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人的生命权利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逐渐被凸显,而作为现代性发展的时代产物,生命政治学表现出对人作为现代主体的自然生命权利的价值审思。在此意义上,科威尔立足于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将人置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集合中,其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无论对生态危机的揭示,还是对作为危机根源的资本逻辑的批判,都表现出对人的生命权利的政治关怀,具有丰富的生命政治意蕴。科威尔不仅从理论维度揭露了资本与危机对人的生命世界的渗入以及“资本力场”对人的生命权利的异化,而且从实践维度提出了资本主义视域下人的生命政治回归的基本构想,即通向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以实现对人的生命权利的本质占有。因此,科威尔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以资本逻辑批判与生命逻辑建构为主题,蕴含着以批判“资本力场”对人的生命权利异化为核心,以克服生命权利异化从而实现人的生命解放为应然旨归的生命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2.
资本如何内在地导致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回应这一难题首先要求揭示出资本本身与自然的深层关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工人身体机能的再生产的特定自然性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自然前提;劳动力作为身体机能本身的特定自然性质,构成了剩余价值量的差别的自然前提。正是以劳动力商品特殊的自然性质为前提,剩余价值才可能产生,资本才得以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对外在自然的改造和占有,是以对与外在自然同构的工人身体的占有和剥削而内在实现的。资本对自然的支配,对人的奴役,使工人成为其价值增殖的纯粹工具,正是通过将工人劳动力异化为一种作为生命机能的特殊的物质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异化”是穆旦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穆旦在三个层面上对“异化”展开抒写。第一,通过对“被压迫、被蹂躏的肉体”的诗性表达,抒写战争以及现代社会规训体制中身体的异化体验及其反抗;第二,通过对“二十世纪”、“八小时”等现代时间意象的深度观照,彰显“现代时间”中生命个体的“异化”生存;第三,通过对现代城市“灿烂整齐的空洞”的象征化抒写,展现了现代城市空间中生命个体的“异化”生存景观。穆旦对现代生命个体“异化”的抒写是其对现代中国生存困境的诗性表达,这是穆旦精神探索内在悲剧的外在体现,在更深层上彰显了中国语境中现代性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4.
符号·幻象·诱惑:鲍德里亚论域中的“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分析视域中,消费逻辑也渗透、主宰了身体。身体被符码化了,在身体中被编码了一套“时尚”“地位…‘名望”等的符号象征价值;在广告图像中身体被制造成为高不可攀的虚幻形象,在身体幻象背后是商品的真实;实质上身体是被资本所诱惑和控制的,是为资本的生产和扩张服务的。身体的被控制,这是人类生存境遇中最深层次的异化和不自由状态,我们必须对消费话语下人的身体状态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5.
把“性别操演”理论中的“操演”误作“表演”,在于预置了一个自为的、自然的身体观。相反,“操演”体现的是建构的身体观,“操演”不是作为行为者的身体的自主择装,而是性别霸权话语在话语“再意指”中的重复性规训,其效应体现为与规范话语相符合的一系列身体风格。与建构的身体观相应,并不存在一个前话语的自然式身体,但巴特勒赋予“性别操演”中所具有的建构的能动性问题使其又不得不重新面对身体的物质性议题,即建构的能动性不在于德里达式“再意指”中的必然“变异”,而在于被否定同时又被保留在身体中的欲望的回返冲动;这一对欲望身体的援引,构成了巴特勒对自然身体观的悬置态度的再否定。由此,有关“性别操演”的诸多争议又以另一种形式延递到巴特勒对身体的解释中,这促使我们应重新思考身体的物质性及与此相关的“活现的身体”观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智能环绕的生活形态引发了认识问题、实践问题和道德问题,一种虚拟的数字健康道德出场扩展了人类道德领域的边界,作为家长主义的劝导技术从“硬劝导”走向以人类福祉为目标的“善劝导”,并没有改变数字健康及其劝导技术的资本逻辑本质。数字健康存在身体数据隐私泄露和对生命伦理的冲击风险,数字健康与“有意义”的生命伦理之间的嫌隙跨越需要依赖于人的有意义的现实实践活动。智能环绕的生活场景和健康监控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也需要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必要辅助,但这种支撑和辅助需要以人类健康自主权和“有意义”的生命伦理为前提。数字健康与劝导技术仅是健康数字化和可视化的工具,不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全部事实。  相似文献   

7.
利奥波德在拓展道德共同体边界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伦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被延伸到“土地”生命共同体中。然而狭义上的“土地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海洋。为此,蕾切尔·卡逊的海洋书写,从“生命”这一基本事实重构“海洋伦理”:“海洋”不仅仅是海水,它是生命流过一个由海水、植物、动物等多个生物所组成的“生命之网”的源泉。“生态系统健康”成为新的伦理愿景,人类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维护完整的、健康的海洋“生命共同体”为导向。这展现出一种跨越伦理边界的“生态想象力”,在尊重的前提下探索海洋。“海洋伦理”的提出并不是对“土地伦理”的否定,而是一次伦理上的进步,从“土地伦理”到“海洋伦理”,两者都展现出了作为道德准则的规范伦理和内在德行追求的美德伦理,这为环境伦理的进步及具体的伦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当代生命科学技术活动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而且还可以视为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试验,这一试验时间虽短,但出现了一些新的伦理向度,即从境界伦理到境遇伦理、从个体伦理到集体伦理、从区域伦理到全球伦理等。  相似文献   

9.
传统伦理是在前资本逻辑时代中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当代资本逻辑条件下的消费社会产生了“异化消费”,从而迫使消费伦理问题成为可能。消费伦理虽然并非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彻底颠覆,但消费伦理却超越了传统伦理的有效界限——消费伦理把后代人拓展为伦理对象,从而试图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关系中,以及对消费的哲学反思中建构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消费伦理越来越成为当代伦理学变革中的一种立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老子伦理哲学要点:1.以“自然”为伦理的基础和普遍合法性前提;2.不假名教,弃名教异化而从实;3.确立纯粹道德主体;4.建构宇宙伦理学模式。老子的伦理学思想对建设当今生态伦理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资本的假象     
本文尝试从不同角度凸现"资本"的真实本质,区分并澄清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土地与资本之间的关系。"资本"最初是表示主体之外任何能提高人类生产力的可增殖的客体,其初始定义混合了自然和人工的手段,而信贷、利息和资本三者一起构成了一种原始的、先于货币即金融资本而出现的交换系统。货币的出现则导致了对资本本质长久以来的困惑,为获取利息而借出的货币制造了金钱本身就具有生产力的假象。人们常错误地将社会不平等归咎于资本,其根本原因在于将两种生产力资源——资本和土地混为一谈,金融资本确实引发了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不稳定,但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土地所有权这一媒介。因此,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将关注点从金融资本转移到土地私有制所造成的问题上来,通过区分土地和生产资料,同时认识到二者均可货币化并归为资本范畴。  相似文献   

12.
身体写作是一种对身体经验感性的个性化抒写,它看重个人的身体体验与感觉,通过灵动的身体体验来传达、揭示人的灵魂矛盾和人生困境。海男就是这种个性化抒写的先行者,她的《妖娆罪》即是用这种身体与灵魂时而分离时而融合的矛盾追问与艰难挣扎,展开了一个令人思考的人生画卷,构筑着她独特的文学灵魂。  相似文献   

13.
基于29省(市)2000—2011年的基础数据,对中国教育分布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教育基尼系数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教育分布日趋平等;中国教育分布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关系。分地区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物质资本,而东部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本。因此,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缩小教育分布差距以实现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的有效匹配,从而避免实物资本积累回报率的大幅下降;东部地区由于已经具备较高的基础教育水平,则需要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培养高端人才,加大教育分布差距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生命哲学与通常意义上的生命哲学(即西方生命哲学)基本上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传递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完全可以称之为"生命道教"。曾慥在关注生命、兼收并蓄的态度下辑录的养生专辑《道枢》,其生命哲学的成就主要在于对生命的整体性认识与对生命智慧的全面性涵盖。《道枢》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存在、生命的超越有完整的理论建设,比较全面地对生命进行解读和实践。《道枢》生命哲学最深层的基础在于其宇宙论,其核心在于天人论,"法天象地"贯穿于生命能量和质量提升的整个过程。对脏腑经络理论的认知和把握是《道枢》以提升生命为目的之修炼体系中所不能缺少的生命物质基础理论。而生命超越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解脱意识,为生命解脱,尤其是精神解脱,提供了美妙的超越性体验。《道枢》研究的视域、深度有待开拓,仍然存在诸多盲点和尚未考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模型的演进及其认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型是人们科学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重要桥梁。模型作为对研究对象"数学筹划"的结果,必然具有简约近似的特征。模型的不同形态和精细程度表征了科学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模型从实体到观念化、从理论到数学化、从定性到定量、从计算机模拟到仿真,逐步从形象变得抽象,最后却又从高度抽象回归到形象。另外,理解科学模型具有的主体性、诠释学特征,这对于理解当今科学哲学发展的新动向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是资本逻辑推动下的现代性后果之一。资本承载着人性的贪欲,以其对近代"财富动力论"坐标的确认,"理性经济人"的架构和铺设以及"价值通约"普遍化的生成而与西方思想文化有着内在勾连。当前摆脱生态困境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消灭资本。反思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恢复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才是消解现代生态危机的必要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17.
知识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建立以知识为城市发展导向的知识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在总结国内外知识城市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身现实条件,从知识资本、工具资本、金融资本和环境资本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本土化"评价体系模型,同时也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套"未来瞭望塔"的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8.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通过生产追逐剩余价值,谋求自我增值的逻辑。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征。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资本无限度地追逐大规模生产、最高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在资本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资本逻辑成为一种"普照的光",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人的自主创造性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内在障碍之一。必须合理利用资本,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信任和声誉是一对既密切相关又显著不同的概念。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实现合作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和谐运转的前提之一。信任的"在场"不仅能够减少达成合作的"摩擦力",而且起到了拓展人的"场域"的作用。声誉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信号机制,良好的声誉可以增加承诺的可信度。同时声誉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本,能够给其载体带来更多的潜在信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良性互动,通过对信任和声誉的定性逻辑探讨,得出了信任是声誉的源泉,声誉是信任产生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