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50
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重要作用。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应在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优化旅游业发展结构、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益、改善旅游业发展条件、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现代化宝贵经验与全新模式,也是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与必然道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意味着必须从根本基石、关键保障、核心任务和宏大目标这四个维度,探究其蕴含的深厚思想内涵和深刻价值意义。对世界各国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特色、中国特征的具体体现,也蕴藏着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所需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要不断探索实现执政党执政规律、经济社会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要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永葆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制定和实现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整体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统一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进而统一思想和行动,提升凝聚力、组织力和号召力,丰富拓展本国现代化路径与内涵,开拓出符合本国人民利益和世界共同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王玉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1):97-99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革命胆略,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中国旅游业的 宏伟构想,阐述了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和政策方针,形成了系统的邓小平 旅游经济思想。在其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旅游业走上了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李柏文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10-16
在国家的关怀和扶持下,民族地区旅游业历经3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的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2000年西部大开发三大事件把民族地区旅游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起步培育发展期、转轨规范发展期和全面提升发展期。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和优化,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模式逐步由“政府主导计划型”,转向“政府主导市场型”,再到“政府服务市场型”。管理建设的重点由“重旅游建设”,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再到“重管理”。旅游市场由单一的“入境旅游为主”,到“区内和区外两个市场并行”,再到“区内、区外和入境三个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民族地区旅游业饱受了“天灾人祸”的严重干扰,历史证明只有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地区旅游业才能保持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88-92
旅游业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避免的趋势,我国旅游业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全球化趋势。但是,我国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旅游业管理模式、旅游教育、旅游人才、旅游法规、信息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该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来规划和实施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加快旅游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刑事古典学派产生于17世纪,该学派主张自由意志论,反对决定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客观主义刑法理论。不仅仅给刑法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而且为形成为刑法理论的思想基础,确立了宪法高度的罪刑法定原则,从而可能建立客观判断形式的构成要件理论。但是,由于过度追求人权和罪刑法定主义的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客观主义刑法理论也带来了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7.
刘叶琴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3):96-9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入世"给中国的旅游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有利于优化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旅游业运营机制,这也促使我国迅速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旅游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尽快完善旅游标准化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稳定、快速、健康地运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9.
佟玉权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72-74
在认真反思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分析并阐述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方向,得出发展中国和谐旅游业的创新思考,即必须建立科学的和谐旅游业的评价体系,强化旅游业独特的社会文化职能,坚持文明消费、社区友好与诚信服务三位一体的和谐旅游观,并把解决旅游区的“三农”问题作为发展和谐旅游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0.
11.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对发展的理解上由于受以物为本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人们一度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在数量的增长,这种理解,在实践中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以人为本新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以物为本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超越,也是对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旅游研究者将旅游者和促游者捆绑在一起去追寻"旅游的本质"的做法注定劳而无功,因为促游者和旅游者的"旅游",看似同一个词,实则是两个内涵和旨趣迥异的概念。促游者"搞旅游",目标是赚钱,本质是经济;旅游者"旅游",目标是求新、求异、求知、求美,或消遣、游玩和身心健康,其本质是审美,其功能是美育。追寻旅游和促游各自的本质,必须首先将二者剥离,更要注意到旅游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慧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7-53,59
旅游业与邮政业已经呈现出了相互融合发展的态势。本文在回顾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旅游业与邮政业融合发展需要经过需求分析、找准“融点”和融合创新三个阶段,两大产业的融合要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和企业融合四个层次来完成,并提出了推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王宝恒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08-114
近年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但旅游学界对它的研究还刚起步,一些关键问题亟需明确和深入研究。工业旅游既是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同时也是企业发展项目;它应在"多赢"原则指导下发展;工业旅游的开发需慎重考虑主、客体条件与媒介条件。 相似文献
15.
顾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0):126-128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经历了从新兴产业到新型产业的巨大变化,其中旅游业态的创新和发展,尤为引人瞩目。通过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旅游市场大格局的情形,指出我国旅游业态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专项目的旅游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从而使我国的新型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与文化具有共同的融合基因,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融合路径是指导两者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从产业融合的推力、拉力、支持力和阻力四个层面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模型,并依照旅游和文化双方经营主体在跨界资源重组中的角色与融合深度,提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四种路径:整合融合、吸纳融合、渗透融合和重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 WTO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中旅游业的两大支柱——旅行社业和饭店业所受到的冲击是不均衡的。另旅游业应趋利避害 ,以积极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8.
邓双林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4):60-64
音乐不能承担唤醒人们的良知或阻止罪恶的重任。音乐在美学本质上不具备概念性,所以它不能提供属于社会价值范畴的道德劝告或良心教化。美好的音乐与创作者的高尚道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音乐阐释和欣赏是主观的,对它的联想是因人而异的。必须在认识音乐本质的前提下,才能更纯粹、更完全地领略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目前有些音乐理论会使我们对音乐的认识产生误解:以为音乐能够表现形象、传达思想、教化灵魂。这些都是有着强烈的工具论色彩的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9.
梅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5):45-50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从传统的经济产业,慢慢转变成了具有较强对外交往功能的产业,许多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国家利益和意志。旅游业发展在许多领域,显示了走向“旅游外交”的新趋势:在对外事务中的分量日益增加,推进国际区域合作能力不断增强,“客源外交”战略初见成效,对外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和层次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对生态旅游的本质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在不断地扩展和丰富,从只关注旅游活动的消费主体、开发和管理主体,发展到关注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和文化等旅游活动的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文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以自然生态区域为对象,以欣赏、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学习与探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相关地域文化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旅游活动。应在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关系中定位生态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培育生态文化、注重观光与体验和倡导绿色休闲的旅游。自然性与参与性的统一、保护性与生态性的统一、波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安全性与风险性的统一是生态旅游内在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