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云南某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敏感的程度。结果显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中等。五大跨文化敏感度变量因素中,强弱顺序依次为:交际专注度、交际参与度、交际信心、差异认同感和交际愉悦感。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培养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课题,作为其核心要素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开始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国外学者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大量研究,包括定义、组成层面、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性、测评以及培训方法。众多研究显示,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成正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使其有效地完成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师在21世纪承担着国内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教育)的双重责任.在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界教师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教师的各种静态的知识储备、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动态的实践能力、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三者共同作用、互相促进,最终形成一种专门的能力——汉语教师跨文化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4.
国籍与职业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中国和泰国的833位英语专业大学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跨国公司员工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国人的跨文化敏感度要比泰国人高;而在中国和泰国的各自样本内,英语专业学生和跨国公司员工的跨文化敏感度要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研究结果证明,在文化价值取向相同或相似的文化集团内部,存在着文化行为和交际行为的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根据经典的文化理论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而用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层面,即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来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但这一研究的局限是没有将英语能力作为变量在样本成员中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
海内外的“汉语热”和“汉学热”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其招生院校数量与招生规模都呈逐年 上升趋势。但作为新兴专业,不少院校在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实践安排、就业指导等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以第三方高等教 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专业机构“麦可斯”提供的应届毕业生教学培养、就业质量、毕业去向及校友评价的项目评估报告为依 据,重点分析该专业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完善就业指导的多项路径,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未来的持续性发展提供积极的意 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跨文化交际敏感量表,测定高职高专涉外实习生跨文化敏感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高专涉外实习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中等略上。实习生具有较强的差异认同感,而交际信心和交际愉悦感相对薄弱。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比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更能增强学生文化差异敏感度。本研究为高职高专涉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7.
8.
分享式教学理念的核心词是分享,其基本的教学理念包括分享教学内容、学习乐趣、教学权力、学习伙伴和学习时空."话题-内容-互学-分享-反思"构成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把分享式教学理念运用于"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选择性设置跨文化分享话题,让学生明确分享的具体内容,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自由选择互学模式,在展示分享互动中进行跨文化交流,最终达到反思、升华和进步,从而达到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目的 .  相似文献   

9.
“双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成都大学自身特色所提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直属高校,具备汉语国际教育与旅游管理两大特色专业,同时拥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张澜学院,可以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双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基于科研与就业两方面,从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为成都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师生常受到各种文化冲突的干扰。如何缓和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冲突,如何处理词汇里的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怎样面对教学中制度文化的冲突,强化语法和汉字中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平衡观,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重要策略。解决文化冲突的核心是教师和留学生都应树立跨文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环境相对较差,目前师资队伍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理想师资比较少,教师主要来源于语言学及相近专业,因此存在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尚待完善,国际汉语教育核心专业技能亟待提高,教师自身缺乏直接的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等问题。要提高师资素养,建立并完善师资建设机制,"请进来""走出去"和"自我培育"是目前比较可行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汉语国际教育自2007年开始至今,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既缺乏量身定做的教材也缺乏相关的课程研究。本文通过针对我院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教学的问卷调查,兼及海外志愿者对课程的反馈,了解硕士生对中华文化课程及教材的需求,以期有利于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运用语言技能和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语言专业使命是拓展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基于此,文章以CDIO教育理念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总结出在外语专业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从以教学愿景为依托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性人才为目标、构建过程性中西文化教学模式、创新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教学活动课外延伸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自主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硕士)毕业生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者,而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成为优秀文化使者的前提。文化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和提高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促使学校和老师们正在尝试将立足中华大文化、突显内蒙古地区文化优势的文化体验活动作为文化类课程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汉语国际教育是传播安徽文化的重要舞台.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树立对外汉语教师地域性教学意识和地方文化意识,充分发挥对外汉语教学中安徽文化各传播途径的作用,结合语言教学多角度展示安徽文化,加强留学生体验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是建造以中国文化为归宿的第二精神家园。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就是语言文学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宗旨相适应的教材只能是多样化、有针对性、适应不同情况的教材。不可绝对、机械地以当地汉语教师完全替代外派汉语教师。汉语的国际地位决定于中国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付雪婷 《国际公关》2023,(5):131-133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紧迫,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了微课与汉语国际教育之间存在的高适配性,但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个教学体系并不是完美的,存在诸多漏洞和空白,教与学的结构化矛盾突出。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初级汉语水平外国学生学习国际汉语的现状分析,总结微课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点,为推动微课与汉语国际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杨盈、庄恩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依据,对一所地方性高校的12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低,而且各个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系数=0.068,两者相关性很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为此,应继续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文化调适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如今中西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也成为深入人心的概念。而留学生的教学更是直接触及了"跨文化"问题。本文以俄罗斯留学生为例,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应如何应用,并针对留学生在中国所经历的阶段的不同,提出在教学中应加以区别对待。目的是能够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在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人数的增长,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大,然而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择从事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人数比例却很低,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对所学专业缺乏准确而清晰的认知,没有形成职业认同.因此,在探索对其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和模式的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内心矛盾和困惑,加强对其职业认同的培养,使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