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历经二千五百余年而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蕴涵了丰富的谋略思想。本文阐述了《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击虚”、“示形动敌”、“以迂为直”等主要谋略思想;认为“知彼知己”是其谋略思想的基础,分析了“知彼知己”的基本原则、要求和途径;探讨了其谋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我党为了实现《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西藏地区遇到的特殊的阶级斗争、复杂的民族矛盾、难以想象的困难;论述了毛泽东制定的符合西藏实际的为实现“协议”这个战略目标的政治策略方针,同时还深刻地分析了这些策略方针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全渠道"一词出现以后,大多还是在分销渠道决策范围进行讨论。其实,它涉及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全方位决策。为此,文章首次提出并定义了全渠道营销的概念,并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理论和应用的说明。全渠道营销,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相关利益者利益,在全部渠道范围内实施渠道选择的决策,然后根据细分目标顾客对渠道类型的不同偏好,实行不同或相同的营销定位,以及匹配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信息等营销要素的组合策略。对这个过程的分析、计划和实施,就是全渠道营销管理。全渠道营销管理并没有改变营销管理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论地方政策的决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政策的决策过程表现为三种过程模型,即“中央—地方”或“上级—下级”过程模型、“民主—集中”过程模型和“领导—群众”过程模型。这三种过程模型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与“多”一体化民主的特点,从而使我国地方政策决策模式具有了一体化民主的特点。同时,地方政策必须从属于中央政策,其决策权总是有限的,这一特点也必然要在地方政策决策模式中反映出来。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我国地方政策决策的基本模式是一种一体化民主有限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保持决策高效率的同时控制决策风险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为了化解日益高涨的邻避冲突,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在寻求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基本决策模式:政府自主决策模式和公众参与决策模式。然中国的情况却与此并不相同,从X市和Z市处置“PX”项目的对比案例来看,我国正在形成一种“半公众参与决策模式”,其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封闭决策+半开放的政策过程”。这种决策模式目前已成为政府防止决策失误,应对公众挑战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政策的决策过程表现为三种过程模型,即“中央—地方”或“上级—下级”过程模型、“民主—集中”过程模型和“领导—群众”过程模型。这三种过程模型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与“多”一体化民主的特点,从而使我国地方政策决策模式具有了一体化民主的特点。同时,地方政策必须从属于中央政策,其决策权总是有限的,这一特点也必然要在地方政策决策模式中反映出来。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我国地方政策决策的基本模式是一种一体化民主有限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7.
决策,有人称之为做决定,有人称之为“拍板”、“定夺”。作为一个科学范畴,决策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出的慎重选择和决定。领导者决策,是领导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行使权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领导者根据客观规律及各方面条件的一定认识,选择实现某种最优化目标和行为方案的活动。领导者是决策的主体,决策是与领导权力相联系的。信息是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并可以进行传递的消息(如书信、情报、指令等)。它不仅存在于有生命、有智能的世界,而且存在于无生命世界、无机界。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一个国家的政策决策模式的特征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政党制度、政权体制和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我国的上述诸多因素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一与多的一体化”,例如经济结构是以一种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政党制度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等等。由此决定了我国的政策决策模式是一种“一”与“多”相统一的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这种决策模式既具有民主的性质,同时又保证了民主的有效性。它为科学地、合理地解释我国政策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对这一方针再次作了强调,坚持这一发展方针,将使我们顺利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顺利跨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10.
决策,一般指的是决定自己活动的战略或策略。人们进行任何活动,都有一个如何正确决策的问题。决策是否正确,是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的目标是提高全面经济效益。要使企业经营实现提高全面经济效益的目标,企业必须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一个国家的政策决策模式的特征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政党制度、政权体制和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我国的上述诸多因素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一与多的一体化”,例如经济结构是以一种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政党制度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等等。由此决定了我国的政策决策模式是一种“一”与“多”相统一的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这种决策模式既具有民主的性质,同时又保证了民主的有效性。它为科学地、合理地解释我国政策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迄今,各派科学哲学家为了理解科学的进步,已提出了关于科学进步的种种不同模式,如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进步模式”、库恩历史主义的“范式变革模式”、L.劳丹的“科学进步的解决问题模式”以及我国学者林定夷提出的“科学进步的三要素目标模式”等等,而本文则要着重介绍和评述波普尔的“逼近真理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和其它模式一样,受到了许多科学哲学家的尖锐批评,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波普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管理决策科学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以求实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手段确定决策目标,抉择最优或最满意方案,实施拟定备选方案;图书馆管理决策民主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群众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决策,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可行的最满意方案。图书馆决策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基础,决策科学化是民主化的灵魂,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贯穿于决策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诞生于上世纪初的军事策略.在二十一世纪的市场经济中焕发了新的活力,“农村包围城市”,正被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作为营销宝典.奉为圭臬。“农村包围城市”.指在自身力量有限的情形下.主攻并占据敌人实力薄弱的地区.在积蓄能与敌人抗衡的力量后,再与敌人正面交锋,杀回“敌占区”。强调的是”避实击虚”、”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5.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中日民族矛盾激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日本对华北加紧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政变。五、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制定“逼蒋抗日”方针是为了使谈判获得更大进展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实际思维过程中,人们的思维路线并非按照一条象演绎推理那样的固定的逻辑通道前进,而常常是依据一定的思维策略,不断变换所使用的逻辑方法和推理模式,通过尝试、探测和试错不断逼近研究目标。在这个方面美国数学家 G、波利亚提出的“合情推理”就是一种重要的、富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决策     
金东日 《东方论坛》2007,(2):95-104
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决策,行政决策决定的是“怎么做”的问题。行政决策以问题为起点,以合理性为主线。影响行政决策议题设定的因素有五个方面的十八条,这说明行政决策的复杂性。为应对这种复杂性,应该借用由组织理论提供的权变方法。权变方法运用于政策制定,就是要弄清政策问题的因果关系,包括问题变量之间的关系、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简化出“模型”作为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案。合理性是贯穿于行政决策主线的基本问题,也是完善行政决策的根本途径。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实现行政决策合理性方面的具体途径主要有重程序、广开言路、强化社会中介组织、权力体制的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经济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理论原理”,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任务、动力、目标模式和实现途径的“策略原理”。初级阶段论是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特征原则的深化;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模式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19.
犯罪构成的阶层性或平面性。不能决定“法庭话语权的平衡”和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犯罪构成模式能够设置一定的诉讼规则,体现一定的诉讼职能和目标。大陆法系阶层递进式犯罪构成模式,设置的是普通法系的可废除诉讼规则。由于缺乏程序要件的保障,虽然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却有损司法公平,不利于人权保障,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需“重新发现中国”,而其中一个重大使命就是对中国人的“生存性智慧”进行理论阐释。当下“中国模式”研究存在着知识导向、制度导向、唯理主义预设等缺陷。以“生存性智慧”与“未意图后果”为关键词对“中国模式”进行“实践导向”的解释,有可能成为深入探究“中国模式”的一个较为可行的路径。如果我们以“生存性智慧”来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那么晚近30多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大体上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过程:“生存性智慧”在关于意识形态的“真假结构”的庇护下、以经济交往中的“熟人交易”和政治交往中的“策略行动”为基本形态、以不同层次“生存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或“共同善”为依据、以经济发展的后果为最高“责任伦理”判准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未意图扩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