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归纳起来有:先天弱势的生理构成弱势的群体,弱势的职业选择演变成弱势的群体,地域、族别上的弱势客观积淀成历史上的弱势群体,后天行为造就了后天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多年实践中,贫困农村社区的弱势群体是最重要的目标人群和受益对象,组织人类学的观点探索以何种原则与视角识别农村弱势群体,有利于在扶贫工作中提升该群体的生存主体性与发展的积极性。农村发展实践进入行政村和基层社区层面的微观操作时,不仅要识别个体层面的弱势者,还需要识别组织层面的“弱势社区”/“弱势自然村”。相应地,开发具有操作性的弱势群体指标体系,应该是一种立体综合的、开放性的、工具箱式的指标体系,并以地方应用为导向,主要应用于中观层次(县域内)或微观层次(乡镇之内、行政村内)的弱势群体识别。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劣势群体问题与法律对策——以拾荒者为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进城农民为主力军的拾荒者是集弱势与边缘于一身的“劣势群体”。他们与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一样,也是社会竞争综合能力较低的弱势群体,他们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垃圾处理滞后的现状而产生的。我们应在超越对弱势群体予以保护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同时,提出社会法上的综合“导向性平衡”对策,以寻求劣势群体问题之系统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开始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个群体中,进城农民工的弱势状况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因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弱势化的程度上,他们都已经成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主体。这个群体是怎样产生的;其弱势化的程度如何;造成其弱势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种程度和原因,我们对其弱势状况又应做出怎样的判断,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因社会制度安排等非个人因素而导致的在生存、就业或合法权益保障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由国家通过法定形式予以救济的人群共同体。弱势群体“弱势”的实质是权利弱势。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理念应为:公平、正义、秩序和发展权。  相似文献   

6.
有专家称,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权利表达不畅甚至不通,主流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他们的地位。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许并不只是在于对“老弱病残”等生理弱势人群的关切,更重要的是对身强力壮、德才兼备的“弱势者”的担忧。  相似文献   

7.
权利贫困既是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也是造成弱势群体日益被边缘化和固化的根本原因。权利弱化还是当前社会不同群体“非竞争型弱势化”的主要原因。为此,建构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制度和法律规范,赋予社会弱势群体更多的社会权利争发展机会,使其利益表达、利益博弈、利益获取合法有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权益。是实现社会包容与和谐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目前我国青年弱势群体在其生存发展中遭遇程序和类型不同的“社会排斥”,心态堪忧。青年群体现有的精神支持网呈现规模小、高趋同性、低异质性的特点。政府层面的社会支持还存在观念误区、“缺位”等问题,必须加大对弱势青年的社会支持,塑造现代性的新型精神支持网,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图书馆读者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立高校图书馆读者群体中的弱势读者群体范围,实证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弱势群体与一般意义中弱势群体含义的异同,进而分析现有高校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体系建设现状,最终为构建新型高校图书馆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体系充实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0.
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是要从建构科学的工作机制入手。只有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发生发展的“预警”机制、情感沟通和心理宣泄机制、切实有效的帮扶机制 ,才能使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才能尽快帮助他们真正地走出“弱势” ,实现自信、自立和自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大学生自卑感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分别选取高自卑感大学生31名、低自卑感大学生29名,让他们参与一项有关成就目标的小游戏。结果发现:(1)自卑感与回避目标定向显著的中度正相关,而与趋近目标定向无相关;(2)高自卑感大学生对自身可能获得成就的期待值、自评值显著低于低自卑感大学生;(3)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显自卑,主要表现于学习能力自卑感、体能自卑感、低自尊等方面,但成就目标定向方面却未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由此可见,高自卑感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回避目标的成就定向,对自身的成绩不自信。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分析及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心理体验。自卑心理的成因比较复杂,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别归纳出四个方面原因加以论述。克服自卑心理,应当端正对待自卑的态度。全面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消除引起自卑感的外部刺激因素;积极进行自我暗示和心理补偿;树立自信,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开展心理咨询,从帮助学生解除自卑困扰等措施入手,加大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13.
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心理落差较大、过分依赖逃避、自负与自卑交织、焦虑夹杂恐惧等心理,这是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因素。要从自身自立自强、学校专业教育指导和社会制度保障等入手,来调整其就业心理,使其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有经济条件下,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特殊群体。由于经济贫困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自身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文阐述了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征表现及消极影响,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提出了改善自卑心理、消除自卑根源的建设性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章参照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的理论,探讨了贾探春为摆脱庶出身份带来的自卑情结所经历的内心挣扎。探春的行为模式让我们看到在封建伦理型社会制度下,探春承受着既是庶出又复为女子的双重挤压,现实与理想的错位因此成为不可避免之必然。但这一过程却从心理学的层面昭示出人类力图改变自身情境的努力,以及人类文化在此基础上的有效积淀。  相似文献   

16.
造成新时期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自卑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来自高考失利的打击,其次是来自成长环境的影响,另外还有自我意识的发展等.自卑感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限制其潜能发挥,影响其身心健康,但也可以成为成就的动因,促使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奋发向上,完善自我.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应主动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克服和超越自卑感.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生自卑心理解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卑心理是高职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来源于多个方面,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危害较大。形成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根源既有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摆脱自卑的心理阴影。  相似文献   

18.
民族预科学生的素质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民族预科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对象。与直录大学生相比,民族预科学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民族预科学生身份上的游离性或不确定性,即介于中学生与呋学生之间。其二,民族预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自卑心理,存在着或深或浅的情绪低落现象。两者密切相关,即身份上不确定性导致自卑心理和低落情绪的产生。此种素质特点对其学习心理和学习目的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方面的问题,但其所持的不良择业心理是影响其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良择业心理主要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10种,而社会因素、就业机制不完善因素、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因素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是产生这些不良心理误区的主要原因。因此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和教育、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部门的建设等来调整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  相似文献   

20.
从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心理,认为正是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北京遭受的歧视使他产生了极度自卑的心理,为了摆脱自卑的重负,他创造了两个相映成趣的文学世界,并因此获得了自尊.但只有沈从文以更具思辩、更带理性的眼光来看取乡村和都市的时候,他的创作才真正地超越了自卑,他也才得以跻身名家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