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坚持在“上帝死了”的境遇中重新思考一切,他首次将生命理解成唯一的存在,将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成艺术,进而将存在论变成艺术学。尼采的艺术学不是美学(感性学)而是生命学,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不是感性形而上学而是生命形而上学,尼采的审美主义不是感性主义而是生命主义。从根本上看,尼采艺术论仍在现代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构想内,它对现代性的批判仍未超出现代性的基本信念。不过,尼采艺术论所具有的现代性意义十分特殊,它以极端的方式突出了生命与超生命者的冲突与紧张,这使它与通常意义上的审美主义(突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紧张)区别开来,从而在整体上提供了一种彻底世俗化的理解生命、世界和存在的艺术视角与逻辑构架。尼采艺术论在其诗意言述的背后潜藏着极端的强权意志。  相似文献   

2.
尼采的生命艺术论与生命存在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方法论关联.他的艺术论可概括为五大命题,仔细区分他有关健康艺术和病态艺术的论述,我们有理由对海德格尔的尼采论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3.
刘李 《河南社会科学》2012,(7):41-43,107
"陶醉"与"形式"是尼采后期美学的基本概念。尼采基于强力意志形而上学的立场将陶醉的本质规定为力的提升与丰富感,将形式规定为强力意志的最集中表现;陶醉与形式各自指称的审美实事具有本质关联并共属于尼采刻画的"艺术现实性整体"。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尼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7,(4):115-139
意识到中西形而上学有形态上的重大差异,我们暂时悬置西方形而上学的观念,仅以《周易·系辞传》关于“形而上”、“形而下”的意思,把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阐述为追求得道而转换自身生存状态的活动及其体验式的反思。根据这一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观念,我们探讨具有生存自觉性的修身养性活动的哲学意义,并将它看成是中华民族“其命维新”的源泉。中国形而上学意义的澄清也为中西哲学的会通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应当从精神哲学体系和艺术辩证法的高度理解黑格尔的艺术前途观.黑格尔的艺术前途观呈现出精神艺术的开放性特点.但黑格尔置艺术实践的历史于不顾,将精神意识的艺术形式的历史等同于艺术实践的历史,把艺术错看为“完成”型的艺术形态.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因此发现了黑格尔的局限性,建立起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艺术论,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艺术论.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传统的艺术论强调“真实性”概念,怀疑论美学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自我伪装,它借助于“面具”、“影像”等策略获得对现实的适度距离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7.
尼采提出了两个关于虚无主义的概念 :“消极虚无主义”和“积极虚无主义”。“消极虚无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普遍存在于欧洲大陆的一种颓废的生存状态 ,即信仰丧失、价值失落状态。二是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本质 ,即虚构形而上价值、虚化生命意志。“积极虚无主义”是尼采对待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 ,这种积极态度表现在对传统形而上价值体系进行彻底的逻辑与道德批判和建立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将尼采解读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但如果遵循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批判基督教道德起源的线索,从他的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就会发现,海德格尔本人没有跳出“在场形而上学”的窠臼,因持守着在场的,特别是本真的此在,与世界发生对峙而摆脱不了“怨恨”;因在更加根本的生存论层面上揭示出此在的罪责存在和否定特性,而将“负罪感”进一步升级;因坚持追求虚无的真理,持守存在之真理和此在之生存的结构性关联,而成为“禁欲主义理想”表面的反对者或真正的虚无主义者。由此引发的两位思想家方方面面的争辩,有助于我们辨别二者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异同及其共同的局限,进而找到克服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尼采所关注的"科学难题"是科学脱离生活整体而自身合法化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的成功逃避了对自身前提和价值基础的反思."科学难题"实质上与苏格拉底的理性乐观主义、柏拉图-基督教道 德有着根本的一致性,都是禁欲主义理想的表现形式.科学是这种理想的最高形式.尼采解答"科学难题"的方案是:从艺术家的视角透视科学,从人生的视角透视艺术.尼采一方面翻转了崇尚真理而贬低艺术的哲学传统,认为贬低艺术就是贬低生命,因为艺术从古希腊开始就与人生有着根本的亲缘性,属于生命的"形而上学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认识到作为现代性的结果的艺术只能从外部抵制科学的"野蛮化".这说明,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与他触及的艺术现代性问题不可能最终协调起来,并没有真正摆脱古老的真理与艺术对立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对于尼采和阿伦特,古典自由观表现了人类对生命世界的恐惧,结果导致人同真实世界的敌对和隔绝。他们希望建立一种超越启蒙理性的自由伦理,使我们能够尽情拥抱世界之网,并为其中不能以简单因果论驾驭的行为之链承担责任。尼采把自由的希望寄托在“大政治”中权力意志的自我超越,而经历二战劫难的阿伦特则寻求在大众民主社会中实现后形而上学的集体自由。尼采和阿伦特为一种真正“普适”的人观、发展观指出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尼采的语言观与其反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之间存在着学理上紧密的逻辑关系。尼采反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试图通过对语言修辞特性的强调,来论证人类客观认识的不可能性。在尼采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见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洞见了一些自命为科学的学说的荒谬。但根据现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与实践,尼采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在逻辑上未必是周备的。  相似文献   

12.
以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来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把希腊悲剧的精神归结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并以此反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哲学,最终以艺术的方式肯定了生命,所以尼采在该书中主要宣扬了一种艺术的形而上学、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精神。但是,经过分析之后,文章得出结论:尼采并不仅仅是在讨论艺术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即,生活究竟是需要真理还是谎言?也即真理与生命的关系问题,而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初国内尼采哲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尼采哲学思想的研究多年来在国内学术界经久不衰,进入21世纪,研究越来越入微,越来越理性客观地接近尼采的文本去探寻和揭示尼采的真实思想及其思想指向。一、百余年来,研究的中心始终是尼采哲学的形而上学及其性质问题。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对尼采的形而上学研究更为深入细微,研究的视角更为广泛独到。有学者认为形而上学有着从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人性价值。形而上学的本性应理解为对现实的虚化与对未来的筹划,尼采揭示了形而上学的这种生活价值:“真实的世界和表面的世界———我把这种对立的来源追溯到价值关系”。尼采在瓦解了理念论的形而…  相似文献   

14.
“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创构既有中国传统的思想渊源,又深受西方现代思想观念的启迪。尼采回到古希腊思想的根源处反思、重构哲学,通过引入“格言”与“诗”两种表达方式,倾心“聆听”世界交响曲的“回声”,并以“语境化”的结构方式构建“格言中的体系”,消解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力量,系统重估形而上学的价值。尼采颠覆了传统哲学概念化、体系化乃至形式化的书写程式,将语言视为理性与启示之母,赋予思想更强的穿透力与生命力,使人重新成为更深、更广力量的倾听者、领受者和传达者。尼采的哲学写作是一种理智诚实的标志,予人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15.
由于苏珊·朗格对艺术幻象性的强调,其美学往往被视为艺术自律论。作为20世纪的美学思想,朗格的艺术论有其特殊的语境。在反思语境中,朗格没有把审美看成艺术与人类社会唯一合法的关系。从人类视角出发,朗格将艺术界定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既承认艺术的独立自足性、超越现实的非功利性,又肯定艺术与现实的依存性以及艺术的社会责任。朗格将艺术看成一个具有持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活动过程,辩证吸收艺术自律论与艺术他律论的合理成分,表现出对二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黄颂杰尼采的学说在东西方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传统的思想家,而反形而上学则是他反传统的最基本方面。但20世纪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却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人物,从柏拉图到尼采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7.
节日剧场艺术──尼采艺术观三题乔延军尼采观照艺术的角度是独特的。他受启于“节日”,陶醉于“剧场”,进而把人带入“艺术”审美的人生。一、实现了人的“在场”尼采在“节日”和“剧场”中,重新让人找回了他的“本真存在”,从而使“悲剧的再生”成为“人的再生”。...  相似文献   

18.
尼采宣布了“上帝死亡”,目的是为超人的诞生和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扫清道路。上帝已死,随之形而上学的传统价值体系也崩溃了,理性、信仰、科学失去了根基。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观念开始蔓延。为了挽救现状,尼采宣告了超人的存在,并用权力意志武装超人,使他担当起重估一切价值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谈意志     
存在主义者为什么要推崇尼采? 在探索存在主义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口口声声说什么 “整个人类命运不可捉摸”的存在主义,并没有把一切“主义”都“看穿”,却十分推崇尼采的哲学。雅斯贝尔斯认为“尼采是人类精神最深入的探索者之一”、“哲学家的导师”。他写过一本题为《尼采哲学入门》的书,认为尼采“同克尔凯郭尔一起决定了现代哲学的起点”。他还以为研究尼采“这位最后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位如此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哲学家”,是领悟“意识的始因”,“也就是在接近于实现这位思想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虚无主义:尼采与海德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无主义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是价值的失落,按照尼采的观点,价值化本身就已经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了,虚无主义正是西方历史的内在逻辑。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存在(实际就是“无”)的探究,正是承接了尼采的思路,而且两人都想在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的现代世界中强树起本真的自由。本文试图以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的体察为背景,通过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的剖析,来展开这条贯穿于尼采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