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文心雕龙》的“赞曰”看刘勰对《诗经》传统的通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每篇末尾的"赞曰",均为押韵的四言八句,形式上独立于全篇,具有诗歌的文体特点.这种形式与同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五言诗不同,它们直接师承<诗经>,也借鉴了<诗经>"比兴"的艺术手法,寓抽象于形象之中,生动地总结全文.对<诗经>的推崇背后蕴藏着刘勰自觉的文化追求,也是魏晋南北朝整个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反映.而<文心雕龙>赞语独特的诗性言说方式源于诗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文赋>是西晋时期陆机文论的代表,它在文论史上有重要的作用:上承曹丕<典论·论文>,下开刘勰的<文心雕龙>,并对后世的文论有重要的开创意义.文章主要着眼于<文赋>在西晋时代特色的氛围中所体现出的异于前代文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公文文体辨析理论的出现,当以蔡邕<独断>、刘熙<释名>为滥觞,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李充<翰林论>为发展,任昉<文章源始>、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为高潮.公文文体理论也是这一时期公文理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体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文化叙事系统。以“笔”观念为基础,刘勰讨论了史传以下等17种具体文体。总体上看,刘勰文体论既重文体的自然起源,又重文体的义理关系,体现了事实描写、逻辑描写与知识寓意、审美寓意相统一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文"是刘勰<文心雕龙>也是整个古代文论的关键词.刘勰论"文",以文章性为基始,标举文学的界域、声色和体势:文学无界有心,清声秀色,循体成势.<文心雕龙>之"文",以其界域之廓大、声色之清丽、体势之无定,整合性地书写着汉语言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外观与内质.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著作,其对南北朝及以前的重要文学作品和文章做了系统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从学术传承的角度上看,刘勰吸收了挚虞等前人"文体论"的学术成果,继承了向、歆、班固的"目录学"思想;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文心雕龙》以文章分类学和文体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以"圣言"为第一层次,以经书、纬书、骚体为第二层次,以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等二十余种文类文体为第三层次的"金字塔"式分类系统;从方法论上看,其通过"以本统末"、体用合一的"体用论"等研究方法揭示各类文类文体生成、发展、流变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7.
"调远"范畴是刘勰<文心雕龙>中一个不太显著的文学概念,但在后人文论中却一再称引.文章考察了"远"与"调"的渊源,"远"与"调"具有审美意义开始于魏晋时代人物品藻,并开始在南北朝诗论中出现;刘勰<文心雕龙>首次将"远"与"调"组合使用,意为情思高远,格调高超.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受到王充<论衡>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刘勰论文和王充一样,都是从自然之文讲起,把禀受天地的文采、元气与文学创作相联.<论衡>中"文"源于气的思想以及与气相关的"才性"、"才力"说,经<太平经>、曹丕、葛洪,对<文心雕龙>产生影响.王充将"文质相称"的思想引入创作论,并将质文交替变化的历史规律与政治的盛衰和社会的治乱相关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勰的"文质"论.此外,<文心雕龙>还发扬了<论衡>所倡导的"博"、"通"思想,指出创作主体的广见博识、丰富积累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将汉代奏议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其说缘自蔡邕<独断>.然刘勰重在以内容分类,不及<独断>以文体格式、内容、上书途径分类科学.将<独断>之表述与汉代奏议文的实际情形相比较,发现<独断>中所言仅是对汉代公文一般情况之概述,事实上即使蔡邕本人所做奏议也没有完全遵守<独断>所言.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主要问题.刘勰在前人的基础上,在著作中对于结构体系、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方面都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其严密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文学思想、创新的理论见解,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经学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在<文心雕龙>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论篇中表现出的取经典为模范的思想,即刘勰有意识的"宗经"为其文学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依傍;二是刘勰的文学本质观与经学有显而易见的牵连;三是刘勰的文学作品论向经学的复归;四是创作论中的物感说与通变观对经学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乐府>界定乐府是一种"诗"声"同构的独特文体,同时将乐府纳入<诗>的系统,强调"诗"(即歌辞)在乐府创作中的主体性;且赋予乐府正统的伦理功用,在阐述乐府雅俗嬗变中体现了刘勰强烈的感乐忧时意识和以文救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师圣"和"师心"是<文心雕龙>的两个重要观点,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实际上是统一于<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中的.无论是"师圣"还是"师心",都是对"道"的体认方式."师圣"与"师心"体现了对创作主体意义的重视,是创作主体的不同的创作取向."师圣"与"师心"的关系也是对文学继承和革新关系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14.
先秦没有"史"的文体概念,"论"的文体概念最早见于<庄子>,故先秦的著述家基本是"史"、"论"不分.有人将<尚书>、<国语>视之为"史",将诸子散文视之为"论",其实诸子散文和<尚书>、<国语>不仅同本同源.同是政坛言说的产物,而且在功能和文体的形式方面都没有太大区别.<尚书>、<国语>主要记言,"史"中有"叙".诸子散文从<尚书>、<国语>发展而来,仍然保留了<尚书>、<国语>所记政坛君臣言说"对话式说理"的方式,虽以"论"为主,却有众多的叙事因素,存在一个显形或隐形的叙事框架.可谓"论"中有"叙".诸子散文和记言体历史散文在文体上有着相同的内在特质.故先秦将记载晏子话语的典籍称之为<晏子春秋>,将吕不韦门人撰写的完全以论说文结集的著作命名为<吕氏春秋>.造成诸子说理散文对记言体历史散文体式继承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诸子说理散文和记言体历史散文为同一种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以"心"、"物"、"文"几者之间的关联为核心展开,其大多数概念游移于"物"、"心"、"文"之间,形成一种"中间概念"的形态,这些"中间概念"在"物"、"心"、"文"中自由切换,使它们之间形成连贯、照应、互补、阡陌交通的网状结构.通过这些"中间概念",刘勰建立起"物"、"心"、"文"几个不同范围的概念术语体系之间的交错相通而又经纬分明的立体的动态的<文心雕龙>的概念术语体系,从而架构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清"在<文心雕龙>中被大量引用.它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这种交叉使"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得以首次确立.这种确立与"清"所表征的审美趣味、美学理想和玄风荡拂的六朝思想文化以及刘勰原道宗经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中存在大量文体命题。刘勰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文体进行释义,既有声训,也有义训,以"义训"为多。刘勰依据"义训"释义的特点,从文体实用角度出发,为文体"释名以章义",体现了刘勰"据用索义"的文学思想。这种义训释义文体的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尚实重义"的传统,更为后世的文体定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上古卜书<周易>的文学价值是自在的,最早对这一点予以关注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是,此前人们对<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多有曲解,比如认为<文心雕龙>在结构上与<周易>同构、在语言使用上对<周易>多有称引、附会等等,这些并未构成<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原则与修辞技巧的观照;文本建构与谋篇布局的观照;情感内蕴及情感表述方式的观照;形象思维与形象表述方式的观照.  相似文献   

19.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写作理论著作,全书各部分均有应用写作理论方面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应用写作理论.<文心雕龙>中所阐述的关于应用写作理论的一些观点,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论文叙笔"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体类别可以粗分为33类.本文以"文用"作为中心议题,认为它是"论文叙笔"的分类标准.首先剖析其思想基础与实践范例,其次以"论文叙笔"为例详细加以分析,最后,在"文用"的基础上讨论"论文叙笔"的次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