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日本区域主义方针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兴起的区域合作,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关系的重大潮流。 在这一潮流中,与已建EU和NAFTA的欧洲、北美相比,东亚虽稍为逊色,但其区域地位也日益突出。如何正确认识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已成为我国外交的重大课题。而要正确认识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必须了解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以地区工业地带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濑户内海工业区及其周边地区是构成这些工业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经济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濑户内海工业区的工业布局,并对其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有利于揭示区域工业带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内在关系,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提供借鉴。一、濑户内海核心圈及其外围圈的地域范围 濑户内海的核心圈是东起近畿的阪神地区,西临九州岛福岗、大分,北达中国的山阳地区,南至四国岛爱媛、香川、德岛三县的狭长水道及其沿岸地区。濑户内…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濒临崩溃,整个社会处于破败不堪的境地。5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迅速实现复兴,并在60年代末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日本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吉田茂对战后日本经济改革所做出的贡献。本文试图以对吉田的经济改革政策的论述为切入点,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作一概括性的阐释,旨在探讨吉田路线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老工业区,如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美国的五大湖、意大利的西北工业三角区等。日本在其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个主要的工业区。以工业区为载体的重化工业战略的实施,对日本实现工业化、缩短赶超欧美的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工业区建设和重工业化目标的实现——中(辽)日比较”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1 ,本文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日本工业区建设中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日本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对振兴辽宁… 相似文献
5.
二战之后,东北亚格局进入一个急速变动与重塑的阶段。这种变动既是各国根据形势发展调整内外政策的结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地区局势的更新。东北亚格局的变迁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提供了最适宜的发展机会,而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反过来又加速了东北亚格局变迁的步伐,并强化了格局发展的模式与趋向,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与互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战后日本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医疗保险体制,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好评。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龄化和少子化等问题的出现,日本医疗保险体制尤其是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险陷入了刚性疲乏期,其可持续发展以及制度转型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日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探析日本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对于中国的农村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初期日本对战前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事实与神话故事相结合、历史教育为政治目的所左右的弊端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并对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但日本政界、财界及学界保守势力一直试图通过历史教科书来进行“爱国心”教育,从而引发了三次历史教科书事件,而日本现行的审定教科书制度为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以“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为代表的日本保守势力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历史的推进,以切实的史料和笔者先后30余次访问日本累计近7年的生活体验,诠释战后60年间日本人的具有主流意义的“中国观”———“反省与原罪的中国观”,“文革分裂的中国观”,“隐匿罪恶的中国观”,“复活皇国史观的中国观”与“和平主义的中国观”等,以期有助与加深对于日本社会思潮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日本濑户内海工业区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濑户内海是日本最大的内海,它介于本洲、九洲、四国之间,东西长440公里,南北宽5-55公里,面积约9500平方公里.它是由陆地下沉,海水入侵而形成的,平均水深约37米.海岸线曲折,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号称"多岛海".濑户内海有多海峡、海湾和岩礁错落其间,仅以纪伊水道、丰后水道和关门海峡与外海相通,内部风平浪静,气候温暖,自然景色素有"白沙青松"的美称.本文论述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濑户内海工业地带范围为中国地方的山阳地区和四国北部各县.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经济是在“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下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石油危机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日本政府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转向独创性的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上 ,建立自己的科学技术基础结构 ,以振兴日本经济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经济走向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 ,研究日本“科技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日本“科技立国”道路选择的成因 1、经济发展原动力要素的…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在日本形成了三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即和平主义、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
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这三种思潮相互牵制,此消彼长,维持了微妙的平衡,并对战后日本的发展路线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对上述社会思潮的性质及其演变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即将迎来一百周年纪念,就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日本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为海外这一领域的重镇。因为日本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数量非常庞大,研究时限长,成果形式多样,研究队伍也颇具规模,所以本文并非对已有成果的一般性梳理和辨析,而是在总体上对战后日本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研究的状况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税收制度改革及其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是日本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现行日本税收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夏普劝告”为蓝本,逐步形成并不断加以完善的。战后日本税收制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形成了以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的税收结构;在税收的征收上是以国税收入为主、地方税收入为辅,但在税收的分配和使用上则是地方居多、中央居少;灵活有效的租税特别措施。具体而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以战后日本学术界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的主要研究问题、从事研究的学者、主要成就等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线索,试图厘清战后日本学术界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主要趋向、主要学术成就以及研究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战后日本学术界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史学观。 相似文献
16.
伊藤虎丸和竹内好对日本反省和批判思想是一致的.伊藤虎丸继承了竹内好强烈的现实感和反省意识所构成的主体精神的自觉,对鲁迅及其中国现代文学的思考,是立足于对日本近代化的反省与批判上,包含着对历史的深刻认识.与竹内好不同的是,伊藤虎丸是从对战后日本现实问题的反省开始他的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也是对"战后民主主义"的再确认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的主要媒体及其政治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现代日本社会结构中,传媒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旨在通过对El本媒体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舆论导向作用分析,考察当代日本社会保守思潮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一个属于后发展类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战后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日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主导型。首先,日本政府根据经济技术落后于欧美的现实,采取了“生产至上”、“经济增长第一”的路线,以达到赶超欧美国家的目标;其次,根据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以及国际经济自由化的趋势,采取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发展战略,以此作为赶超目标的手段。为了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稳定,日本政府充分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从未把经济发展推诿给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力量。濑户内海经济带的振兴与… 相似文献
19.
20.
日本学界在战前就十分关注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研究,战后则经过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复苏休整,八、九十年代以来形成近代东北史研究的繁荣局面,在各种新的理论方法的影响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我国学者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