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两国国力强弱的总比较。重要的两国战争,往往决定着两国的命运与前途。中日甲午战争,正是决定近代中国和近代日本的命运与前途的一次战争。打败了的中国,便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深渊,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几代人民吃足了苦头。打胜了的日本,便一跃而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称 相似文献
3.
4.
翁同穌与中日甲午战争沈缙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国之所以逼我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是因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北之故。近百年来,甲午败北之责一... 相似文献
5.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主战言行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侮急迫”,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一个基本现实。统治阶级成员因为对这个切关宏旨的问题采取了不同态度而区分为“抵抗派”和“妥协派”,前者的代表有林则徐、左宗棠等,后者的代表有李鸿章,袁世凯等。但也有些人却呈现较为复杂的状态,如张之洞,在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既有前中期维护国家主权的壮举,又有后期策划“东南互保”、出卖铁路权益的不光采行径。而他发生这种转变的关口,是中日甲午战争。在这次大规模外战中,张之洞一方面继续坚持其做京官清流以来,特别是在中法战争时所表现的抗战派传统,另一方面,他这一时期的主战言行已蕴蓄着依附帝国主义的因子。这为张之洞日后的转折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中的海军作战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海军制胜的战争,也就是说,如何运用海军兵力夺取交战海区的制海权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日本战时大本营制定的作战计划,便是以日本海军与中国海军争夺制海权为核心,并根据可能出现的日本夺取制海权、中日双方均未掌握制海权和日本丧失制海权的不同结局设计了三种作战方案.而作为被侵略一方的中国,在开战前后根本就没有制定出一个周密完整的作战计划,更不知“海权”为何物,参战的北洋海军执行的是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海军威慑战略.由于李鸿章是当时参与指挥战事的重要人物,又是北洋海军的最高统帅,因此他的海军兵力运用思想历来为史家所重视.然而,在甲午战争期间,还有其他中外臣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也曾就海军作战纷纷建言献策,可谓全面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近代海军兵力运用的认识水平,其历史地位同样不可低估.其中,张之洞的海军作战方略就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当代最凶恶的侵略者、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美帝国主义,几乎是当它一跨进国际政治舞台那一天开始,就是靠侵略和战爭喂养起来的。中国人民同这个最凶恶的敌人打交道的历史——一部美国侵华史,最充分地暴露这条变色蛇的最凶狠貪婪的帝国主义本性和它的伪善欺騙的侵略手法。因此,研究美国在1894年的中日战爭中所扮演的最可耻的角色,可以历史地揭露美帝国主义的本性和丑恶嘴脸,使人們不致忘記历史的教訓。 相似文献
10.
11.
12.
<正> 中日甲午战争是决定中、日两国命运,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重要战争,它虽然过去将近一百年了,但其意义和影响值得我们进行讨论,加深认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许多次对外战争,在此之前,已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中法战争,可说是烽火连天,硝烟弥漫。而中日甲午战争,比以前的历次战争规模更大,损失更重,失败更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随之而来的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虽已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当时正在搞洋务运动,先进有识之士早已看透了洋务运动的弱点,认识到它不能够挽救中国。但对一般人来说,洋务运动造成一种假象,开了工厂,造了铁路,设了轮船、电报,建了海军,办了学校,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挂起了求富求强的招牌,给人一种希望和幻 相似文献
13.
《翁同龢文献》与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同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 ,曾先后担任刑、工、户诸部尚书 ,两度入值军机处 ,且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 ,对清廷最高决策发挥重大作用。《翁同文献》甲午战争部分披露了大量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最高决策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解开不少历史谜团 ,具有不容置疑的史料价值 ,它的出版 ,必将对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对中日甲午战争问题,大都侧重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环境等综合性的角度加以分析。这种分析虽然全面,但也不免失之笼统。本文侧重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经济根源、直接的经济动因及经济影响,以便能更深刻的认识甲午战争对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作用。一、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与半封建的农业并存是日本极具侵略性的经济根源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各国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所形成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类型,不仅对以后农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15.
在甲午中日海战中,日本为其海军制定了进攻战略,将作战目标放在战胜清朝海军夺取制海权上。清政府则采取了消极防御战略,旨在“保船”守口,不敢将海军用于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漠视对制海权的争夺。另外,在发挥攻击性和机动性特点上、在海陆军协同作战方面,清军都不及日军。其原因在于向西方学习后,日本比清政府的军事改革更为全面、彻底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戚其章先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一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是继《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之后对近几年研究成果的又一个总结。关于海陆战的研究,是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该书通过对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及成欢之战、金州保卫战的论述,辨析了史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同观点。关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究竟以 相似文献
17.
试论张之洞与清末留日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又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活动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过重大贡献,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本文拟就张之洞关于留学教育的思想和活动,来探讨他对清末留日运动的影响,从而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一更全面的了解,亦简单谈谈对甲午战后洋务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支持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素为治史者所重视。自1980年以来,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戚其章的《北洋舰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戚其章主编的《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孙克复、关捷的《甲年中日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甲午中日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孙克复、关捷主编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孙克复的《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吴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