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的变动分析 1、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的变动分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浙江作为人口密集化程度高、就业压力大的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更加迫切.据统计显示,1985年浙江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273.25万人,第二产业为735.22万人,第三产业为310.09万人,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4.9:31.7:13.4.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据1978~2007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与就业构成资料,对我国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集中趋势和变异情况进行了讨论.结论: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与就业构成的综合表现都保持着持续稳定的改进,但两者之间变异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等.  相似文献   

3.
陕西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测算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揭示了陕西第三产业的现状、构成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产业和分行业计算就业吸纳弹性指数,并以此建立了未来5到10年陕西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2009年浙江就业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影响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还存在着许多复杂而不确定的因素,加上经济周期性调整具有自身的趋势和惯性,2009年我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仍将经受巨大考验,就业严峻的形势将更加凸显。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总体思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于面对,开拓创新,在困难中寻找转机,抓住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重点,解决好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预防和处理好劳动关系群体事件,一定能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省就业形势稳定,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期举行。但在“十五”结束,“十一五”开局之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往年不同。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十一五”开局之年的经济社会工作作了总部署。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对怎样科学发展、医疗上学、就业、安全等百姓关注的领域,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在13亿中国人民面前展示出十个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2006-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就业存在向基层发展、在中小型非公企业就业人数增加、薪金水平持续下降等问题.这说明近三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与协作,即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四位一体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7.
蔡昉 《人民周刊》2020,(6):68-69
当前,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尽快恢复并稳定就业,实现全年的就业目标,需要政府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并启动超常规机制。稳定经济增长,激发要素市场活跃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构成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需求“三驾马车”来看,居民消费的贡献率超过40%;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60%。  相似文献   

8.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时间序列和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发展关系.首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与其就业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继而从产值与就业两个角度定量分析了第一、二、三次产业各自对总就业水平的贡献,得出结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劳动力就业的决定因素,而第二产业不是就业的决定因素;从产值角度来看,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贡献最大,从就业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对总体就业水平的贡献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的就业对总体就业水平的贡献最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Intervention-ARIMA模型在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平 《统计教育》2009,(9):31-33,37
本文利用Intervention—ARIMA模型对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1952—2006年)时间序列进行了动态拟合,重点考虑了“大跃进”对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干预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拟合效果,并预测了我国未来几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发展趋势。证明了第三产业发展对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五”期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经历了大学毕业生人数急速增加的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深切关注。本文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对某地方院校“十五”期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了统计研究,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一、基本情况及数据来源本文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已于12月21日、22日、23日分三次向社会发布。一号公报发布我省基本单位、就业人员、企业实收资本主要数据及全省数据质量情况;二号公报发布我省第二产业主要数据;三号公报发布我省第三产业主要数据。一、二、三号公报数据显示,我省第二、三产业主要呈如下特  相似文献   

12.
“十五”以来,共和县经济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社会保障日趋完善,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社会的重要目标。聊城市前几年国有经济曾经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制过程中,经济成分发生了变化,就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国企改制进一步完成,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强力推进,同时因劳动统计制度发生改变。目前就业形势出现新变化,呈现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做好当前形势下的稳就业工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加快推进全面复工复产,稳定就业基本面。复工复产是稳定就业的头等大事。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有力稳定了就业基本面。加快推进全面复工复产,可以将各项帮扶政策汇编成“复工复产政策指南”,降低企业在政策获取和应用方面的成本;鼓励各地政府部门主动与企业对接,协调各类复工复产支持政策;鼓励劳务输出地与用工地直接对接,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方式,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与GDP就业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江苏省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人数与GDP之间的回归模型,从而探讨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并对其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等政策性建议,以提高就业弹性,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在研究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技术进步对浙江省总量就业的影响.分析了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认为浙江省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第一产业.为长远的将来计,浙江省解决就业问题除了加速城镇化建设,继续保持二、三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也应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四川省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提高都较快,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人口变化表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下,就业状况却不够理想: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7年,四川年均增长0.202%,全国1.01%)、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就业弹性低于全国水平(1991~2007年,四川0.0577,全国0.1044)。就业是民生之根本。  相似文献   

18.
庄方琪 《统计教育》2007,(10):63-64
本文对社会就业形势及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状况展开分析,从社会、学院、学生个人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因素,从学院角度提出了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就业质量、打造学生品牌竞争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组织开展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首次全面、系统地摸清了全市境内服务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基本情况、就业人员数量和素质、经营活动及主要财务收支情况,较客观地反映了2004年全市服务业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本文主要用经济活动单位数、就业人数、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值等指标来反映2004年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其全市服务业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持续缩小,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劳动力回流态势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愈发依赖投资与出口.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变动机制表现出新的区域差异:在中西部,教育发展、资本形成、政府财政支出及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就业增长;而在东部,科技进步、城镇化、消费、出口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体现出更强的就业增进效果.因此,“十二五”时期的就业促进战略应具有区域差异特色,重点是加快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扩大内需、转变城镇化模式、协调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就业功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