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当代文化的图像化转向以及向大众消费娱乐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学的转型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同时也正遭遇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危机”。关注和讨论当前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危机,目的在于促进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使其不至于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随波逐流迷不知返,也不至于在“图像化转向”的潮流中被吞噬掉。 相似文献
2.
3.
现代刑法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其实起源于关于正犯的刑事责任不同于帮助犯的解释理由。关于普鲁士法中的"发起人"与"帮助人"对于结果发生的不同原因力问题,刑法学界最初形成了(1)原因说(客观说)、(2)条件说(主观说)与(3)黑格尔学派的三足鼎立局面。为了弥补"条件说"的不足,相当因果关系说应运而生。但是,关于过失帮助、异常因素的介入、中性行为引发结果等问题,相当因果关系说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因此,在德国,客观归属论取代了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通说地位。而在日本,因为有"实行行为论"的辅佐,所以通说仍坚持相当因果关系说。但是,伴随着"柔道整复师事件"、"大阪南港事件"等案例的出现,相当因果关系说也出现了危机。以此为契机,主张以客观归属论取代相当因果关系说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刑法学在重构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时也应借鉴客观归属论。 相似文献
4.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文学“危机论”是一个伪命题——与赖大仁教授等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危机论”认为,当前文学的危机不仅表现在文学的形态在技术因素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萎缩和缺失之中。这种“危机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文学形态的变化并不意味文学的危机。而如果以最本质的人性的标准来衡量,说文学精神从整体上正走向萎缩和缺失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在一个日趋走向精神自由和文化多元的社会中,文学的危机没有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6.
随着影像文化兴盛而促发的"文学终结"之说,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理论命运前途的思考:以探究文学的本质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是否也会随之走向终结?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本质进行反思,是一种对所有批评实践的预设进行质疑、发问的"元批评"视角。我们从这种"元话语"视角出发,一方面从存在论角度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探究,揭橥了逻各斯定义这种传统把握本质方式的限度,并试图以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来超越这一限度,这一探究路径最终促使转向对文学进行功能性界定。由于存在论视域本身固有的盲点和局限,我们从存在论转向实存论,将文学的本质作为实存概念来把握。这种从实存论出发把握本质的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概念,这种反本质主义的解释模型不仅有效避免了本质主义和任意随机性的两难选择,同时也走出了存在论视域解释学循环的痼疾。 相似文献
7.
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引发了学者们对于电讯时代文学发展的讨论和思考。尽管米勒并不是宣判了文学的死亡,但是仍然揭示了电讯时代文学的困境。作为时下最热门、影响最大的新媒体代表,自媒体因其传播媒介和方式的特殊性,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制造者的媒介本身成了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就文学语言而言,自媒体平台上的文学作品的施行性特征更为明显,这使得基于自媒体平台进行阅读的伦理性也需要被注意。自媒体的“圈子化”特征使文学的社群关系得到凸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自媒体时代为米勒的文学终结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语境。 相似文献
8.
"文学终结"论的中国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终结”论在中国的形成 ,其蕴涵存在着价值论的迷失。电讯时代与文学终结论有着复杂关系。“文学终结”论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症候式阅读”的理想文本 ,细细解读 ,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生态进行更具深度的思想体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从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熊彼特的“趋同论”;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先后掀起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究其缘由,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倡导的“普世价值”削弱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则成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兴起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这个严肃的命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全面反思文学艺术的合法性:文学何以会长存下去?又是什么事件致使文学走向了"终结"?由当前"艺术终结"研究的缺陷入手,以文学记忆的视角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存在的"真理"才是支配文学得以长存的内在隐密的结构,而主体在欲望的社会中处于"失忆"的情况下,即记忆危机的出现会加速艺术走向危机甚而"终结".从生存哲学角度上讲,记忆的危机就是一种生存性危机.可见,解决好"艺术终结"这个问题的一个理想路径就是要认真做好文学记忆研究,即从生存美学的视角来对文学记忆进行深度阐释,从当前时代精神状况来探讨从事这项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科技理性的强势僭越、欲望主义的高调统治、审美主义的惯性殖民,我们时代的人和文学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究其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时代的人与文学遗忘了古典教诲中的血气。血气使人义愤、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之感、满怀悲悯之心;而血气之于文学,便是文学血气的批判性、担当性、崇高性与审慎德性。恢复与肯定文学血气是拯救我们时代文学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政治的好坏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认真思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今的西方政治本身,考察它是如何踏上走火入魔的歧途的,并再次审视名噪一时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13.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裹挟着浓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因其虚无的历史观、抽象的人性论和疲软的现实解释力,而沦为脱离实践的理论空想。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以实践逻辑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点、以现实的人的问题为切口而生发和造就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之集合,从根本上驳斥了“历史终结论”的理论预设,揭示了“历史终结论”的非理性本质,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道路在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开辟多元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独特的经验智慧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性的失范以及消费主义时代的莅临,文学艺术从表征领域的中心滑向了边缘:文学艺术的自律性在消费主义媚俗文化,特别是电子媒介制造的影像符号中遭遇解构.文学艺术必将继续存在,但其引领人类文化精神价值的历史使命却已完成,这是文学终结论所试图表达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历史必然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社会的“终结论”思潮亦是如此。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化的延展、“普世价值”的宣扬、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主客观条件促使“终结论”的兴起并于80年代再度勃兴,成为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探寻终结论思潮产生的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艺术终结论”:问题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艺术终结论"肇始于黑格尔,丹托的"贡献"在于"发现"并"印证"了艺术终结时刻的到来;德文"终结"一词不单意味着"死亡",它具有复义性:既有"取消"、"结束"之义,又与"开始"、"再生"相互联系在一起;"艺术"这个术语是近代启蒙现代性的产物,而现代艺术的创新意味着对以往艺术的颠覆,使"艺术"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艺术终结论"不仅仅是现代艺术的危机,更是现代性的危机,彰显了西方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生命追问;艺术是个人主义的专区,不是纯粹的媒介事件和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命运简单地交付给时代;艺术应担当起将沉沦的个体从物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的重任,以维护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8.
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电子媒介的到来是个不争的事实 ,它的时代征候是图像增殖。这对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甚至也可以说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学危机。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 ,二是瓦解了文学赖以存在的深度主体。新媒介拟像一方面抽掉了文学对现实的指涉 ,另一方面又现实地为资本主义商品语法所操纵和榨取。文学要摆脱当前的危机 ,就必须恢复其现实感 ,戳穿媒介拟像或阿尔都塞所谓之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外衣。 相似文献
19.
现代技术与艺术嬗变——兼论“艺术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技术对艺术的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艺术的特征,在艺术领域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动力。艺术的发展总是和技术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技术非但没有束缚艺术的发展,而且给了艺术表现以极大的自由。技术不仅使艺术走向大众,帮助艺术实现了人类的想象和幻想,而且已经内化在艺术的有机整体之中,实现了技术向艺术的转化。因此艺术不会终结,终结的只是某种艺术形态或者艺术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