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俊 《中华儿女(海外版)》2001,(21)
在荒原和绿洲之闻,并没有坚硬冰冷的铜墙铁壁。然而,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和毅力走出命运的荒原,找到生命的绿洲。 世界屋脊上,巍峨的雪峰没有遮挡住党的优秀儿女、唐古人民最可信赖的人拉巴次仁的视线,高原的严寒却磨练出他火热的爱国赤诚、一份对唐古人民的拳拳之心;他带著唐古走出了命运浩瀚的荒原,他让唐古不再饥饿。 拉巴次仁睁开眼睛所看到的,除了母亲的微笑,就只有无数因为饥饿而无比消瘦的面孔,只有因为贫困而显得无神的眼睛。在饥饿里长大的拉巴次仁发誓要让唐古不再饥饿 饥饿并不仅仅是没有吃的那麽简单,它会给懦… 相似文献
2.
马士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76-78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哈代没有摆脱悲观、宿命和宗教习俗的影响,但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小说意象的组合,无疑又对社会伦理道德和基督教义进行了讽刺和抨击. 相似文献
3.
张志成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82-183
哈代是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本文试图通过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分析来探讨哈代的悲剧意识以及宿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以古希腊悲剧观照哈代小说的命运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爱云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284-288
从古希腊悲剧的视角切入,阐述了哈代小说中命运色彩的丰富内涵。在他的小说中,命运以神秘的大自然、遗传与因果报应、偶然与巧合、本能与欲念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体现了哈代对古希腊命运观念的认同,展现了命运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又包含哈代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命运的感悟。 相似文献
5.
张一鸣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94-96
哈代小说《还乡》中的埃格敦荒原是故事的独特背景,人物活动的舞台,更是自然的象征。从尤苔莎的敌视、克林的回归以及红土贩子与荒原的浑然一体三个方面来分析埃格敦荒原上的人对埃格敦荒原的爱与恨,探讨入与自然的关系,并指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通向幸福之路。这也正是哈代在眷恋即将走向毁灭的威塞克斯农村宗法制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6.
布迎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46-47
短篇小说是哈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成就也很高.本文从结构主义情节观的视角入手,分析了以爱情为主题的哈代短篇小说中的"三角形结构"关系,以及由这种三角结构关系特征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悲剧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郭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60-62
哈代的小说,在形态上存在着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借鉴、兼容乃至潜移倾向。本文以威廉·阿契尔的"戏剧"理论为根据,着重探讨戏剧艺术在哈代小说结构中的运用。本文作者认为,哈代的小说在结构上存在着对戏剧艺术的借鉴,他的小说结构富有戏剧结构特点。哈代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戏剧艺术中的"冲突"、"激变"等技巧,以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由此获得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8.
9.
邹成效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观念的更新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果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反思,是对我国民族传统观念实行现代化改造的前提,那么,对近现代科学史上科学观念变迁的回溯,无疑对观念的更新问题也会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图将对这两者有所联系地来对观念的结构、形成、更新等问题作一探讨,并尝试作“机制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展示了主人公裘德与自然融合的生命运动,勾勒了一幅人与动植物互为知音的图景,回应了哈代的自然观—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王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3-55
小说作品是小说家脑力劳动的结晶,他的思想倾向充分体现其中。这种倾向的表现,主要应从人物、情节中流露出来;同时小说家还利用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哈代的创作在较长的时期里处于评论逆境。为了应对传统力量的非难,他常常在小说中予以回击,从而形成了他小说的论辨色彩。 相似文献
12.
13.
试论观念与观念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保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26-29
观念属于精神范畴 ,从一定意义上讲 ,它也可以是生产力。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都与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要使新观念不断萌生与发展 ,必须坚持实践观点、按规律办事、与时俱进、抽象与综合的统一及运用辩证思维等原则。我们的观念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傅守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07-111
"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以"冰山原理"著称于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不但是一位小说艺术的风格大师,而且是一位密切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积极探索人生道德准则的严肃而深刻的思想家.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以一个诚实的摄影师的权威将彼时彼地的事物记录下来,他还使我们窥见了永恒的普遍的真理.海明威对战争、暴力、失败、横死的感悟,加深了人们对人生悲剧性的认识;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和"打不败"精神则赋予了世界一种新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古希腊悲剧命运观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在人类文明的摇篮时代,很少民族能够象古希腊人那样,将火一般的热情与冰一般的理智结合得如此完美而又和谐。他们对于生活并不仅止于感受,而且认真地加以思考;从感受中得到现世的欢乐,在思考时产生宿命的悲哀,而欢乐与悲哀交融的结果,便是悲剧的诞生。其实在古希腊悲剧中,连欢乐都渗透着悲哀。换言之,尘世的生活时刻笼罩着宿命的阴影。因此,有人断言:“不管希腊生活中有过什么样的宗教,而反映在悲剧中的宗教便是对命运的膜拜。” 相似文献
16.
袁向东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荒原”诗派是日本战后诗歌的起点,继艾略特的《荒原》之后,对诗歌史中的“荒原”母题又有东方式的贡献。艾略特的《荒原》对一战后的欧洲乃至全人类的荒原(他认为)作了超越其上的哲学思考。荒原的出现被认为是个普遍的轮回,荒原的拯救需要甜蜜的宗教;“荒原”诗派则寻求着自己对二战后日本出现的荒原的一种价值效应。为此他们在荒原中跋涉,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寻找解脱荒原的路径。艾略特采用的是神话与现实相呼应的结构,“荒原”诗派则运用“物哀怜”的抒情体制结构诗篇。 相似文献
17.
萧红走上文学之路后,即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的不幸命运.其作品通过描写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不幸遭遇,从个体生命的无保障和生命理想及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揭示出生命的悲剧以及愚昧、麻木的灵魂在物化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秘鲁利马南部毕斯柯湾,有一个人工建造的高达820英尺的红色岩壁。这座岩壁上奇怪地雕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或三足烛台形状的图案。这只被雕刻在岩壁上的巨型三叉戟其戟的每一股竞宽约13英尺,这种图案是用含有像花岗岩一样硬的雪白磷光性石块雕成的,因此雕刻成功以后,发出耀眼的光芒,不过后来被沙土所覆盖,已经没有光芒可言了。 是什么动机促使古印加人建造如此巨大的石头标记呢?是宗教的热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有一些考古学专家推测,毕斯柯湾岩壁上的三叉戟是一种指示船只航行的陆地航标。但这种观点受到另外的一些考古专家们的反驳,他们认为,在上古时代是否存有远洋航行暂且不说,单说绘在这座岩壁上的三叉戟图案, 相似文献
19.
许涵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80-8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现代主义在英国刚刚萌芽时,托马斯·哈代敏锐地感到现代主义的特点——思想的深刻性和形式的新颖性,这从哈代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特色、结构艺术等方面反映出来。哈代的作品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重的危机意识,与现代主义文学颇为相似。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精神隔膜、理想幻灭是哈代作品的基调。而神秘莫测的荒原意识以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更是体现出哈代对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开拓。 相似文献
20.
林志凯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托玛斯·哈代被誉为“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悲戚”来源于哈代自身的时代精神、哲学思想、自然感悟等方面,他的作品流溢着独到而浓厚的悲剧意识。但“悲戚”决不代表“颓废”,“刚毅”才是哈代这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家、诗人、小说家的性格和作品的真正底蕴。本文通过对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浅析试图证明的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