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民粹主义借助新媒体的兴起,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将网络民粹主义界定为一种社会思潮、一种情绪反应、一种话语方式;将网络民粹主义归因为社会转型期各阶层激烈的利益冲突,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精英权威的消解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微用户”的非理性及微媒体的便捷性;将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定位为双重效应,既有关怀弱势群体利益、保证政府公正廉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弱化指导思想、非理性表达极端化、颠覆政府权威、破坏社会秩序的消极作用;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消极作用,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及建立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强化精英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及提高政府执行力,引导网民理性参与及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网络民粹主义是为表达现实诉求与焦虑情绪的特定群体的意志聚合,因其传播介质的强大而相较于传统民粹主义具有更高效的聚合方式、更大体量的受众以及更具感染力的情绪气质,是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焦虑是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基础,其诉求的理路主要按照“话语对抗—广场审判—非理性发泄—真相漠视”进行,诉求特点表现为集体无意识与非政治性。在分析网络民粹主义表现样态的基础上,从民生保障、法规建设、渠道疏通、素质提升等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纠治进路。  相似文献   

3.
当下,网络民粹主义逐渐演化为一种干扰舆论生态乃至潜移默化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社会思潮。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更多表现为社会底层大众表达不满情绪、维护自身利益与话语权的一种显性和常态性的话语抗争。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主要表征为:以泛道德化道德绑架为主要特点的道德异化,情绪渲染与激进表达下的情感异化,以污名化和标签化为代表的人际交往异化。就其生成的社会心理而言,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往往与草根网民群体心理相契合。纠偏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话语制衡——一元主导与多元话语协同发展,话语规制——诉求回应与制度约束的“双重保障”,以及话语重塑——以理性认知重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粹主义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民粹主义,持有反体制、反权威、反精英等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呈现出分散型、平等化、非理性、直接介入式等鲜明表征."8·12"天津港爆炸后,网络民粹主义喧哗风生水起,误导公众理性判断,我们应警惕网络民粹主义的喧哗,防止喧哗成声势,以免污浊主流舆论场.本文探析网络民粹主义,研究网络民粹式喧哗的传播特点及造成的社会隐忧,并从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举措,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5.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政治思潮在网络空间形成与传播的结果,以极端平民化为主要特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促使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发生转变,在网络技术支持下,滋生出具有双刃剑作用的网络民粹主义。一方面它在维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打击贪污腐败等方面起到正面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会产生削弱政府公信力、分裂社会阶层、妨害司法公正、引发群体性事件等众多消极作用,因此对网络民粹主义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找到消解网络民粹主义负面影响的对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基层社会矛盾表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网络环境对基层社会矛盾产生重要影响,表现为:网络扩散放大了改革中的利益格局失衡、集体无意识、群体极化倾向、网民狂欢心理、互联网对司法的影响、网络中的去个性化行为等不同方面。针对这些不良影响提出了降低网络环境对基层社会矛盾影响的对策和网络环境下实现对基层有效管理的对策,对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粹主义在中国的兴盛有多方面的原因:党群关系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的恶化是其兴盛的政治原因;贫富差距显著是其兴盛的经济原因;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其兴盛的技术条件;政策性歧视的存在与扩散是其兴盛的社会原因;网络亚文化泛滥及旧有民粹主义传统的"回光返照"是其兴盛的文化原因;西方民粹主义思潮的"复苏"及其对中国的渗透是其兴盛的外部条件。对网络民粹主义的防治需要采用系统的综合治理策略: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完善新媒介平台信息传播监管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网络一社会行动模式的宏观结构是:网络的发展导致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变迁”;中国社会仍然是伦理社会的“结构”;网络世界建立起的意识形态“话语”。“话语”包括简单的道德二元论划分逻辑和民粹主义。社会中层组织缺乏,及以工具理性、情感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社会行动非理性化的直接原因。网络——社会行动的破坏性对我国的法律建设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制度化社会行动。中层组织的广泛建立,有助于习俗的建立。在习俗基础上起草与施行的法律,更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这就为法治社会建设找到了一个切人点。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时代,网络民粹主义通过强占性话语和情感动员策略聚合公众舆论力量,围绕仇视精英、同情民众、解构权威设置主要议题,其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负面情感的动员习惯和价值重塑的解构逻辑阻碍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行为规范的塑造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当前,必须从加强主流话语体系建设、提升错误思潮辨别能力、深耕网络传播优质供给、强化网络空间规范监管等维度积极消除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负值效应。  相似文献   

10.
网络民意有序参与司法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重要内容。程序正义是公正、权威司法的前提和基础,是任何参与司法的外部力量必须遵循的一道底线,由此成为网络民意参与司法的基本限度和现实制约。程序正义、程序理性及其正当程序机制,为网络民意非理性因素提供过滤机制,为网络民意实体正义倾向和实质推理进路提供平衡机制,从而促成并推进网络民意对司法的有序和有效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非语言语境中,网络交际者明显处于核心地位。正因如此,网络交际者赋予了网络言语显著的语用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网络交际者对经济原则的强调;二、网络交际者在功能假信息中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三、网络交际者对轮流说话的会话结构的颠覆;四、网络交际者对语言的随意使用和在其话语中表现出的非理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话语垄断是网络民粹主义的一种争夺话语权的策略,通过扣帽子、散布假消息、谩骂、渲染、人肉搜索、限制不同声音等策略,达到对舆论的控制。话语垄断,作为民粹主义网络行为,源于信息的不透明、不畅通以及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给网络民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信息浑水状态下,话语垄断可以达到话语压制的效果。网络场域各种力量的竞争,造成网络民粹主义对语用力量的追求,最终是为了达到对批判对象的群众广场审判。话语垄断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应当对政府危机体系作出科学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伴随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愈来愈成为普通民众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一些人认为,网络的出现使得在中国实现直接民主成为可能,然而这仅仅是现阶段人们乐观的想象.网络匿名性与去中心化结构特征引发了"蒙面人效应"和"网络民粹主义"倾向,形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阴暗面,其不仅污浊网络环境,更会对现实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国家必须从密切党群联系入手,抓紧构建社会整合机制,坚持法律监管与道德教育并重,引导网民合理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究其根本,还是要发展经济,实现经济良性发展下的公平正义,以消解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司法向现代司法转型的关键期,网络社会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表达、商谈互动方式,也使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具有新的特性、形成新的挑战。随着司法权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运行,司法权自身大致经历了从司法权力(强权)到司法权威再到司法公信力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从司法权力到司法公信力的递进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和路径,社会形态结构以不同的方式型塑着司法并与之产生一种互动效应。基于网络社会特性所产生的聚焦效应、极化效应、反沉默螺旋效应及循环反馈效应,通过信息传播、互动交流及固化定型作用于公众的司法认知心理。在应对双重转型对于司法公信力的挑战时,除应从司法主体自身的信用能力、信用责任等内因入手外,也应重视公信力生成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从三方面着手:探索网络社会特性,引导、规制网络社会,推动网络社会规则形成;秉持司法独立,推行司法公开透明,增进理解信任;保持开放心态,拓宽沟通渠道,强化互动协商。  相似文献   

15.
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使中西方网络文化在受众群体、应用方向和管理制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的区域性被逐渐打破,中西方网络文化在思想观念、应用发展和监管手段上愈加相互融合。网络文化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产生了强烈冲击,为此必须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坚持核心价值观,提升网民整体素质; 发挥创新精神,优化网络产业;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以促进我国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司法制度改革总体上存在着两种明显倾向:一是以西方现代司法制度为范本绘制我国的司法蓝图,二是立足于社会和谐的宏观视野提升司法的社会效果。这两种倾向体现了学术精英和政治精英不同的建构立场和话语权,但因忽略了民众的司法需求而难以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我国司法制度改革应当立足于民众理性的司法需求和社会现实条件,倡导沟通合作型司法模式,建立以民众对司法的利用率和满意度为基本维度的司法效果评价体系,以及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司法智慧,从而使司法制度改革的成果惠及民众,并赢得民众的认可,在司法与民众的沟通中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十分突出。网络非理性舆论存在强烈的情绪煽动、对立的观点评论、鲜明的语言风格和潜在的行为指引等特点,易对思想行为尚在形塑期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干预大学生的社会认识、社会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当前,为了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网络主体素质培养,树立网络自律意识,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加强负面情绪管理;同时,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应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非理性舆论协同应对格局,形成网络非理性舆论治理合力,引导大学生成为引领网络时代风貌的先头军。  相似文献   

18.
网络参与已成为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但在实践中网络非理性参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这种非理性参与表现为滋生狭隘与极端观点、网络民意的异化、忽视专业建议、侵犯私权等4方面。通过综合比较分析近年来一些典型的网络参与案例,对网络非理性参与的成因进行了讨论,从其根植于网络参与的特性为出发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解决网络非理性参与绝非朝夕之功,不可简单地动用权力强行遏制;可以从法律、道德、舆论、现实诉求渠道这4个层面着手,循序渐进瓦解网络非理性参与存在的基础,减弱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网络交往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剖析了网络交往对人的非理性的双重影响,提出在自律和它律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良性互动与扬弃非理性来弱化网络交往对人的非理性的消极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网络犯罪行为表现的分析,本文认为完善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充实网络防御技术与设备、强化网络用户的管理工作、提高网络监管队伍的力量、加强国际司法交流与合作、加强网络法制与道德教育、鼓励IT企业支持网络管理是防范网络犯罪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