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生态隐喻反映人类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梭罗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隐喻,对其中的动物隐喻、季节隐喻及处所隐喻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挖掘自然文学鉴赏的新角度,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同时,梭罗作品传达了一种乐观主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未来生态批评的方向,有益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文艺生态审美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以系统整体化的思维品质,以艺术审美体验的生命情怀,感悟与深层次地体味人的生存魅力,建设性、诗意化地演替人类生态性生命存在的韵律。其中文艺生态赖以存在的条件是文艺的“自然”形态;生态审美解析人的审美实践活动的生成,建构人的精神———心灵境界,消解人类活动中的对立与争斗,启悟人类朝向未来的优化生存。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是对人与世界、人类与非人类命运关联的深度思辨,《蝇王》在本质上讲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文本。《蝇王》以核战争这个生态灾难为背景,将海岛作为人类性价值中断的象征和生态危机的承重者,以蝇王为生态灾难的象征与隐喻,生动地展示了孩子们的海岛争斗史,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与毁灭的生态宿命,以及自我救赎与无法救赎的命运逻辑。人性恶只是这一悲剧并不完全的诱因之一。戈尔丁以军舰的解救作为人类生态悲剧命运循环的象征,表达了他一以贯之的悲观性忧患。  相似文献   

4.
《荒野的呼唤》记载着杰克·伦敦生态思想的萌芽。小说以动物寓言的隐喻方式,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潜在的生态危机提出人文预警,尤其针对盛行于该时期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进行了深度消解,体现了作者的社会干预意识和忧患意识。小说问世后的百年间,人类逐渐反思并扬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平衡意识成为主流话语,《荒野的呼唤》因此显示了其生态预言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隐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生态批评语言学的角度,运用例证的方法,对隐喻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表明了隐喻不仅反映人们的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也帮助人们构建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不仅如此,隐喻还影响人们的生态行动。并对我国绿色广告语中比较广泛使用的两个隐喻,即"地球是母亲"和"地球是家"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隐喻不能够有效地帮助构建人们的生态意识,更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保护地球的生态行动。提出语言研究者不仅要慎用隐喻,而且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以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并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生态行动。  相似文献   

6.
生态理念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自然,认识人类自身的价值、人类与世界与自然的关系等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方式.对世界的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行为合理性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构建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价值取向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态学的理念解构现代文明社会偏面的价值观念,按照社会生态的整体观念来构建新的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重建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现代化的推进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蔓延全球的生态困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它迫使人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历史和未来进行认真反思。社会生态论者认为生态难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应用引发人地关系的对抗,只有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以人为本",转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理性统治形式,才能够重建社会生态平衡,进而重建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精神生态论者认为精神价值的消解引发自然生态失衡,只有通过精神自由的回归重建精神生态平衡,才能够推进个体生命秩序与自然生态秩序的辩证契合。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是辩证有机的"生态大系统",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可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民族生态审美叙事的关键是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交合互动,它在正义性原则指导下可保证民族生存与文化具有可持续生存指标,一种吸收变革而不丧失认同性活力的能指,从而使人与自然及民族间的交往灵活地进行。进而,在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等"多重隐喻"的功能交合辐射的过程中,人类超越自身而形成把握实在意义的方式与前景,最终形成对科技导致的生态危机与民族冲突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拥有者、建设者,其持有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行为对未来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高校开展生态德育势在必行。生态德育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模塑大学生的生态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生态德育,大学生可以增加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意识、强化生态行为,从而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10.
《阿凡达》是金球奖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新作,导演采用当前最尖端的3D立体技术,在影片当中为观众构建了一个美丽和谐的潘多拉星球。虽然影片将背景设置在潘多拉星球,但影片本身所反映的却是人类社会目前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碰撞,卡梅隆在《阿凡达》中不仅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进行了思考,也揭示了对自然的崇敬和追寻生态自我的深层生态伦理学准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影片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国文学独树一帜,首开生态批评之先河,为世界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著名影片"Fly Away Home"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美国人独特的生态伦理道德。本文试从美国自然文学的视角解读影片中美国人标新立异的生态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今电子网络时代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形式,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关注赛博空间的虚拟现实,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以吉布森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作家们所展示的赛博空间中,一切都是对当前世界的隐喻,对当下的思考,对当前的现实问题进行想象性的解决。他们刻画了网络、信息科技对人类肉体和精神的控制以及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启发人类重新审视当代科技现实与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反思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好莱坞电影中的生态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促使生态主义思潮在学术界波澜壮阔,为大自然的讨伐声音此起彼伏.以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作为直面生态危机的放大镜,无疑具有更直观的感性力量.通过梳理生态主义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具体表现,挖掘影片的生态意义,从而对人类命运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以隐喻方法为切入点,从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关系着手,对生态伦理确立的理论基础进行学理阐释.生态伦理的道德"应该"是对人之自由意志的一种约束和限定,同时,生态伦理"应该"的落实既以人为裁体,又是对人类利益的伦理保护.  相似文献   

15.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拓展到整个生态环境,把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傲慢、孤立的人的概念重新放归自然,研究人与生态整体系统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此,其力荐生态文学中激进的“放弃的美学”,即放弃人的中心性、主体性,放弃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与自然的疏离感,赋予非人类世界主体性,这预示着未来人类以生态为中心的生存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构建生态文明与塑造生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我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留住绿色生态,保护环境与造福未来,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发展失衡,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生态人才能解决生态问题。构建生态文明、塑造生态人就要树立新的自然价值观、发展观和消费观。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面临着巨大威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文明观有其独特的视角,对生态城市的建构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主张实现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科技创新,推崇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在世界各界呼吁环境友好的大背景下中国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尊重环境的价值,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新城,实现城市发展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并行不悖,和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可以说,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离不开隐喻;人类语言中也不乏关于自然的隐喻.常见的自然之隐喻有自然是人、自然是上帝写的书、自然是机器及其变体形式自然是仓库和地球是热力发动机、自然是母亲和自然是网等.这些隐喻揭示了不同时期的人类——自然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隐喻可以影响并调整人类的生态意识,因此,语言研究者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包含了丰富的生态语言学思想。这一理论的新发展所蕴含的生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类认知的隐喻性;语言的社会构建性;科学真理的相对性。这三个方面触及到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认识的本质,因此具有深远的生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生态诗具有与其他诗歌不同的特质。生态诗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诗歌,华海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诗人。华海的生态诗批判工业文明积习、揭示人类自身的错误、反思深层的原因,具有“生态诗骨”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把生态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生态诗境、生态诗味、生态诗气等“生态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