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奚海 《河北学刊》2005,25(4):199-205
13-14世纪,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以及印度梵剧早已风光不再,而在当时的中国崛起并繁荣鼎盛的元杂剧,则成了世界三大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戏曲的第一座高峰。作为元杂剧重要园地的燕赵地区,既拥有像“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和白朴、马致远、王实甫这样的大家,又拥有像《窦娥冤》、《赵氏孤儿》、《西厢记》等这样的世界名剧,无论在思想的穿透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诸方面,都代表了整个元杂剧艺术的最高成就,从而摘取了13-14世纪以及整个中世纪中国和世界戏剧文化的桂冠,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历史性辉煌。  相似文献   

2.
杂剧元代分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体制形式有两种:一分折,一不分折.分折是元杂剧客观存在的体制形式,有曲家著录可证,它是元杂剧的一种楷范样式,即理想化、完善化的元杂剧形式或称谓.不分折是元杂剧的另一种样式,唯一的一部元刻杂剧选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所收杂剧均不分折,不分折形式应是元杂剧原生态样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金元之际,古代戏曲在北方赖以生存的社会艺术条件几被战火毁灭殆尽,然而在金元汉人世侯所控制的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却奇迹般地孕育出元杂剧这一光辉艺术,并流传到大都而走向兴盛发达。元杂剧兴盛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元汉人世侯对其世袭领地的统治,使社会相对安定繁荣,中原文化得到相应保护和发展,这无疑是蒙元时期元杂剧兴盛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术界不可忽视金元汉人世侯对元杂剧兴盛发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胡健生 《学术论坛》2007,30(8):107-110
悬念是戏剧吸引观众观赏的最大魔力,戏剧艺术归根结底乃是一门悬念的艺术.然而戏剧悬念需要戏剧家的匠心运思,尤其有赖于戏剧家对如何设置悬念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的精妙运用.文章以西方戏剧为参照,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设置悬念的两种重要技巧、手法--"预示"与"延宕"在元杂剧中的运用予以探究,藉此探寻中西方戏剧叙事学领域存在的某种相通、相似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5.
龚德全 《天府新论》2012,(4):142-149
元杂剧叙事僭越的合法性焦虑,暗含了对元杂剧艺术体制自律过程的较少关注,以及自己民族思想之元叙事艺术传统的忽略。元杂剧叙事主体的三种存身方式:行当的超故事层叙述、人物与行当的复合叙述、人物的跨层叙述,以及叙事场域的三组交互关系:时代背景与叙述主体、叙事主体与观众、观众与演述传统,共同建构了元杂剧叙事僭越背后的价值基础、价值准则。由此,判断元杂剧叙事僭越的价值,不能以西方戏剧结构的评价标准为准绳,而应该深入到元杂剧剧本和当时中国戏剧表演的实际场域中,方能做出一个全面而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孟庆丽 《理论界》2009,(6):155-156
元代是女性伦理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元杂剧是其重要载体.这种伦理意识又集中地体现在婚恋意识之中.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对"一见钟情"的追求,实现了从"贞节烈妇"到"红颜知己"的升华,表露出了对门第观念的轻蔑,并从"休妻"的无情超越到了"休夫"的无惧.成为中国古代女性伦理意识自觉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略考了宋代百戏的发展演变,对宋代百戏的概念范畴进行了界定,并考证其对元杂剧唱、念、做、打四功中"做"功与"打"功形成的影响,旨在为研究元杂剧表演体制的形成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浅谈元杂剧     
余勇 《船山学刊》2004,(2):141-144,160
元人杂剧,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文从元杂剧的形成、元杂剧的基本特征、元杂剧的丰富文学内涵、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对元杂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张玉芹 《东岳论丛》2006,27(4):118-120
元杂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也来自其语言的雅俗共赏、本色当行。而这种特点得力于排比对仗、叠字叠词、犯而不犯的修辞技巧以及状物写声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从修辞角度研究元杂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语言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张本一 《江汉论坛》2005,(2):103-105
元杂剧是在金季元初以金院本杂剧为母体,综合吸收诸杂伎艺而成的一种新的舞台艺术形式,当其成熟的艺术形态确立之后,包括院本在内的诸杂伎艺仍在传播流行,与其保持着独立、分离的并存状态,也就是说元杂剧与诸杂伎艺存在着共时的合离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决定着元杂剧的演述方式,亦对杂剧艺人的艺术修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分若干题材类型,各类题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要由一正色演员扮演,并完成整剧四个音乐单位的演唱,其他演员也常有间插演唱非剧曲的情况。因此,演员歌唱与表演方面的修养在元杂剧扮演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元杂剧又是综合宋、金以来多种通俗伎艺而成,还常与其他伎艺形式同时演出,不同角色的演员也应具备相应的才艺修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梦文化发展史上,梦描写经历了由带神学性质的梦象纪实到主观情感自由创设的梦文学之跨越式飞跃.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庄子对"梦象艺术"的开创是其转变的关键.庄子"以梦为文",拉开了中国梦文学发展的序幕,在梦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庄子是中国"梦象艺术"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3.
凡论元杂剧体制者,无不提及"楔"."四折一楔子"乃通常格式."楔子"用小令,"折"用套曲,此乃"楔子"与"折"之分水岭也."楔子"居于剧首者,主要作用乃交代故事情节之背景、原由,亦常介绍剧中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相互关系.以马致远<汉宫秋>剧首之"楔子"为例,解析剧首"楔子之基本状态.元杂剧中人物上场时,通常念上场诗."折"中之"楔子",主要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之中,有必要插入一段情节.多本剧之"楔子"不同于单本剧之"楔子",而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小说结构学原理的角度来解析《红楼梦》梦境描写的构成方式和艺术功能。《红楼梦》中对梦境艺术描绘的着眼点,虽未脱出传统的结撰情节和刻划性格的窠臼,但其笔锋,已触及人物的潜意识领域,特别是对男女主人公宝黛的性爱与情爱的梦境描写,真实地表现了人物处于潜意识的情意综,写出人物“本我”脱却“超我”时的显形。这些梦境描写,虽然凌乱无序且非理性化,却保留着心理真实,这是该书作者在梦幻描写艺术上的重大突破,这说明他们兼有了小说家的气质和心理学家的细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元杂剧研究更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关于元杂剧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元杂剧进行研究,如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元杂剧中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元杂剧所体现的语法、元代文人与杂剧兴盛相互关系等。总体看来,研究者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视角的多维性是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梦"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当人睡眠时局部大脑皮层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往往出现一种幻象及错觉,形成一种十分离奇的梦境.作梦,几乎人皆有之,在人类的生活现象中是极普通的事实.可是当这种现象落入了作家尤其是那些天才的作家笔下,竟会撰写出丰采多姿、光怪陆离的文学作品来.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通过梦境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多少杰出的生活画卷.象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司汤达尔的《红与黑》、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伯父的梦》《白夜》、列夫·托尔斯泰的《安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和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存在一批用同一本事进行敷衍的作品。而元杂剧和三言二拍在叙述者、事件情节的处理、故事中的配角和叙事语言等叙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称之为"同质异构"。通过对相同本事在不同文艺形式下的具体表现形态的分析,能了解到二者各自在叙事上的差异,更好地明了不同文体的叙事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在元代,理学与杂剧的发展、兴盛、衰微几乎是同步的;元杂剧兴盛的中心也是理学发展的基地;元杂剧中成就最突出的清官戏、婚爱戏与宋元理学的影响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因此,那种认为宋元理学是元杂剧发展的桎梏、是导致后期元杂剧衰落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中民俗元素出现频率较高的往往是各个民族认同的文化;反之,出现率低。元杂剧所反映的民俗文化有很大相似性,具备多民族共同的审美接受心理,这是与元代多民族杂处、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环境相适应的,为了争取更广的观众群体的民俗文化认同而采取的策略。这种增强民俗认同的策略就是在体现个性民俗的同时,不忘彰显共性民俗文化,充分考虑民族的、地域的民俗文化圈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陆岩军 《兰州学刊》2013,(12):58-63,131
元杂剧元刊本与明本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通过《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元刊本与明抄本的比较分析,揭示二者在说白、曲词、体制上的差异,并从元杂剧的创作、演出、观众的欣赏趣味、元明时期的发展演变及版本流传的角度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