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研究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后新增加的快速阅读部分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新四级快速阅读理解测试的内容效度。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四级新增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在语法特点和命题特点上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但同时也表明近三年来大学英语四级快速阅读理解考察的阅读速度超过了大纲的规定且难度总体较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英语阅读模式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阐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分析了影响英语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走出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误区,从基础着手,扩大词汇量,加大阅读输入量,训练阅读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各种修辞手法使英语变得生动形象,修辞知识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在此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课文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为例,赏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探讨修辞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理解是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影响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三个主要因素,培养大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应从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得、扩大词汇量、培养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英语四级考试改革中出现了新的快速阅读题型,成为许多考生的薄弱环节。本文结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快速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影响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常见的不良习惯,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快速阅读技巧的训练,以及在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近三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与选材趋势,提出英语阅读应试的解题方法和教学的应对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答题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以“移情说”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英语实际阅读能力的现状,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如何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巨大的思维空间,充分激发学习者的潜能,最终达到提升学习者的阅读能力,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分析新四级阅读题型,并结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教育评价理论中的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能快速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力,形成性评价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疑问和否定两大范畴的宏观角度入手,以"谁"为疑问标记的特指问为例,在前人关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谁知……"式、"谁说……"式、"谁叫……"式和"谁+不/没"式等四种常见的表否定意义的句式,揭示了现代汉语两大句法范畴———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谁"特指问同否定的相通源于"谁"的任指用法和虚指用法,用于反问句中的"谁",既可相当于任指意义下的"无人",又可表示虚指意义下的"无人",也就是说"谁"在特定的语境中指代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已,它并不像任指那样含有"人人"的意思,因此所指代对象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12.
人是目的,财富是工具;人是财富的源泉,也是财富的尺度;在能力与关系的统一中,主体能力是最根本的财富.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财富都只是一种现实性、世俗性力黄.作为一种与神圣性相对的世俗性范畴、现实力量,财富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也有其问题与边界.财富幻象是对财富本性、作用等的不正确认识、非理性夸大,表现为本质幻象、结构幻象、意义幻象、方式幻象、时空幻象等.泛化的私有制是现代性条件下的根本财富幻象.财富幻象有其历史合理性,是现代性生成、发展、规范的重要动力,与现代性的生成与转换具有历史同步性;但也对现代性存在基础、运行构架、运行原则等造成了深层伤害,可能导致现代性条件下"人的终结"、"自然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及"文化的终结".相对于作为现实能力的财富,人与社会还有更多尚未展开的可能与潜力,财富幻象是对人的创造能力、发展可能的固化.自觉转换发展方式,探索现代性的多样可能性,是对财富幻象与现代性问题的具体伦理拯救.  相似文献   

13.
按教科书所讲,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生产力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然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在理论上早已迭成共识,那么,如果我们承认科学是生产力,是否混淆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界限?科学究竟应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解决这一教学难点问题的关键是运用辩证法.我们认为,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即认识世界,这是科学认识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二是在物质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这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社会历史空间是不同于自然空间的客观存在,它应该是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社会历史空间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相对性和渐进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空间,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在实践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战略和策略的基本依据。对社会历史空间的改造是人类获得解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审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又是其中最具有问题性的论题之一。本文简要梳理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史,分析了该理论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了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和建设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在表征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有大小两种社会形态范畴。大社会形态范畴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阶段,即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小社会形态范畴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小阶段,即大阶段的阶段,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这两种社会形态范畴,直到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真正弄清楚这两种社会形态范畴的含义,对正确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社会形态的历史转变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楚生 《云梦学刊》2013,(5):138-142
研究表明,掌握学习策略是衡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弱的根本标志。本研究根据三大学习策略的内涵,设计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找出了他们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使用听力策略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学生使用认知策略的程度稍高一些,但社会/情感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的使用程度普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8.
社会平等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此文试图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来解读我国当前的社会平等问题,并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深入探讨,来对我国当前社会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an ongoing debate over the validity of vignettes, little research has explored either why, or in what research areas, the vignette method may be particularly problematic. In this paper, we draw on Affect Control Theory (ACT) to directly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ignettes and a more experiential method in research on social exchange and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Using ACT’s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evaluation, potency, and activity, as well as its concept of deflection, we compare the affective responses of participants in two types of experimental simulations - vignettes and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a more tangible experience, like that present in our laboratory experiment, leads to greater deflection, therefore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emotion and altering affective meanings. We argue that these findings coul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particularly in areas exploring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outcomes of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广东社会用语的显著特点,包括崇洋求异的外语词运用,浓厚的方言用语意识,鲜明的示富显贵用语倾向,趋吉求利的讨采意识和趋新求猛的词语移用等,并解释了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对了解当代的广东社会用语倾向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