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及我国建立的相关低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尝试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技术子系统、能耗排放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五个方面出发,选取了若干指标构成评价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熵值法选择各指标的权重,以期对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2.
能源危机与环境恶化给地球带来的压力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为应对危机,社会的低碳化发展趋势将成为各行业面临的新挑战。饭店在我国消费领域影响面较广,能源与资源消耗较多,对其低碳化水平的评价不仅可以推动饭店行业的节能减排,也可以广泛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中低碳行为的培养。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遵循指标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可得性等原则,构建了饭店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碳减排措施、低碳行为引导、日常运营和控制监督等7个方面,共26项指标。进一步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并对饭店低碳化指标体系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入,物流产业作为能源消耗性行业,其减碳化发展迫在眉睫。低碳物流作为低碳经济的支撑平台,其研究已经吸引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低碳物流过程中碳排放、低碳物流系统要素优化、低碳物流系统实施效果及评价、低碳物流系统发展策略、低碳物流新热点研究五个方面回顾、分析了国内学者在低碳物流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生态创新理论是用技术创新方法来解决低碳经济问题的一种有效理论。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介绍生态创新概念、研究生态创新理论,但是目前学者对生态创新概念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对生态创新的方法研究有限,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公认的生态创新研究体系。基于对国外大量生态创新理论和方法文献的深入研究,总结出国外生态创新理论、方法及发展状况,并基于研究现状展望生态创新理论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低碳旅游目的地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根本要求,通过营造良好的低碳旅游社会氛围和贯彻低碳旅游理念,开展低碳旅游生产、引导低碳旅游消费的旅游目的地.低碳旅游目的地的“低碳性”表现在:旅游吸引物的低碳性、旅游设施低碳化、生活方式及旅游消费低碳化、生态环境优良、低碳政策制度完善、低碳技术全面.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进行阐述,进而可建立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低碳环境、低碳运营状况及低碳管理水平五个维度及其分解指标构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获得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可为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部门碳排放的测定、旅游过程中碳足迹的调查、低碳旅游的实施路径等,研究方法主要以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法为主;国内低碳旅游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低碳旅游的概念、实施路径、碳足迹的调查,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为促进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应加强对低碳旅游基础理论、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测度、低碳旅游市场、低碳旅游研究方法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的低碳实践大多侧重于技术层面,对低碳城市建设本身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首先从城市低碳技术措施与战略思想的合理性、存量与流量的碳管理、城镇建设的成熟期与碳足迹以及城市建设中的奢侈和浪费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城镇化的高碳和低碳进行了探讨。然后,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利用碳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碳排放水平较高的来源,包括城市建设泡沫、建设泡沫拉动产业过度重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建设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等。据此,从城市紧凑发展、以全生命周期效率来衡量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以及把生活方式低碳化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等三方面对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20世纪是工业经济时代,21世纪便是低碳经济时代。基于低碳经济和我国的现实国情,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因子分析模型,计算不同省区低碳经济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区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名列前茅。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要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新能源等方面采取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国际产业承接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低碳化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由之路.在低碳经济的约束下,中国的国际产业承接,要把好市场准入关,做到国际产业承接增量低碳化;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引导和调控,推进国内高碳产业外资存量的低碳化改造利用;还要通过国际产业承接引进更多的先进低碳高新技术,推动国内产业低碳化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低碳产业园区是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武进高新区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实践的分析,总结了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和框架,指出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应在低碳化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排放等层面系统展开,才能实现低碳产业园区的生态低碳化,同时对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