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电影《秋菊打官司》享誉海内外,那片黄土地,火红的辣椒串、吱吱嘎嘎的板车、浓重的地方口音,加之那土得掉渣却又倔强执着的秋菊,着实演绎了一个现代乡村故事。秋菊的锲而不舍,淋漓尽致地反映在影片中:村长踢了她丈夫“要命的地方”一脚,却得意洋洋,气得秋菊腆董个肚子逐级上告,终于“把局长的小车给坐了”,并解决了问题、颇有不“讨个说法”不罢休的气势。观众不禁为乡村中这么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秋菊叫好喝采.为这片黄土地上涌现的新事物而感慨不已!可是。除去艺术构建的需要,笔者不禁要问:秋菊的官司打得值不值?耗尽了…  相似文献   

2.
清代善会善堂林立,善行义举众多,其中与尸骸掩埋相关的义葬善举体系最庞杂,且当时就有施赊棺木、掩骼埋胔、助葬代葬等不同类型,并有施棺会、掩埋局、保墓局等专门组织,综合型善会善堂也大多以施棺、掩埋作为最基本的业务.  相似文献   

3.
《秋菊打官司》的电影已成了旧片,但关于秋菊的议论却没有间断。这不奇怪,“秋菊”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名”,人们借她的名说事儿,全当她的官司是一个案例。瞧,上海《社会》杂志今年7期推出了一篇“卷首语”《秋菊不必打官司?》标题用的虽是商量口吻,观点却是很肯定的。我不想与该文作者辩论,因为道理太简单(丈夫被人踢了“要命的地方”,家里的顶梁柱受伤,夫妇欢爱大受影响,绝不像作者轻轻巧巧说的是“这么一件小事”;她为此“而生气而鸣不平”跟“嘴上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风马牛不相及;作者像许多中国人一样根据“存在…  相似文献   

4.
正清朝初期,画坛有所谓"四王""四僧",分别代表当时的宫廷主流和在野文人。今天,人们更熟知的是"四僧",对石涛、八大的推崇大概冠于有清一代;但事实上,"四王"虽然一度被诟病一味摹古、缺乏创新甚至乏味无趣,但在当时以至今天的艺术市场,他们却始终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作为"四王"之首,王时敏对清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来,围绕《秋菊打官司》故事内容的寓意,中国法学界保持了经久不衰的讨论热情,这部电影也因此被塑造成人们反思中国法治事业的一个经典文本。在这部影片中,主角秋菊作为"农村妇女"的角色隐喻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农村"所暗示的空间特征、还是"妇女"所象征的性别特征,都构成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法治事业的切入点。借用齐美尔关于"距离"和"陌生"的观点来看,中国法治事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一部分民众由于地理空间而产生的"陌生感",而是来自立法者、司法者忽略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体验(包括不同性别的法律认知差异)从而在不同人群的心理空间中造成了"距离感"。  相似文献   

6.
于丽丽 《东西南北》2014,(20):24-26
当所有人以“王的女人”定义她时,她却想完成一种逆转,让“王”成为“田的男人”。“你看田字里横竖都是一个王,我应该做得比他多才对!”在北京十余年,田朴珺的生活地图却只圈定在南起双井富力城,北抵三元桥的狭窄区间,而且只认三个支点:家,公司和谈事场所。日常大部分时间,她都以打鸡血般的亢奋投入她的各种角色:演员、制片人、房地产商、专栏作者,当然还包括大佬的女朋友。甚至连睡眠时间也被她发现,  相似文献   

7.
桔子红了     
忘小我而成大我是一种高贵的境界。太阳快要落山时,王老汉才离开自家的桔子园,愁眉苦脸地往家赶。也难怪王老汉心情不好,如今全乡桔子大丰收,市场却出现了严重饱和,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桔子硬是卖不出去,王老汉心里能不添堵吗?正在这时候,他忽然听到几声微弱的呼救声,竖起耳朵仔细一听,声音好像是从公路边的陡坡底下发出来的。他猛地一激灵,难道有人掉到坡里?他在公路边仔细察看一番,果然有两行清晰的车辙印,方向直通坡底!  相似文献   

8.
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刘姥姥的大名,恐怕无人不知,但对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了解的人却不多。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谋略就是出自王狗儿之手,刘姥姥扮演的只是执行人的角色。如果成立穷人攀高枝公司的话,董事长非王狗儿莫属。  相似文献   

9.
作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影响力的泰国国王,有人说,普密蓬是泰国最“厉害”的政治家,这是因为他一直老练地把握着火候,睿智地选择支持者,是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具有超社会、超现实特征的“王”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阜新是辽宁省西部一个不大的城市,但是在阜新市区的一个广场里,却摆放着一块世界上最大的玛瑙石--阜新玛瑙王,阜新人把这块玛瑙石当作自己城市的标志.这块66吨重的玛瑙王是阜新发现的最大的一块玛瑙原料,在世界矿产史上也闻所未闻.  相似文献   

11.
张艺谋的电影文本谱系,显现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倚重。张艺谋电影的文学化想象,从相反相成的双重视域内展开:一方面,当代小说在内涵、风格和文化品格上为张艺谋电影创作奠定了根基;另一方面,影像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的张艺谋,又以视听造型和大众文化范式为基准对文学原著实施了种种叛逆化话语转换。于张艺谋而言,以文学作为银幕奇观建构的支点业已成为固化的创作模式。张艺谋新世纪执导的系列商业武侠巨制,其得失与毁誉,同样寓示着文学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创作者难以驱遣的"蛊惑"。  相似文献   

12.
杨文秀 《唐都学刊》2005,21(5):19-21
唐诗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安史之乱作为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也是唐长安城走向衰败的始点.在诸多唐诗中就反映出长安城的变化.杜牧的<隋堤柳>、温庭筠的<柳长句>、<杨柳八首>等描绘出蔚然成荫的唐都长安;杜甫的<千秋节有感二首>、杜牧的<过勤政楼>、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反映了南内兴庆宫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凄凉;从羊士谔<乱后曲江>看到唐代著名的曲江风景区也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3.
王萍 《唐都学刊》2010,26(4):66-69
王昌龄是一位有自觉理论追求的诗人。他的诗论《诗格》,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反思与总结;他的诗歌、尤其是其七绝,是在诗论指导下的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佳作。王昌龄在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景、景语、意语、意句等崭新的概念,明确地提出了作品内情景相兼(融)的看法,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诗歌作品内部情景构成的比例,从而指导后学者的诗歌创作。王昌龄的诗歌,是在诗论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创作;王昌龄的诗论思想,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诗歌与诗论相互印证,从而共同构成了王昌龄文学成就的双璧。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我爱比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读本。跨文化交际的模式分为双边跨文化交际和单边跨文化交际。小说中几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这两个交际模式进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其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最后,通过小说的象征意义,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傅承洲 《求是学刊》2012,39(2):113-118
冯梦龙将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增补成四十回本《新平妖传》,不仅弥补了原书人物来历不明、故事交代不清的缺陷,而且将主要人物王则、胡永儿等妖魔化,又明确提出“妖由人兴”的观点,还补写了大量的世情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6.
刘青海 《求是学刊》2012,(1):125-132
盛唐之前,主要由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和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题材类型,只有到了王维,山水和田园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得了同样高度的艺术成就。重新探讨王维诗歌与陶、谢的渊源,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王维对陶的关注贯穿其整个艺术生涯,但对陶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复杂多面的,对陶的接受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些都在其田园山水之作中体现出来;第二,王维同时接受陶谢的影响,对陶谢不同的艺术各有汲取,并在某些具体的作品、境界中有所融合。总的来说,王维在艺术上,更接近于陶的自然,而对谢的华贵也有所汲取,但对谢是以扬弃为主的。  相似文献   

17.
韩长生 《唐都学刊》2007,23(4):126-128
扇面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清新的一笔,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折扇是后兴的,北宋时由高丽人传入中国,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都是擅作折扇的高手。扇面画虽小,其神韵则不逊巨制,故吴门四家都愿在此一逞毫末,今人当借鉴之。  相似文献   

18.
张娟 《求是学刊》2012,39(3):132-136
“地母精神”最早由张爱玲提出.所谓“地母精神”,即肯定女性生存繁衍价值、对凡俗人生的投入与物质理性.王安忆不但在散文中明确表达她对地母精神的认同,而且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母精神”.这种“重女抑男”的地母精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生本位、物质理性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是现代都市发展的产物.“地母精神”是对传统家国叙事的反拨,体现了日常现代性的追求,但其并不能并入任何女性主义的流派,而是超越了性别对立的一种女性观、民间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9.
周建萍 《唐都学刊》2006,22(6):57-60
王维作为中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诗中不仅写出山水田园的秀丽之美,而且表现出了山水田园景物的神志、气韵;日本的“俳圣”松尾芭蕉继承了日本民族感物伤情的美学传统,提出了根植于日本美学传统的“闲寂”、“余情”等美学理念。他们都是在恒静中体味、把握人生,并将主观之情融入客观之境中,使主体与客体能够达到互相映照,两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泰州学派鼻祖王心斋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以"百姓日用之学"和"淮南格物"说的独特风旨,构筑了一己的学说体系,为创立泰州学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在思想或言论上带有明显的王学痕迹,但在治学、传道方面往往自立新声,使其建立的泰州学派更具独创意味与异端色彩。心斋遗著流传不多,其语言学粹得以流传至今,实有赖其子王衣等人各方搜集编订而成篇。有关王心斋的历史文化遗迹主要有崇儒祠、王公祠、王心斋墓等八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