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发展观,生存发展危机本质上是价值观异化的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力变迁的决定因素,科技发展导致社会各个系统的调整与转变,致使其传统的价值观失去原有的合理性.生态化科技创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水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本文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替和文明具体成果形式两个角度剖析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将生态文明概括为生态环境与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同时认为区域生态文明评价需要关注区域内外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交换关系,由此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内涵的"1+3+1"阐释。基于生态文明内涵得到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构建了包括系统层、目标层、准则层以及35项具体表征指标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国既有取水权制度必须进行生态化转型。然而,我国取水权制度生态化转型建设具有复杂性与跨学科性两大难题。因此,有必要运用民法学、行政法学以及环境法学三个学科理论对我国取水权制度生态化建设进行研究。从理论与制度规范角度出发,在界定我国取水权是新型用益物权属性的基础之上,明确取水权生态化的概念及内涵,着重强调我国取水权生态化建设应遵循:利益平衡、适度分散、配套建设、科学安排取水顺序这四大原则。此外,我国取水权制度生态化建设主要包括取水权取得、取水权行使以及取水权转让的生态化创新与完善三大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科技创新价值观是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哲学信念上,忽视了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哲学问题与环境问题。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生态化价值观根源于人类对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观,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白煜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1):17-20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上的渊源关系,生态文明的理论背后无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态化”实践.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生态性”的内容,但问题是“生态性”并不等于“生态化”.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化”才能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地完善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最终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化”的实践逻辑转向“生态化”的马克思主义自觉精神逻辑. 相似文献
6.
由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不当运用导致了全球性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风险。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先秦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生态观念有助于推动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生态化的科技创新观是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创新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城乡生态化: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光宇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提出了生态化发展模式,论述了城乡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步骤的构想,以期推动我国城乡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成篇集中论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低碳化的科技创新来支撑,科技创新低碳化内含着生态文明的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科技创新低碳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在实践方面是互为支持的,而且在理论方面也有耦合关系。SST理论为科技创新低碳化及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运用该理论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低碳化过程中的社会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郑元景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43-46
循环经济范式的建立实质上是一种科技范式的革命。生态化科技创新已日益成为支撑 和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构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 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0.
1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特征。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上,以及科学和人文的相互融合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性则包括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们价值理念的更新,实现生态文明的方法创新等。生态文明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视阈的生态文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兆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4)
本文从科学发展现的视角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出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出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4.
金梦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81-84
工业文明的理性基础是被排除了价值特征的技术理性,而技术应用所引起的社会问题要求对技术理性进行重新审视。基于生态文明这一价值视角,解构传统科学哲学中关于技术理性的错误观念,通过对技术问题的经验描述来分析技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层影响,分析技术进化与技术异化的双重社会效应,通过现象学解构的方式指向现代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本身及其工具理性的认识论根源,在总体上重塑包含内在目的性的技术理性观,探索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融入技术理性以实现技术合理化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徐邦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2):5-8
本文认为江泽民同志的“科技创新论”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具体表现在 :科技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科技创新是国力消长的关键所在 ;科技创新是发展中国家迎接世界科技革命挑战的有效措施 ;科技创新是对外开放的深化和要求 ;科技创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指科技创新主体为实现科技创新而在某个区域生成的一种相互反应的网络系统。企业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其他主体应该为企业主体服务,这需要一整套制度建设。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模式有自主创新模式、产业政策模式和政府创新模式三种。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选择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模式时,应基于本地的资源结构,慎重选择适当技术,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和地方产业集群,建立有利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刘甜甜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3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滞后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科技创新教育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从“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解读中国的科学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艳红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面对我国严峻的生态形势,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方针决策生态文明化、生产方式生态文明化和个体行为生态文明化三个层面来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客观、准确、全面评价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收集2000—2009年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数据,用 DEA 方法分析各地区科技创新绩效,得出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的总体趋势与阶段性变化情况.分析表明:湖南、湖北两个省科技创新绩效领先于其他四省,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水平在2000—2009年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江西、山西两省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说明,中部地区在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应更加关注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