶和标志。纵观考古学、民族学、历史文献学资料,古今阿尔泰语系诸族的“鹿”、“鸟”崇拜具有较多的图腾信仰典型特征,如“图腾祖先”、“图腾徽记”、“图腾牺牲”、“图腾禁忌”、“图腾艺术”等。但是,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鹿”、“鸟”崇拜在阿尔泰语系诸族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显示出一定的地区、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7.
宏伟的造象:古代神话中的悲剧英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伟的造象:古代神话中的悲剧英雄张振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无疑,它是原始先民对周遭之客观世界把握、认知的结晶。原始先民的认知是一种前逻辑的、具体联想丰富而逻辑推理能力低下的非理性的认知,布留尔把它叫作“原始思维”,...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 ,人类面临着三大也许是永恒的谜团 ,一是宇宙之谜 ,二是生命之谜 ,三是认识之谜。对这三大之谜的不同回答 ,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科学的主题和基础、哲学的主题和基础、宗教的主题和基础 ,并因此而演绎出不同时代的科学体系、哲学体系、宗教体系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打上了对这三大之谜回答的深深的烙印。产生于 19世纪的达尔文的“进化论” ,是人类思想史上对生命之谜进行探索和回答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今天看来 ,说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对全人类的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文化以及方方面面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一点也不为过 ,因此 ,达尔文是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的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但是 ,从“进化论”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 ,这期间人类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人类思想的历史长河中仍然闪现出思想的光辉的同时 ,也暴露出狭隘、粗糙、简单等缺陷 ,因此 ,在人类探索生命之谜的道路上 ,超越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势在必然的。正因为如此 ,2 0 0 3年 4月6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会议室 ,举办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困惑与出路  相似文献   

9.
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对这种有限性的意识叫悲剧意识,同时人又认为是"万物之灵长"而生喜剧意识..这两种意识的综合作用使人产生出永存的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人寻找和创造出了众多的替代者.作者着重对这些替代者以及永存需要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人类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 “生命”两个字象满天的星子播撒在沈从文作品的字里行间.“生命”意识灌注流溢,使沈从文作品升华到一种美的哲学境界.因此,揭示“生命”的哲学内涵,就成了把握沈从文的关键.一切哲学问题的实质是价值问题.整体世界由主体和客体构成,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主体和客体是怎样结合在世界的统一中的.而价值,正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范畴.价值乃至价值观念并不是哲学家发明的,它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并推动社会发展,哲学家的发现使人类获得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获得加剧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人类摆脱蒙昧、挣脱动物崇拜的羁绊、面对人类自身的时候,虽然显示出清醒的自我意识,但同时又不堪生命悲剧意识的重压。而这种悲剧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人类生存时间的局限而产生的死亡和恐惧所带来的生命的毁灭感,另一个是因人类生存空间的局限而产生的尘世的束缚所带来的生命的不自由感。因此,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探索,企图超越这两种局限,获得生命的永恒与自由。弗罗姆说过:“对死亡和对生命的悲剧一面发觉,是人类的基本特质之一。每一种文化都有应付死亡的问题。希腊人强调生命,认为死亡不过是生命的一种朦胧而阴沉的延续。埃及人把他们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信念上,相信人体不会腐朽。犹太人现实地承认死亡这一事实,他们相信,人在世间可以达到幸福与正义的境界,有这种信念,他们才能安于生命终将毁灭这一事实。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不真实的,因此拿死后还有生命的语言,来安慰忧心忡忡的人们”。而中国文化则不同,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化的本性是反自然。人类文化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经济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提出严重挑战。应对挑战,需要“文化范式”转型,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发展,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时代。一种成熟的伦理学也要实现类似的范式转型:一种冲突的伦理,人作为掠夺自然资源的征服者的伦理,转变为一种人与自然互补、和谐共生的伦理,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伦理。  相似文献   

13.
【文题展示】14.生命·自然·美【命题分析】这是一个看起来由三个独立的词语构成的作文题,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生命"一词在这里当专指人的生命,"自然"当指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指天地万物。如果我们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了,也就"美"了。所以这个题目实际是要我们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角度,反映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生命并非静止的存在,而是伴随着技术展现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古代自然技术内蕴着人类生命的“涌现”,是顺应自然、获取自由的“去蔽”过程,赋予生命存在丰富的意蕴。然而在现代人类生命具体经验的世界中,大数据技术成为提取生命活动轨迹的一种新程式,人们对于技术人工物的态度从最初的“被动、附和式”转向“积极、迎合式”,“生命挖掘”的重点从生命“身体行为”转向对“精神行为”的深度挖掘,这可以看作是“生命挖掘”的否定性向度。如何摆脱技术展现出的人类“历史命运”,探寻“生命挖掘”的“肯定性”向度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一种思想观念以及具体行为实践的过程,产生于人们生产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处于低下状态的时代.其中包含了先民们朴素的生态意识,反映了原始先民逐渐萌生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观念.这种朴素的生态观积淀为人类文化的生成因素,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构筑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鲁迅与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中的佼佼者,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鲁迅站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命意识主要是围绕着“国民劣根性”而展开。在对国民进行批判、剖析的过程中,鲁迅一面反思,一面也产生了浓厚的悲剧性和深切的孤独感,进而感到绝望,然而他毕竟还是不肯放弃绝望中的一点希望。随着时代的推移,鲁迅所批判的国民逐渐觉醒,开始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思考与挣扎,在这种背景下,曹禺思考角度也相应发生变化,由鲁迅时期的“唤醒”、“批判”转为了“探索”,他把目光集中于“人”本身,探索着人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故而他的生命意识更多的集中于人们对自由的追寻与斗争。与其他作家直接在文章中发出悲叹与呼吁不同,鲁迅与曹禺作品中的流露出一种巨大的悲悯意识,并且这种悲悯意识是以一种潜藏的方式显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生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保证。古代先民的生育崇拜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字中也有所记录。通过对“姓”“好”“后”“祖”诸汉字的分析解读,可透示出先民们强烈的乞育意识和生育崇拜观念  相似文献   

18.
蒙古、突厥之图腾崇拜再探讨──“蒙古先民以狼为图腾”说质疑苏鲁格图腾崇拜是随着氏族的形成而产生的。“图腾”系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源于印地安人鄂吉布瓦族方言otoeman,意为“他的亲属”。先民不知生育为交媾所致,误认为是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9.
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人与自然分离 人类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是自然所赐予的,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婴儿式的无邪的天真、淳朴的信赖,它绝不是什么至善的境界,而是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的结果,正如圣经中讲的亚当、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一样,它是人类刚刚脱离动物性的阶段,还没有“自我意识”,是人类愚昧无知的表现。假设人类老停留在这种“自然状态”中,人类就无法摆脱自然的奴役,只能永远成为自然的奴隶,人类历史也就不能前进。无疑,这仅仅是一种“假设”,事实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谐和、统一,并不是纯洁无瑕的,它蕴含着矛盾。“母亲”怀抱中的婴  相似文献   

20.
人们做事,总要受思想支配,而思想则往往由沉淀在脑海深处的意识所决定。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事物的高级形式,是在动物心搜发展的自然基础上,通过社会劳动和语言的作m而产生的人的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自我意识是意识构形式之一,它是人询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表现形式。中学生正处在由儿红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渐趋复杂,个性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