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人思想,中国古代各家都有所涉及,而对于各家来说,“圣人”所蕴含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认同“圣人”是完美的理想的人格。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很多地方提到“圣人”一词,并且也能发现老子的“圣人”与儒家、墨家等之“圣人”的不同之处,但对于老子来说,“圣人”同样是他所认可的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2.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心目中 ,舜帝是一个完美的“圣人” ,“修齐治平”在舜帝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舜帝成了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儒家通过这种“圣人”的再造 ,希图为后世塑造一个活生生的践履道德的楷模 ,树立一个可供后人效仿的践履道德之榜样。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人格理论的哲学意蕴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船山的人格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习与性成"、"继善成性"是其人格理论的哲学依据;"人苟有志,性亦自定"是其人格理论的修养方法;"诚"在王船山人格理论中起着基础性的地位,而践行更使这种人格理论具有笃实的品质;实现成人之道是其人格理论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船山人格理论促进了儒家理想人格和近代理想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览历代儒家的伦理思想,可以发现理想人格学说在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看,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两类理想人格一直是世人所推崇的:一是圣王人格,一是君子人格。前者是儒家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是做人的一般范型。圣王人格源于孔孟,发展于荀子及《大学·礼记》,最终完备于宋明理学,形成了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组成的圣王人格理论。儒家的君子人格作为做人的一般范型,是对圣王人格的补充,君子人格体现在重义轻利的素质、安贫乐道的风范、自强不息的精神、坦荡宽容的品性几个方面。儒家理想人格理论有其积极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加强群体合作关系、克服社会危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荀子以知为理想人格的内在品质,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理论的共同特征,在这方面,孔孟荀确实一脉相承。荀子追求理想人格的行本身已蕴涵着知的实践,而知、仁、勇的合一作为理想人格挺立的标志是渗透了知识对勇的指导,在个体的习俗践履、环境教化中理解、把握礼仪规范而形成自己的人格典范,而学的本质在于积善全尽的实现"全、粹、美"的圣人人格境界中把社会伦理风俗转化为对自身德性的造诣。荀子在追求大—圣—神的理想圣人人格中逐情化欲,把理想与现实、历史与现代以知而实现超越与贯通。  相似文献   

6.
庄子所设计的理想人格,不仅长期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而且对于我们重构新时代的人格也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不同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而是一种企图超越世俗的游世型。庄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叫做“真人”、“至人”、“神人”或“圣人”。这些理想人格是  相似文献   

7.
人格之境与成人之道──从孟子看儒家人格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之境与成人之道──从孟子看儒家人格学说杨国荣人的问题是儒家关注的基本之点,而这一问题的探讨,往往与理想人格的设定及成人之道(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相联系,后者即构成了儒家的人格理论。从儒学的演进来看,如果说,孔子为儒家人格学说提供了历史的起点,那末,...  相似文献   

8.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理想人格是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的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一种人物形象,是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一种标志。先秦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一般都称之为“圣人”,而其内涵或精神境界却大不相同。如儒家推崇“博施于民而能...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圣人”主流理想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涵丰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这一理想人格在理论基础、价值现念、理想归宿三方面形成了对传统理想人格的解构,使其实现了平民回归。并促进了儒家理想人格和近代理想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易传·系辞》中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形象,发掘出该书作者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并比照《易传·系辞》成书前儒、道两家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揭示《易传·系辞》中圣人、君子与《易传·系辞》成书前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的同一性,验证《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后,学术界产生了带根本性的变化。在先秦时期愿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学说,一时跃居于诸子之上,成为经学。儒家的几本著作成为学术界的经典,作为判别是非的最高标准。扬雄的说法具有代表性,他说:“众言淆乱,则折诸圣。”这就是说,大家都以圣人的说法作为衡量自己说法的标准。如果圣人死了怎么办呢?“在则人,亡则书。”即。圣人活着,就以圣人的说法为准则;圣人死了,就以圣人的书为准则。这样,人们的思想就会“统一”于圣人的思想。儒家的书那么多,汉人就从中选出五本作为经典,称为“五经”。“五经”  相似文献   

14.
《周易》提出了“时”“位”两个重要观念。“时”与“位”有区别也有联系 ,两者都与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紧密相连 ,是“道”之“时”、“道”之“位”。儒家、道家和禅宗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这种“道”之“时”“位”观作出了回应 ,生成了各具特色的“君子人格”、“圣人人格”和“超越人格”。三者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中华人格。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哲学,一向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做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老子哲学,虽以天道自然为宗,但深究起来,本意仍在于人生,即欲求得一个理想的人格。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极为深奥幽深的境界,他称之为圣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亦是圣人,不过,儒道两家对圣人的阐释却相去甚远。儒家彪炳的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语),荀子解说为“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把圣人视为人类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者。老子所追求的圣人品格是“尊天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解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庄子·渔父篇》)。可见,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是自然无为的道的最完满的体现者。所以老子认为,天之道,即人之道,即圣人之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引文只注章次)。人是天道自然的产物,应当服从于道,故道的本性怎样,人的本性亦该怎样。可是,普通人为私欲所蒙蔽,失去了道的本性,唯有圣人尊天道以明人事。他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故“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故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 “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第七十三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老子以“天之道”和“圣人之道”——对应的用心,就在于为人生确立一个不容怀疑的最高标准,即“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如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五十一章)。圣人的基本品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1-27
孔子时代的圣人半神半人。孟子与荀子的圣人是人,完美的人,可以为楷模和导师。汉儒将圣人观进一步深化与神话,圣人从人上升为神,成为神圣的权威,圣人之言成天经地义。这一从半神半人、人到神的历程体现了儒家的神圣化与制度化建设过程。它标志着儒家人格走向了宗教神圣,儒家由一个学派转换为宗教教派,儒家走向了宗教。  相似文献   

17.
水: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象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思想渊源。他们推崇圣贤道德 ,追求君子理想、博施济众、安邦定国、修己安人、惠而不费 ,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基准。圣贤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 ,也是其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道德完美的典范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是圣人。圣人是道德的理想者 ,不仅具有崇高的德行 ,而且把自己的德行践行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一般人而言 ,圣人的标准是很难达到的。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可以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即仁爱精神、重义精神、厚德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献身精神。本文重点以水性喻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论语》理想人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研究<论语>文本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君子",既是孔子<论语>言说的主体,也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而"君子"作为一种区别于"圣人"人格的理想人格类型,主要相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提出,既与知识分子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有关,又与对其作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的充分显现有关.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既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又是对通过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使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性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知识分子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既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以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科学地继承孔子人格理论的合理内核,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崇高追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独特的崇拜:圣人崇拜。这种崇拜,主要是由儒家倡导起来的。千百年来,儒家学派俨然是一个以圣人崇拜为特质,以“学为圣人”为宗旨的学派。圣人崇拜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曾有过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能感受到。尽管“五四”运动以后,本来意义上的圣人崇拜已经解体,但变种形式的圣人崇拜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一度主宰过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人们崇拜的对象是变了,但崇拜的方式和心理依然如故。如以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人物是圣人式的人物,道德上完美无疵,思想和行动完  相似文献   

20.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人格.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