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狄更斯通过其笔下女性形象的描述,勾勒出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伦理风貌.研究通过对狄更斯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背景社会文化、伦理学思想潮流和生活经历的分析,得出狄更斯笔下女性分为典型道德模范和道德失范两种形象.进而分析出导致这些女性道德失范的世俗伦理身份转变物质原因,个人欲望使然的主观原因和整个社会宗教伦理观转变的宏观原因.为当下文学领域对维多利亚时代伦理形态的掌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窗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50~70年代的单一刻板模式,变得多姿多彩。这种变化主要有三种趋势:一种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反叛,以对抗男性中心文化;一种是向传统女性形象的回归;一种是试图寻求一种独立、平等、和谐的新型两性关系。这种女性形象的分化反映了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受到质疑和解构,女性逐渐成为社会性别关系的一个主体。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以现代女性的眼光去观察、描写男性,同时以现代女性的心灵去感受男性的,因而她笔下的男性形象与男性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很不相同,与古代女诗人、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也不相同.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常见、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乡土农村的愚夫.另一类是处于城市文明中的市民知识分子.萧红对以上两类人物的群像式的刻画,不仅表现了对下层人民悲剧命运的深切悲悯,而且反映了她作为一名敏锐深刻的现代知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批判与嘲讽以及对男性英雄神话的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其叙述的故事家喻户晓,对这两首诗的主题倾向以及两个女性的形象接受几成定论。本文试图纯从女性视角出发,从分析两个女性入手,对这两首诗歌进行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代华裔女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颇多,也颇为成功。文章结合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勇兰”和谭恩美《喜福会》中“琳达”两位母亲形象,探讨母亲形象蕴含的对于女性社会性别重新阐释的特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两性差异的认识以及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的性格刻板印象,建构了融合男性特质的新女性形象以及属于华裔女性独特的社会性别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与《诗经》中其他婚变诗相比,《氓》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在这首广阔叙事背景下的诗篇中,我们能看到一种文化精神。本文试图从叙事特点、女性形象、社会意义这几方面入手,通过对比揭示出其独特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7.
与<诗经>中其他婚变诗相比,<氓>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在这首广阔叙事背景下的诗篇中,我们能看到一种文化精神.本文试图从叙事特点、女性形象、社会意义这几方面入手,通过对比揭示出其独特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现实主义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同名小说<秀拉>中勾勒了黑人姑娘秀拉在美国社会里的悲惨遭遇.作为一名身处男性白种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却具有觉醒意识的少数族裔女性,秀拉的一生充满着追求身份认同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女性主义及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秀拉孜孜不懈的寻求认同之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6,(1):56-61
"等待"是中国古代爱情叙事类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一个共同属性,《候人歌》首开其端。女性的等待可分为显性等待和隐性等待两种,她们在等待中获取爱情、婚姻、社会价值以及男性的认同。男权社会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宣传的固化是形成女性被动性的现实原因,独特民族性原因以及强大的文化传统因素则是其深层原因。男女与君臣之间异质同构的关系,女性等待展现出的阴柔与阳刚两种审美特质符合传统文化与男性人格理想,这都使女性的等待成为了生生不息的诗意表达体。  相似文献   

10.
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们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深入的描写。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基础之上,试图探讨女性意识如何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发展和超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傲慢与偏见》中的二线人物夏洛特.卢卡斯总是以负面形象存在,被看作是作者为了批判当时金钱至上的婚恋观而树立的反面典型。本研究认为,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相反,作者把夏洛特作为一个智慧女性来加以塑造。同时,这个人物形象还带有寓意深刻的现实意义——揭露当时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所以,从正面解读这个人物,可以还读者一个真实的夏洛特.卢卡斯。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现实主义女作家托尼&#183;莫里森在她的同名小说《秀拉》中勾勒了黑人姑娘秀拉在美国社会里的悲惨遭遇。作为一名身处男性白种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却具有觉醒意识的少数族裔女性,秀拉的一生充满着追求身份认同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女性主义及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秀拉孜孜不懈的寻求认同之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
庞德通过对费诺罗莎手稿的选译、节译和改译,编成了《神州集》。在这本诗集中,女性有着重要地位,她们不仅表现了中国女性的特点,还暗示出中国男性的形象。这些女性或堕落或充满肉欲或是纯美形象,她们背后的男性或堕落或性冷淡或不能欣赏美。这种定型的中国男女形象实际上是东方主义的表现,体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文学上服务了西方对中国的征服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诗人中,能以诗的形式描绘出各个阶层的、丰富多姿的妇女形象,杜甫是首屈一指的。日本松浦久友先生把唐代女性诗按题材分作五类:一、宫女;二,思妇;三、美女、娇女;四、神话传说及历史上的女性;五、亲人,妻妾;并认为杜甫的女性诗集中于四、五两类。其实,杜甫除写这五类外,尚有第六类,即战乱中多灾多难的劳动妇女形象,如《新婚别》中暮婚晨别的姑娘,《三绝句》中被“殿前军马”霸占的妇女,《负薪行》中。“一生  相似文献   

15.
英国"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处于社会的"他者"地位而受到关注。作者把独特而深刻的自我性别体味与确认、女性思考与现实感受、道德焦虑与生命热情贯注于作品当中,塑造了形形色色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建构男性主体力量的"他者"女性形象,另一类是颠覆男性主体的"他者"女性形象;前者是认同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后者则是颠覆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淑.布莱德赫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极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思想先进,独立自主,不受传统观念约束,是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的代表。淑在小说中的经历不仅体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争取自由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规范对女性发展的严重制约。通过淑这一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小说揭示了当时女性自由发展和社会规范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批判了社会制度和固有的观念意识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相似文献   

17.
师爽 《理论界》2009,(4):174-176
20世纪初期风行于上海的旗袍不仅仅是一件衣着,它还是中国女权文化的一个表征。它通过在女性个人经验层面上对于身体的控制、自身的认同以及身份的确认,使新时期的“女性形象”得以建构;它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商品经济、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认同与肯定,赋予旗袍以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意义。从个人经验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可以看到男性目光和男性倡导的作用,可以说新的女性形象是在男性倡导下建构起来的。这使中国女权文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孔雀现象"与两性炫耀的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君桓 《东南学术》2004,(1):154-162
自然界中开屏的孔雀原是雄性,到人类社会却成了"孔雀姑娘",人类男性象大部分雄性动物一样曾是炫耀自己的主角,这是动物在性竞争中的需要,而到了文明社会炫耀美却成了女性专利,这是两性炫耀的错位,只有到未来男女在炫耀美的问题上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本文从人类学及美学角度试图通过"孔雀现象"来揭示这一两性文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男性话语仍在社会各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众多的电视广告不仅将女性自身作为描绘的重点,更倾向于把女性置于男性的审视之下。在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被超现实完美再现,女性形象被肤浅地转变为色的代言人。电视广告强化了两性差别的既定印象,助长人们将此印象内在化、自然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嬗变,从最初符合时代政治要求的"理想女性"逐渐转变为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女性理想"的追求者,而在社会发展、电视等传播技术普及之后,又逐渐"退化"为符合男性审美期待和心理期望的新一类"理想女性"。这种与社会进步同时出现的女性形象的"反动"值得进一步研究。即便是专门由女性编导为女性观众创作的女性题材电视剧和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流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妥协。而塑造健康而富有时代感的女性形象,必须认识到健全的男性和女性形象都应该兼备"双性"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