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下文学批评尖锐、浮躁和意气的大背景下,茅盾文学批评凸显出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美学品格,这对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既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也具有异世而同时的比照和反思价值.茅盾文学批评开阔的历史识见、浓郁的社会气息、他的批评视角的及物性、他作为批评家的勇气和正直以及他对异域思想理论资源的理性态度,都值得当下文学批评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点将录":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点将录”的形制特征和内在精神,“点将录”的形式独立性、内涵包容性、体系开放性以及“点将录”的受容与评价等层面来看,它确是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点将录”不仅兼具了传统诗话、评点的随意性和论文、著作的严整性,而且最大限度地汲取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知人论世的内在精神和灵活多样的外在形式的精髓奥义。作为出现较晚而兼具众长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点将录”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都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二重性特征.我区青年评论家黄伟林的评论集<转型的解读>将转型时期我区的文学创作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以其富于诗性的描述,富有创见性的观点,敏锐地把握住文学本体的内蕴和特质,在用形象、感性去理解和把握文学本体的同时,又通过理性的思考去探究文学的本质方向,显示出批评艺术化和科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德国对待1931-1933年远东危机态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为了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和《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对日本采取了承认其在远东的霸权地位,认同其在中国的特殊利益的政策,以便争取得到日本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受这种意图影响,在“9.18事变”爆发后,德国在国联采取了表面上“中立”,实际上袒护和纵容日本的政策,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1949年之前,茅盾的文学实践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编辑活动、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其新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批评话语的生成皆有赖于此。作为及时性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书评清晰展现了茅盾文学观的动态生成。以新文学书评为视角,可见在从“沈雁冰”渐变为“茅盾”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相互牵连映照,共同形塑其生动的文学批评。一是身处新文学诞生期的沈雁冰基于《小说月报》编辑而产生的责任意识与书评之初试。“引导”与“初创”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二是茅盾作为“文学者”的特别之处:由文学批评而至小说创作。在其文学批评成熟过程中,处女作《蚀》三部曲让他从被评者的角度充分领会批评话语的威力与其内在新生力量;钱杏邨对茅盾的批评经历了由书评至作家论的过程,其不断增强的阶级话语对茅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评与被评的双重视域转换中,茅盾的文学观念与创作都得到了淬炼。三是1927年之后的茅盾先后以《文学》与《文艺阵地》为主要阵地,在“为时而作”的时代情绪驱动中,为大量新作尤其是左翼文学作品积极作评,其书评既具有鲜明的审美风格又彰显了强烈的民族、阶级抗争意识。作为一代文学巨匠,茅盾以大量的在场性书评砥砺着左翼文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茅盾小说通过上海这一中心城市的种种骚动 ,尤其是证券市场的震荡 ,以及小市镇的惶恐不安与农村的破产倾圮 ,描绘出一幅 30年代前半期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全景图。注重内忧外患交织而成的政治经济网络的揭示 ,是茅盾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陶东风近年来的批评实践以反思的立场重审文学的政治批评,这种深入文学文本内在肌理,往返于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批评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中国故事的方法。在恢复政治概念之本性的基础上,陶东风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去政治化书写症候进行清理,以忠诚、启蒙悲剧、民间革命、文本形式的政治内涵等不同的主题为切入点,分析新时期文学如何重述中国革命历史,并进而在历史、文学与记忆理论的互动中提倡建构“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 ,初步构建了多维视野的批评格局 ,形成了多重价值选择的运行机制。其中 ,批评对任何一种价值形态的阐释与评价 ,都主要指向文学所探寻和表现的人生意义 ,并总是从多重审美价值的比照中突出崇高美的基本价值取向。正是这种主导与多元辩证统一的价值系统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批评追求高尚境界和人格魅力的理想 ,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综述2005年的文学批评,许多批评家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审视,所显现的批评现象十分严峻。批评家呼唤理想的批评,注重批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主要从文学批评的角度阐述茅盾在中国文学上的卡里斯马地位,认为随着20世纪后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包括茅盾在内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家的卡里斯马地位受到动摇,但如果从历史上看,茅盾曾经因为其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杰出贡献而确立了其卡里斯马地位的话,那么在当下,茅盾依然可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生发意义和秩序的重要源泉之一而具有当代价值,因而他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卡里斯马,虽然由其所生发的意义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彭龙  任康钰 《国际论坛》2009,11(6):55-59
发端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以让人们始料未及的速度和深度、广度演化,成为现今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无论在金融领域还是在实体经济领域,无论是主要工业国,还是经济增长一直都很强劲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无一例外地要承受危机带来的影响。本文将从危机发生的原因入手,以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存在的全球不平衡作为核心来展开。首先简单对国际收支不平衡及对其引发的有关危机的预期进行介绍;然后在第一部分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的基本表现;第二部分论证此次危机与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根据前几部分的分析做出政策上的建议,尤其是中国在当前危机下的政策选择,并进行全文总结。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总结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文学批评史并概括为四大学说:即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及客观说.他还用三角形图示出作者、作品、读者和宇宙之间的关系.美国另一位学者基思在1994年出版的《批评视角》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艾氏理论,也构建了一个文学批评图,图示出作者、作品、读者、现实和文学五者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点都是采用了系统的方法示意文学批评理论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足之处是二者都是平面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13.
周扬在中国现当代文论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他上海时期(1931—1937)的文艺思想又为他的整个文艺观念奠定了基调。30年代,他认可了文艺与革命的紧密联系,并对两者关系中的方方面面有过细致的考查;他紧跟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大潮;在这个时期,他表现出非常“革命”的姿态。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最终新历史主义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和李健吾是"京派"批评家中的"两翼",他们将表现真诚的人生与人性作为其文学批评观;风格批评注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作品的整体审美价值;对待作家作品持以公平与宽容的批评态度。该文将他们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通过对他们批评特点的比较,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批评作为独特存在的艺术魅力,为今天的文学批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以来,随着时代、环境、氛围的移易,文艺政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方式、影响内涵及影响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迁变。二者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促进,共同地实现了彼此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7.
对1927年顷茅盾的思想与创作的历史评价,历来存在两点分歧:一是怎么理解茅盾所说的我“有点幻灭”,但“并没动摇”;二是对他失去党的组织关系的原因和应作何评价。两者都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放到当时中国革命现实、国际共运与中共党史史实大背景上作宏观考察。一是茅盾“幻灭”的,是他参与建党时就形成的“革命速胜论”,即认为中国革命是一步到位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动摇过。二是茅盾失去党的组织关系的主要原因,在客观方面不在主观方面,因为他公开反对一度控制中共中央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在具此“左”倾思想的党内负责同志看来,不能认为是“表现得好”而予以恢复党的组织关系。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茅盾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反对错误路线的难能可贵的政治品格与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8.
作为肇始于语言学场域中的一种思维方式与话语形态,结构主义对文学批评的介入在强化文学研究的本体存在、提升文学批评的形式观念与理性意识的同时,却又因自身的极端化将文学批评导向一种科学性征与技术倾向,其倡导的文学研究的整体性、系统化背后却是文学人文精神意蕴的流失,它超脱具体文本形态所高扬的普适性原则又将文学研究导入一种形式乌托邦,其消解文学本体属性的研究思路与审美路径在视觉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反向映衬出图像霸权的某种合理性,而由此带来的对文学现实命运的关注无疑引发更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难题,给各国政府提出了全新挑战。以2008年“问题奶粉”事件为例,分析了政府在应对此次公共危机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指出政府危机管理力量薄弱、法律意识淡薄、政企关系不规范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是政府在应对此次危机中出现“危机”的原因。据此,政府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健全佘共危机管理法律和制度,明确政府角色和定位,并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对姚斯思想的传统解读,主要是将其思想归结为一种文学学方法。从现当代美学背景和欧州文化传统以及姚斯思想的文本本身来看,姚斯思想的核心是历史的审美经验论。这不仅是姚斯晚期的思想核心,而且在其早期文本中已经处于酝酿和形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