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阐明了"讲"和"习"具有相同的词义特点:"反复多次",并且都与武事相关。"讲"和"习"在"练习"义位上构成了同义关系,使得它们能够构成这个意义上的词组,并逐渐凝聚成同义复合词。因为"讲"包括了言和行两方面的行为,而"习"针对的是行动,所以排列的顺序是"讲 习"。从经传中的使用来看,复合词"讲习"舍去了其语素"讲"与"习"的其它特点,只抓住了"反复演习"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崇敬"和"崇拜"都是表示尊敬、钦佩的心理活动的。由于意思相近,很容易混淆。"崇敬"指特别尊敬,比"崇拜"的程度轻,对象指人。"崇拜"着重指特别钦佩,程度比"崇敬"重,  相似文献   

3.
两个词都含有"取笑"的意思,但是程度不同。"耻笑"的程度重,"嗤笑"的程度轻。"嗤"是书面语言,就是"嗤笑"的意思。"嗤笑"指以为可笑而讥讽嘲笑。  相似文献   

4.
"发奋"与"发愤"是一对读音相同,意义相近的词。二者皆为动词,都有"努力向上"的意思,而且搭配的词语也相同或相近,如"发愤学习"可作"发奋学习","发奋图强"也可作"发愤图强"。但"发奋"  相似文献   

5.
"简单"和"简朴"都是形容词,都有"不复杂"的意思,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却有很大的区别。"简单"是指"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的意思,可广泛用于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适用范围大,如"内容简单"、"情节简单"等;也可重叠为"简简单单","简朴"是"简单朴素"的意思,主要用于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事物,适用范围小,如"生活简朴"等,且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6.
从词意上看,"必需"是"一定得有"的意思,它侧重于不可缺少;"必须"是"一定得要"的意思,含有希望的成分。另外,"必需"可与其他词合成一个新词,如"必需品";"必须"则没有这种构词能力。"必须"可以用来加强命令的语气,如:明天,你必须来。  相似文献   

7.
①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②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您。这两个句子中的"报答、酬谢"都是动词,都含有"感谢"的意思,主要区别是:"报答"是指"用实际行动来表示感谢",常常和"恩情、关怀"等名词搭配,如:"我将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的辛勤培育。"酬谢"是指"用金钱、礼物等  相似文献   

8.
"今"和"令"     
"今"和"令"相遇了。"今" 说:"都说我们相像,今天遇见了你,我发现我们确实有点像。" "令"说:"我比你多一点。" "今"说:"是呀,你比我多一点。但小马虎经常把我写成你:'今生'写成'令生','今朝'写成'令朝'。" "令"说:"是呀!那次我与'法'作伴(法令),被他写成了'法今',从人  相似文献   

9.
"惟妙惟肖"和"栩栩如生"都是成语,都含有"逼真"的意思,所以不少同学会将它们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很大。  相似文献   

10.
"以及"和"及其"两个词语在写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它们都含有"和,与"等意思,虽同为连词,但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也不尽相同。连词"以及"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相似文献   

11.
相同点:"安稳"、"稳当"、"稳定"三个词都是形容词,都含有一个"稳"字。因此都有不动摇、不摇摆的意思。不同点:"安稳"重点指安全,多指事物不遇到意外、没有波动、不摇摆。如:你坐安稳了,我要开车了。"稳当"重点在妥当、正常、没有波折,多指生活、局  相似文献   

12.
"难免"和"难免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免"和"难免不"曾被认为是一对同义的语言单位,能互换使用。研究表明,在后接具有褒义内涵的语言单位时,"难免"和"难免不"一般不能互换;"难免"先于"难免不"产生,使用频率大大超过"难免不";从结构形式上看,"难免不"不是一个合格的结构体,它被看成一个语言单位,是重新分析的结果。"难免"一词符合荷恩等级关系."难免不"中,"难免"起到了弱化和模糊"不~"的否定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五四诗歌革新运动中从"白话诗"到"新诗"的演变过程。认为在"白话诗"时期,是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寻求突破,致力于"工具"的改革和形式的解放;到了"新诗"时期才改变自己的写作背景和思想艺术资源,在内容、诗体、修辞上全面接受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小庆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了"寒暄"一词,他认为"寒暄"的意思是见面时的应酬话。心想:既然是讲应酬话,那为什么不是口字旁的"喧"字呢? 他去请教老师,老师说:"你应该先弄懂'暄'和'喧'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5.
试说"五至"、"三无"和"五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着重探讨了"五至"、"三无"和"五起"三事。此三者分别对应于"志"、"气"和"气志"三大范畴,同时也对应着礼乐之实、礼乐之原和礼乐之用三个方面。"五至"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谈的是礼乐之实;"三无"则主张"气"是"志"的外化,讲的是礼乐之原;"五起"是对前两者的进一步发挥,主要突出礼乐之用。其对应的"气志"则是"志"和"气"的统一,正如礼乐之用是由礼乐之实和礼乐之原所造就的一样。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的"侪"、"辈"、"属"、"曹"、"等"是用来表示复数的,但不能把它们看做代词的复数形式.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相同、相近的词汇意义,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特别是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诗好说"为乐"、"作乐"是因为生活"无乐";表示自己"极乐"有两个原因,除生活"无乐"之外,更兼有前途不能把握,命运不能自主的忧惧。并非堕落的"为乐"、"作乐"与"极乐"成了他痛苦的关键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与"""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这天,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是用"比赛"和"竞赛"填空,明明一看,第一个句子是:"雄狮队已经在__中得到了两枚金牌,这次200米短跑,小刚决心再为本队增添一枚金牌。"第二个句子是:"上次班里举行劳动__,大家都认为小熊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