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我国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促进了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信息科技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第三方支付及其衍生的风险等都是移动支付的结构性风险,必须加以审慎、有效防范。移动支付法律责任应当在产业链主体之间公允地进行配置,兼顾各方合法利益,尤其应当重视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明确移动支付主体之间基础性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加强对沉淀资金的监管,强化对消费者的教育与保护,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工作,积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移动支付监管的基础性和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商业预付卡是具有一定资质的商业企业或发卡机构以特定载体和形式发行的,由购卡人预先支付一定款项,持卡人可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分次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权利凭证。涉及三方当事人的多用途预付卡中发卡机构与特约商户间存在委托合同关系;发卡机构与持卡人间存在资金存管关系、委托代理结算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持卡人与特约商户间存在商品买卖或劳务供求关系。商业预付卡法律关系中现存的解释权争议、消费者权益保障难、隐私权易受侵害等问题,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格式合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和隐私保护制度等措施进行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近年来,移动支付因便捷高效的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支付方式。该活动中,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与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达成合意从而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其中涉及合同关系,而不良的合同关系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由于调整对象和方法的限制,私法的规制并不足以做出有效应对。设计/方法基于对移动支付服务合同特征与类型的界定,分析可知非规范性移动支付服务合同的签订会增加用户的数据风险及冲击用户的财产安全。结论/发现为了更好地防控风险、保护消费者信赖利益、节约司法成本、体现这类合同的特殊使命,应当将移动支付服务合同纳入核心监管对象,充分完善备案体系,培养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统一数据标准,对此类合同的订立与内容进行适度规制。  相似文献   

4.
从“消费者问题”到“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历史演进路径揭示了民生问题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重要的立法指引效用.在民生法治的理念下,民生问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立法取向.“消费潜规则”是当下我们探求新“消费者问题”的一个可靠窗口.消费潜规则折射出在消费类型、消费领域以及权责归属三个方面民生问题的新情况与新形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立足于对新民生问题的回应,强化弱者保护的立法理念,厘清旧问题、破解新问题,但其发展的道路上仍面对诸多挑战.扩大消费者范围、重视消费者教育、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程序和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第三方支付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现代化市场经济在超越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金融体制的变革。2010年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3年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等,构成了基本的监管体系。但不足以全面预防"第三方支付"作为新兴行业潜在的风险。文章旨在以民法的视角探析第三方支付可能产生的侵权行为,试图通过公益诉讼制度应对风险,从而完善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6.
重点研究公用企业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从自然垄断行业的内在特点出发,分析其侵害消费者权益存在的原因,结合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精神和法律规制找出解决对策,设计出更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必要垄断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济、法律平衡。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是建立现代商业保险制度的标志之一,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是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从法律的视角观察,健全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已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欧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取向,也是我国保险消费者保护的着力点。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确立倾斜性保护法制理念,改善维权法制环境,保障依法自主维权;需要改革现行的监管体系,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实现监管功能转型,强化对消费者的依法保护。  相似文献   

8.
环境污染转移在消费领域的表现形式及法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产业转移与全球贸易加快,特别是我国近年频繁发生食品污染事件,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而消费者权益在多大程度上能为国家的法制所保障,则成为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从环境污染转移的视角审视环境污染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表现形式及其对消费者的影响与法律控制措施等问题,有益于促进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根据互联网与传统市场的关系,互联网市场划分为互联网基础市场和互联网交易市场。互联网特性使互联网服务商和经营者具有自然垄断性并损害广大不特定消费者的权益。互联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在现行私法制度下存在局限,应当依靠公法制度特别是完善反垄断立法来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当建立独立统一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实施举证责任倒置、加大法律责任及并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实现对互联网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电子商务支付平台支付宝与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余额宝"的增值服务,即投资者通过支付宝这一第三方支付平台购买货币基金产品从而获得收益。这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却存在着一些如当事人法律关系不明确、信息披露不足等法律隐患,这反映出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对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基金交易的相关规定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是企业各种风险中危害性较大的一种风险。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一般将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因此法律风险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极大。文章针对中小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分析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共存现状引发的健康风险、生态风险以及贸易风险等问题对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共存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对国内外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共存制度的现有研究从法律制度环境和法律制度约束两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了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以及我国应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共存立法实践及其制度运行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共存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鉴于国内从法律方面就发展我国对外投资的研究较少,有必要对国际投资的概念、风险及相关国家的影响进行归纳,并结合我国实际,从法律角度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正视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微观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网上银行安全及相应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全问题的解决是网上银行正常运营的核心,也是金融机构和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法律层面和用户层面看,我国网上银行安全现状及存在着一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1.加强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2.完善银行管理制度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3.增强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新和智能手机加快普及,微商、微信营销也应运而生。微商强劲发展势头的背后,微信营销及交易存在诸多弊端,其中的法律问题和风险也逐渐凸显。文章通过对微信和微商以及微信营销的法律特征入手进行阐释,对微信营销及交易中存在的虚假广告泛滥成灾、微信诈骗和假货代购问题严重、买家维权困难等问题进行分析,从法律规制等角度提出利用现有的法律规范,并加快专门的电子商务立法、加大行政监管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第三方支付——在线支付的一个进化稳定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方支付作为在线支付的一种模式,解决了网上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安全和信任问题。用进化博弈论的复制动态方法可以证明C2C市场上网络用户最终都会选择使用第三方支付方式,但该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多种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以微信、支付宝支付为代表的二维码支付的付款方式逐渐普及,便捷的支付方式给交易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也对二维码支付交易中的风险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二维码支付的法律风险日益凸显,其中,以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格式条款泛滥、二维码支付欺诈为表现形式的二维码支付微观风险和以货币调控政策失灵、交易平台规制缺失为表现形式的二维码支付宏观风险为主要的法律风险外化表现。通过阐释二维码支付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二维码支付的风险成因,厘清我国对二维码支付监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从健全监管法律、明确监管主体、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等方面提高我国二维码支付法律监管的实效,从而为市场经济新兴支付方式开辟健康、积极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霸王条款存在现状的叙述与存在问题的归纳以及域外立法对霸王条款法律规制的考察,可以发现:霸王条款之所以在我国盛行,除了有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产生的共性原因外,其深层原因是我国存在行政性垄断、消费者维权渠道不畅、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等。因此,规制霸王条款的根本出路在于打破垄断,完善反垄断的相关立法,同时还必须通过加快修改和完善消费者保护立法,以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风险社会中,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具有各种复杂的关联性,同时,自然灾害往往破坏了人类社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而传统的法律体系不足以应对,需要确立风险损害分配和权益调整的新原则和制度。对此,本文运用既有的法理和制度,结合风险应对所需要的目标和策略,以推导构建出风险社会中应对自然灾害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就自然灾害下的房地产权益而言,土地用益物权并不随着房屋的毁损而当然消灭,应根据灾后的土地用益功能的具体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处理。同时,根据自然灾害的不同情形,国家和民间社会等相关方需要在灾害预防、保险机制和恢复重建等方面承担在风险社会中的应有责任,以恢复风险社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