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太行山周边主要城市户外游憩需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太行山是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悠久和灿烂历史文化底蕴、丰富风景游憩资源的名山,发展以森林游憩为基本特色的户外游憩将对解决好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太行山周围主要城市居民对户外游憩已有广泛需求的结论,并发现不同城市的居民对景观类型和游憩项目有着一些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是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悠久和灿烂历史文化底蕴、丰富风景游憩资源的名山,发展以森林游憩为基本特色的户外游憩将对解决好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太行山周围主要城市居民对户外游憩已有广泛需求的结论,并发现不同城市的居民对景观类型和游憩项目有着一些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杭州市西城广场、白堤、西湖文化广场、吴山广场和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这6个居民日常户外活动较集中的绿地为数据采集地点,调查了城市居民在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倾向,分析了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想要亲近绿色空间游憩的强烈程度)与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在绿色空间活动对居民身心健康的效益与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大多数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介于中等与比较高的水平;不同年龄和教育程度的群体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有助于增强活力、舒缓心情与缓解疲劳,并能相应提高所感知的生活质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应建造更多可达性强、环境品质高、具有功能分区的城市绿色空间,促使居民更多更好地开展户外游憩活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公共健康效益。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居民城市游憩需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对武汉市居民的城市游憩需求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武汉市居民的城市游憩出游意愿和花费意愿较低,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游憩动机、偏好、时空需求不同。  相似文献   

5.
长沙市居民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沙市居民城市森林公园游憩需求特征调查分析,发现长沙市居民的森林游憩需求旺盛,在时下众多旅游休闲活动中,城区森林游憩活动成为首选。城市居民希望远离繁忙、喧嚣的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亲近自然,享受森林之美,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在放松精神、愉悦心情、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等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城市居民希望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城市森林游憩的适度开发,为游憩者提供更好的游憩活动和服务设施。这一研究将为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改进和完善森林游憩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户外场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物质载体,本研究有针对性的选取天津市17个典型社区的户外文化活动场地进行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社区居民户外文化活动类型、特征,归纳总结了居民对社区户外文化活动场地的需求及社区户外文化活动场地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规划设计、使用维护和管理两大方面对城市社区户外文化活动场地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游憩机会谱理论(ROS)在户外游憩资源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中运用普遍。以石家庄市区4个综合性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初步建立影响游 憩机会的环境变量体系。进而以游人对环境变量的重要性评价为依据,筛选出影响游憩体验的 6个重要环境因子共同组成指标体系。同时,综合游人的游憩区域选择偏好及公园的功能分区将游憩环境类型归为6种,以游人在不同环境类型中各环境因子的重要性为依据构建了城市综合性公园游憩机会谱体系,并结合游人对环境变量的主观偏好建立了适合石家庄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的优化指标选择体系,以期为同类公园的综合效能提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游憩用地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受制于游憩用地管理体制和规划实践滞后的局面,我国城市游憩用地研究还有待突破。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游憩用地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找到国内城市游憩用地研究的薄弱环节和可能的研究方向。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游憩用地管理的体制,归纳出了目前国内外城市游憩用地研究的5个内容:概念和内涵的探讨、理想模型的构建、城市游憩用地需求的研究、城市游憩用地指标的研究和城市游憩用地的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对比发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体现在理论构建、需求和指标研究方面。指出了国内游憩用地未来可能的4个研究方向——指标体系、游憩需求、布局规律和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民城郊游憩偏好研究——以湖南长沙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原有的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转变到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其中旅游偏好研究是旅游市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居民偏好不仅有利于预测居民的旅游行为,而且有助于规划和营销居民喜爱的旅游产品.文章以长沙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对长沙城市居民的城郊游憩偏好的问卷调查,对长沙市居民城郊游憩偏好与居民人口学特征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与调查所反映出的居民的偏好相应的城郊游憩产品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居民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满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憩者的满意度和需求是郊野公园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便于郊野公园更好地服务居民,采用现场问卷对北京市郊野公园中居民的特征及其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满意度和需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郊野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游憩者对郊野公园整体情况和绿化现状的满意度分别达到56%和57%。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自古雄风,与华夏历史一脉相承.山西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太行山的黄金地段,如何整合太行山旅游资源,重塑"山西太行山"旅游形象,使之成为山西旅游的又一张王牌,对于振兴山西省旅游业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关于炎帝神农氏,论者多以为起源于陕西宝鸡.检索先秦文献却发现,有关神农氏活动的记载皆集中于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而“宝鸡说”却找不到任何根据.“宝鸡说”所据以立论的“姜水”,据《山海经》言则在太行山中.汉唐以降文献披露了相同的信息.而在太行山地区至今仍存有大量与神农氏相关的祭拜建筑、传说遗迹以及习俗活动.同时据考古所得,最早的粟作农业遗址,也集中在太行山地区.文章以古典文献为依据,结合方志碑刻、地方传说、民俗信仰、生态环境、考古发现,对神农氏与太行山地区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太行山地区是中国粟作农业的发祥地,也是神农氏活动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3.
基于游客视角的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片区是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典型区域之一。近年来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太行山片区的乡村旅游扶贫成效显著,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太行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方式。然而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太行山乡村旅游发展遇到了瓶颈,应该结合客源市场需要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目前以野三坡为代表的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机遇以及雄安新区巨大的品牌效应,稳定与拓展细分客源市场、科学规划旅游产品和项目、创新旅游产品营销策略与手段、推动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和升级、系统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合理利用土地和加强景观风貌保护以及加强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的区域协同管理,进一步探索连片特困区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进而增强特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新移民的数量日益增加. 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面临着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问题. 影响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休闲娱乐.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然而,拥挤是影响城市公园使用情况的重要因素. 面对拥挤带来的压力,公园使用者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西湖边休闲游憩的当地市民和城市新移民的拥挤感知-应对机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当地市民比城市新移民更频繁地来西湖附近的城市公园休闲游憩. 虽然两个使用者群体在拥挤感知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别,但在应对策略方面却差异显著. 城市新移民在休闲娱乐时面对拥挤的应对策略相对单一,而当地市民的应对策略则更为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旅游景区数量的增多,大众旅游的不断普及,游客旅游心理的不断成熟以及旅游景区同质化严重、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的出现,同类型景区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旅游景区要脱颖而出,合理的旅游形象定位尤为重要。万仙山景区属于南太行山水型景区,目前还未在游客心中树立鲜明的景区形象。基于四脉理论,对万仙山景区的形象进行提炼,将其定位为"户外乐园,攀岩天堂",将有利于万仙山景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任何区域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与道路打交道,如何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去讨论道路的具体使用已经成为道路研究的题中之义。通过对太行山区某个村落的长期田野调查,特别是关注到婚丧嫁娶等仪式生活中人们对于道路路线的选择和规避,可以发现道路深度嵌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被赋予特殊的象征和符号意义。道路既是日常生活展演的舞台,又是文化表达的物质载体,一种道路的空间文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形塑而出。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太行山隧道进口断层破碎围岩段及影响地段保持和控制工程地质体稳定的措施和施工手段,以及通过监控量测,来调整和修正围岩开挖支护参数,优化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8.
Women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wilderness recreation despite the numerous benefits such activities provide to mental, physical, and emotional health. Several theories have been proposed linking women??s beliefs about their competence in outdoor spaces, fears of victimization, and concerns over retaining femininity to their lack of participation. We explore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wilderness recreation as a possible agent in the gender socialization process that dissuades women from participation. Through analyzing advertisements from the 42 issues of Backpacker and Outside magazines published in 2008 and 2009 we find that, when women are shown, they are portrayed as having limited and passive roles in wilderness recreation. These advertisements also use the setting to reinforce traditional gender arrangements and paint women as consumers rather than conquerors of the wild. When women are shown as active participants in wilderness recreation, their physical accomplishments are often either downplayed or depicted as the endeavors of ??unique?? women who require femin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