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在制定国策和贯彻执行国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体制与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如何总结以往经验,构建科学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体...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深化改革和制定社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国家迫切需要客观、真实、准确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作为决策依据。而以往较单一、欠完善的统计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目前统计调查方法,建立统计社会监督机制及净化统计工作环境等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体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传统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监督机制的反思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人口严格控制政策是借助于强有力的超经济的行政手段来实现的,从而决定了我国个人生育决策的基本性质,即国家利益决定和行政干预型,市场机制基本上不起作用,国家对人口生育状况的监察督导比较容易通过自上而下的集中监督方式加以实施。因此,尽管我国过去的监督机构是初级的,监督主体具有单一世、纵向性和松散性的特点,但同当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与管理水平还是基本适应的,尤其对宏观人口总量和人口出生率的监督控制还是富有成效的。初步可以归纳为:…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却被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的数出多门、数据不统一或数据不实这一问题困扰。本文拟针对这一现状,对如何改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作一探讨。一、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实行的是多渠道、多种数据来源的统计体制。主管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部门主要有三个,即统计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和公安部门。这三个部门的工作各有侧重点,但对一些基础指标,如总户数、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等,…  相似文献   

5.
真实、准确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是评价人口计划执行情况和正确分析人口形势的基础。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技术服务、政策法规共同构筑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体,但检验主体强弱、实力大小、水平高低、正确与否要通过统计数据来评估和调整。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是关系到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人口计划来进行的,而人口计划的执行情况也必须经过统计手段来进行检验、评估,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分析,确定工作发展水平和阶段,预测发展趋势,把握人口发展态势。 真实、准确的人口与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6.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肩负着人口信息的采集、分析和上报的重要工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人口控制计划和教育、就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全国人口计生统计报告制度建立以来,各级计生统计机构和广大计生统计工作者积极探索,努力工作,无论是人口统计方法、手段、水平,还是人口统计的科技的含量、统计制度、指标体系等都有了巨大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7.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降低了人口增长率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就曾提出要建立节制生育机构。但由于当时原苏联人口理论对我国影响很大,加之受“人多是好事”观点的影响,对人口发展未能有效控制,相反还对多子女家庭给予了多方面的照顾,使得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从1949年到1973年,我国人口增加了3.5亿,年均增长21%。1973年末,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晚、稀、少”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为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从1974年开始,人口年环比增长率降到2%以下,1980年降…  相似文献   

8.
王广森 《统计研究》1992,9(4):16-21
人口的城乡分布是观察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城市化趋势明显加快,为国内外人士所注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后,国家统计局根据普查材料对我国1982年以后的城乡人口数字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这就更加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希望弄清楚80年代人口城乡分布统计究竟有些什么问题,经过调整之后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本文拟就这些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性的基本国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关系着我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关系着我国“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批了一个马寅初,多生四亿人”。由于50--60年代末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形成了巨大的人口规模,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回控制造成了巨大压力。从70西府采取行夕有效的计#114昏极采*卡拉制了人口的继续大幅增加。但由于人口基数高,人口控制压力仍然很…  相似文献   

10.
人口与计划生育上水平,统计信息化建设要先行,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对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第二次创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的要求,更是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服务水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也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时代在前进,经济在发展,观念要转变,思想要提高,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切规章制度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在不断改进中逐步完善。而这一切又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笔者从事统计和经济实际工作以及教学工作多年,深  相似文献   

12.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项反映人口规模变动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出生人口-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口目前不少地方采用这一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计划生育成果,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特别是对地市或县一级行政区域来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很难确准反映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在国际劳工组织专家的指导下,国家统计局与劳动部修订了对失业人口的界定,与1979年制定的失业定义相比较有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失业的界定由原来的在劳动部门登记改为以"工作时间"(具体指季末的两个完整周内工作时间不足一小时)为准;第二,失业人口统计的范围由原来的城镇登记人口扩大到包括城镇人口和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非城镇人口,寻找工作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而是采取任何一种明确的方式即可,这样就将部分长期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失业统计的范畴,当然,在城镇居住时间少于半年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依然没有统计在内;第三,将失业人员的年龄上限由原来的男50岁和女45岁提高到"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14.
15.
经济学中对失业的定义是:失业是指那些失去工作,而且属于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1)寻找工作达四周的人;(2)暂时被解雇正在等待恢复工作的人;(3)正等待在四周内到新工作报到的人。按照失业的原因,经济学将失业划分为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其中,自然失业是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引起的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求职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以及季节性失业等。由于在择业上,劳动力处于主动地位,所以自然失业属不可避免的失业,一般由劳动力自身原因引起,可以看作是经济健康的表现。周期性失业是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引起…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从我国公布失业率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出发,从我国的失业统计制度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两方面分析了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单纯用失业人口和失业率指标不能如实反映我国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应相应建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统计政策是指有关发展和管理统计事业的方针、政策、原则和方法的统称,是推动整个统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统计政策对统计工作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对统计政策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要求.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统计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加入CDDS与我国人口就业统计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次以英文公布了中国统计数据文件,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IMF“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缩写为GDDS)的正式成员。我国加入GDDS是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需要,也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一、GDDS的主要要求 (一)统计范围 GDDS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5大经济部门: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对每一部门各选定一组能够反映其活动实绩和政策以及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别。系统提出了五大部门综合框架和相关的数据类别和指标编制、公布的目标,鼓励以适当的、反  相似文献   

20.
人类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其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投入以及消费需求动力,促进或延缓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以其产业结构的配置状态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制约着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增长速度和内在结构等的转变。因此人口与经济生产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机制,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