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江苏徐州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教育构建为切入点,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分析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出地方高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教育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传统的民间艺人渐渐消失、传承人的年龄偏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法制保障、传承人缺乏自觉意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人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3.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也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新突破。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和中国知网计量工具,梳理了我国近二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脉络。研究内容主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嫁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文化场域营造等。研究呈现内容丰富、视角多元、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等特点。研究认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法律和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具身认知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有效的途径和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值得倍加珍惜的人类心灵世界和精神家园。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特色品格和创新思路的分析,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上有着局限性,因而建设模式的构建,适宜由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馆、相应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档案馆、各图书馆合作,共同开展其中的鉴定、文献化工作,共享所产生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6.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支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知识习得与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学生素质培养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是教育传承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本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冯派"花鼓灯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文章提出地方高校要与多方合作,从"整体规划、科研引路、教育传承、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探索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与手段。指出探讨本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舞蹈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对"冯派"花鼓灯的活态传承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实现地方高校自身教学改革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8.
高校文化遗产教育经历了公选课和通识课阶段后,进入文化遗产本科专业建设阶段。重庆文理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是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本科专业,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注重就业与深造的兼顾和应用与研究的整合;培养内容贯穿多学科,理论和实践交叉并行;评价体系也是过程和结果共建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先浸润到幼儿生活中的文化,但对豫南X地区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状况调查发现以下问题: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模糊、情感认同淡薄、行为认同没有落到实处等。幼儿教师的地方非物质文化认同不仅关系到教育的民族性、文化性、特色性等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文化选择,强化幼儿教师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认同、增进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感认同、增强幼儿教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认同是新时代幼儿教师和教育发展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是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科学保护、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省内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以政策法规为根本保护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市场、产业相结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深入开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强化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与形象,坚持"活态化"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杜绝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