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思维这一个体精神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什么叫思维、思维的本质、思维的基础、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及其特点、如何进行思维、思维与语言、思维与情意、构思的快慢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见解精辟独到,在诗意化的理论中闪烁着非凡的智慧;从对直觉感悟以及主体情感投入的研究中,显示出古代文论家的那种"散文式的理智".正是这些直觉领悟和引喻化的经验描述能引导我们切入写作主体思维的内化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从而把握写作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创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创作之前的作者所需之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3.
“神与物游”可以说是“神思”的精论要语,“意象”说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论的创作思维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志气”与“辞令”在创作构思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秉心养术”则提出了作家提高思想修养锻炼写作技巧的条件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体学和翻译研究近年来的结合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借助数据库软件,对比分析不同译本,能更客观、直接地对比出不同译本的文体特征。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研究为译本文体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量化的、客观性强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定性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神思"是灵感来临的文思--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学术界历来存在着分歧,这也是"龙学"研究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神思既不等同于想象或灵感,也不等同于艺术构思、形象思维或精神活动等,应是灵感来临或获得灵感时的文思.  相似文献   

6.
秉心养术不当校为养心秉术;视布于麻,虽云未费的费,不当校为贵。研阅以穷照的阅,解作阅历或阅览,各有理据;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指在想象活动展开之初一切规矩刻镂都尚无形迹;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指不能够用理性的或理论性的话语将创造艺术精微之奥妙、方法或规律追述出来,刘勰自己因此停笔不论。神思,理解为心思、神妙的思维活动、兴到神来、精神的思虑活动,似不如理解为神运之思。《神思》并非《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论,也主要不是艺术构思论,《神思》的论述重心,是艺术想象。《神思》提出了艺术想象的概念亦即神思,从理论上概括出了艺术想象的三个本质特征,使神思成为一个概念明确、内涵饱满的重要理论范畴。《神思》是中国古代艺术想象论的最高峰。就对艺术构思、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想象的讨论来看,《神思》想象论明显优于西方古典文论中的想象论,实已达到近现代文艺理论对艺术想象的一般认识水平了。  相似文献   

7.
心物关系 ,即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和文道论。本文着重探讨“神思”(创作论 )中的心物关系是神与物游。心物之间建立心理距离 ,旨在心物赠答  相似文献   

8.
结合《周易》审视《文心雕龙》的理论思想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此类研究成果丰硕,且大致可以“《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及“《文心雕龙》对《周易》的阐释”两类视角进行划分。具体而言,前者又可分为“征引内容”与“话语体系”两大层面,而后者主要以“五经皆文”的观点为线索。经梳理发现,《周易》与《文心雕龙》的关系研究,应主要围绕《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阐释主体浸染了佛教色彩。在魏晋南北朝思想大融合的背景下,刘勰也充分接纳了道家理念,他试图将佛道思想融汇于自己的文学理论当中。《神思篇》作为创作论的总纲,是《文心雕龙》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一章,其中蕴涵深厚的道家思想。刘勰在吸收老庄思想后,从创作准备、创作心态、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创作思想五个方面铺展自己的创作总论,继承了道家的游心思想、虚静精神、尚天性主张、学习论、言意观,充分运用了道家思辨法。  相似文献   

10.
"神思说"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神与物游"说、"虚静"说、"杼轴献功"说等组成。"神与物游"说阐述了心物交融而后生文的道理。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指内心世界与外在事物相互交流无碍的一种状态,其实质是情与境的结合,而这两者的结合,促发了文思的涌出。"虚静"说讲的是作者构思时所应具备的一种心态。"虚"、"静"两语得自道家。虚则能纳,静则能照。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阐释主体浸染了佛教色彩。在思想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刘勰也接纳了道家理念,试图将佛道思想融汇于自己的文学理论当中。《神思篇》作为创作论的总纲,是《文心雕龙》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一章,其中蕴涵深厚的道家思想。刘勰在吸收老庄思想后,从创作准备、创作心态、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创作思想五个方面铺展创作总论,继承了道家的游心思想、虚静精神、尚天性主张、学习论、言意观,充分运用了道家思辨法。  相似文献   

12.
山东大学徐传武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新论》丛书总序中说 :“有自己独到的理论、独创的观点 ,有较高的质量、较高的学术品位……这是我们这套丛书名之为‘新论’的初衷 ,这也是我们这套丛书编纂的主旨。”作为该丛书的一种 ,李平的《文心雕龙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版 )正充分体现了“新论”的这一主旨。该书汇集了作者 1989- 1999年十年间的主要“龙学”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文心雕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主要内容分为三类 :一类是关于《文心雕龙》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 ,一类是关于《文心雕龙》创作论方面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的"杼轴献功"一词的蕴意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修饰润色"之意,另有人认为是"想象活动"所起的作用,还有人认为是"加工制作"等。本文主要从梳理《神思》篇的篇意以及关键段的段意出发,并结合其他篇章为佐证,来重新阐释其含义,得出"杼轴献功"主要是指对拙辞与庸事的经营组织。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从“十三经”、《荀子》、《庄子》、《墨子》等基础文献入手,梳理先秦文献中神、气二字的含义,界定出《文心雕龙》中运用于《神思》中的“神”当解为精魂;运用于《养气》的“气”当解为人的心气和体气。对这两个字含义的明确.有助于正确理解作者本意、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在解读古典文献时,对诸如“神”、“气”这类常用的、含义丰富的字应多加辨析。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第三部分为创作论,按今通行本,这一部分当包括《神思》等二十四篇。对这一部分刘勰本人做了较为具体的说明,而正是由于对这些说明理解的不同,论者对这一部分现行的某些篇章次第与原貌是否相同以及这些篇章的原来位次应在何处产生了歧义,其中分歧较大的有《物色》等篇。  相似文献   

17.
进入 2 0世纪以来 ,《文心雕龙》研究有突飞猛进之发展 ,已经成为一门“龙学”。从作者的生平思想 ,到作品的版本、校勘及其批评原理等 ,一大批学者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入研究 ,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前 5 0年以微观研究为主 ,代表人物是黄侃、范文澜和刘永济 ;后 5 0年以宏观研究为主 ,代表人物是詹、牟世金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开拓之功,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心雕龙》"心力"说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二是对《文心雕龙》社会批判思想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三是对文化比较的现代逻辑方法的开创性吸收和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这三大贡献无一不是《文心雕龙》研究中的独创,无一不是历史的丰碑.鲁迅是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激进性飞跃的奠基者与引路人,第一块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附会》是《文心雕龙》论述的第四十三个专题。“附会”的涵义是什么?学者们的解释多有分歧。本文认为“附会”指的是把握文章的主旨及其组合成篇的基本框架和统序,并以此作为贯串文章始末的轴心,决定作品内容与形式构成因素的取舍,使之成为一个主次分明的协调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20.
《神思》在《文心雕龙》之“下篇”中占据核心地位。刘勰所谓之“思”,实包含内外两面。“思”之内关乎“意”,“思”之外形诸“言”,二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却并无决定性关系。《神思》全篇均围绕着“思”之内外两面展开,而《文心雕龙》的“割情析采”部分(《神思》至《总术》,共十九篇),亦环绕着“思”之内外结撰而成,且分为两个层次:《神思》《体性》《风骨》三篇为枢轴,《通变》至《总术》十六篇则围绕着枢轴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展开作文指导。通过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准确分判,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神思”这一概念的所指与文学批评史价值;还能使“风骨”之意涵得到准确疏通:“风”与“骨”即“思”之内外两面得到妥善发挥后的效果;更能明晰“割情析采”十九篇之两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