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姚郁杰历史跨入一个崭新的世纪。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再强调人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关于教育培养青年的理论是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 史证明,我们党始终都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 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 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80年“三个代表”的具体实践,为江泽民 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丰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包括对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正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汲取深刻教训、总结丰富经验,不懈探索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党领导人民先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四大成就."四大成就"的取得不仅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之"能",而且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四大成就"的取得,是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也完全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都归结于马克思主义之"行".  相似文献   

5.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凝结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发展的轨迹,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百余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 :中国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抉择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以中国国情研究为基础 ,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在改革开放中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难题的两次回应 ;面向 2 1世纪 ,中国共产党必须进一步拓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进一步把握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大趋势 ,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之一。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国共两党的合作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再到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其间最根本的历史经验便是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认识关键在党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光辉历程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的基本原则,对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却是一个充满艰辛的长期过程.毛泽东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而且还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观点,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尝试,开了新的历史时期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基于欧洲早期学者们对中国的认知,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形态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预测了中国革命的必然胜利、中国崛起的有效途径以及未来中国的可能地位,充分展现了经典作家的中国情结。毋庸置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中国社会的预言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自信是广大党员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思想保证。当前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和自信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鲜明的政治性、异常的活跃性;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民众思想活跃的表现,国外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回应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是了解社情民意的要求;学习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区分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区分学术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由16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组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祖国统一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是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的独立社会形态,不能把社会主义仅仅理解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或者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阶段,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重新认识和确立社会主义的独立社会形态地位,对于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只有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深入解析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系统概括入手,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之路、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所关涉的根本成就、社会活动和基本规律等领域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传播、实践、创新和影响也有地域范围,包括中国国内各地方、整体中国以及国际地区。从中国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自身内在发展还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来源、现实阶段、未来发展等时域范围。在领域、地域和时域三重视野下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进一步认识其方位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概括表述,"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以来的战略布局,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为此,文章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力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二者既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上,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有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意识的能动性理论和群众史观理论等,同时也相互符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四个全面"之中,"四个全面"表明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思想内容,是我国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协调发展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拓宽了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本质构想的真正意蕴。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确立了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的目标模式,而且明确了当代中国解决社会矛盾、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致思理路,在根本上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社会视角、自然视角、科学视角和价值视角,并以此为根本指针来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们要积极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而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