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反问句语用否定功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问句是汉语中十分特殊的一类句式.以往研究认为反问句的功能是对原有命题进行否定,表达于原命题互逆的命题.但本文认为,反问句的否定是语用层面而非句法、语义层面的,其功能是传达言外之意、行使言外之力.本文还逐条分析并证明了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是反问句发挥语用否定功能的根源.最后本文总结了反问句语用否定的本质,即为"反问者使用言语行为引导和干涉被反问者、从而实现其语用目的的一种曲折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理解和翻译否定句时不能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的否定,要忠实于原文,译出此类否定结构的肯定意义.希望能对英语学习和翻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否定主义理论出发,阐释了作者自己的“本体性否定”与阿多诺的非理性否定和黑格尔的辩证否定的区别,突出了“本体性否定”的创造性、平衡性和本体性这三点特质。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否定哲学建设,必须穿越西方各种否定哲学,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析逻辑否定与辩证否定的区别及辩证否定观的真实内涵,本格对辩证否定提出质疑,认为辩证否定存在困难。从本格对辩证否定的批判,可以看出其出发点就存在对辩证法的误解。如本格认为,"一个给定性质的反性质是不具有这种性质","事物仅有肯定性质",这都说明他对肯定性质和否定性质同时存在的不理解。可以说在辩证法中,如没有否定性质,也一定没有肯定性质,因为这两种性质是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中,离开了整体观分析辩证法,只能是对辩证法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5.
6.
7.
汉语否定副词“不”“没”的类型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否定副词“不”的形态类型、否定副词“没”的语法类别及“不”“没”类的分合等方面对汉语否定副词“不”类和“没”类进行比较,“不”类否定词的形态一致性体现了否定范畴的标记性。否定词不仅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判断汉语尤其是南方方言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在类型上亲疏程度的语法参项之一。 相似文献
8.
曲言(litotes)是具有掩饰意图的保守陈述,又称弱言、低调陈述等.其意在以较轻的语义命题代替较强的会话语义命题.Jespersen认为,只要两个否定词指的确实是同一个概念或同一个词(作为特殊否定),结果总是肯定的,但两个否定词互相抵消的结果并不与简单的肯定相同.Levinson与Horn等学者曾对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的曲言现象及语用动因及解歧作出解释.我们认为,双重否定具有曲言功能和特性.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汉语中此类语用现象的特殊表现,从认知角度出发对于以上观点进行阐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探讨黑格尔和阿多诺辩证法中的否定思想的异同.指出黑格尔的否定观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否定,阿多诺的否定观是建立在非同一性辨证法的绝对否定之上的.阐述了黑格尔和阿多诺在矛盾观、范畴观、本体论和辩证法上的一系列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0.
"本体性否定"是作为区别西方各种本体论和中国本根论提出的.其历史依据在于,人对自然性生存的"不满足于"冲动的产生;其现实依据在于,当代人既重个人利益又觉得利益无法安放心灵的综合感受;其理论依据在于,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本体论都是一种人为的本体论,但因"人为"这一概念无法区别人的模仿与创造、沉沦与澄明,因而最后也就不能区别人与动物的根表特性.所以,"本体性否定"以"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展开自己的"什么人为"之思.通过"本体性否定",人并不优于动物,而是不同于动物.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新兴的后附否定标记“好不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作为附加问形式的"好不好",有一种新的后附否定性用法,即针对对方的认识a提出不同的看法b。该用法已基本上丧失了原来的词汇意义而发展成为话语标记。它既可用于语义否定,也可用于语用否定。我们认为,这一用法有可能是江浙方言与港台文化语言接触下的产生的一种新的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语篇中代词除了具有衔接上下文的功能之外,还常常能发挥一定的传递语用功能的作用。本文以“人家”为例,用《红楼梦》及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为语料,分析了代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 相似文献
13.
金香花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0,(4):51-54
朝鲜语的" "和" "在词类划分上分别属于代词和冠形词,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词类,但是在言语交际中有着共同点,都表示疑问,并且根据不同的语境,它们还表示说话人对对方持有的否定意识。" "和" "对说话人持有否定意识时,表现出与疑问词不同的特点,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即表现出说话人的言语意图,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说、听双方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角度 ,归纳并分析了英语中的否定形式与肯定意义互为“倒逆”的现象 ,即英语里的否定形式有时表示汉语的肯定意义 ;同时还说明了这种结构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在法国王朝复辟时期不甘平庸,努力从社会底层向上流社会攀登。他向上爬的过程一波三折,最后幡然悔悟,拒绝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于连的人生道路,深刻地演绎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阿多诺研究30年来的一般发展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在既有的5种研究模式中,"否定的辩证法"都以某种方式被忘却了.这是阿多诺研究中的历史性遮蔽.阿多诺在1990年代的复兴要求正确理解"否定的辩证法",而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到它的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7.
张毅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7,9(1):44-48
m33是纳西语里最为常用而且也是唯一使用的否定副词,可译作“不、没、未、无”等,其基本的表达功能就是对事物、动作、性质、关系等的真实性、确切性、相关性加以否定。m33作为纳西语里独有的否定副词,看似用法单一,但从句法功能和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其用法则显得颇为复杂,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详细考察和探讨。因此,本文准备结合纳西东巴经和现代纳西口语里的一些材料,对否定副词m33的用法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所表达的是一种“历史性”意识,其意义在于为人类生活设定一种价值理想。它首先是由希伯来文明在与希腊文明碰撞中形成的基督教带给西方世界的,黑格尔虽然把这种神学观念转变为一种辩证理性概念,但却同基督教神学一样,以无限的存在者绝对精神为辩证运动主体,因而这种“否定之否定”便必定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绝对的历史目的论。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则是将运动主体从抽象的无限的存在者转变为现实的因而是有限的对象性活动的人,因而,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便只能是一种基于有限的“实践目的论”对于价值理想的设定。 相似文献
19.
"自主创新"实践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哲学框架 ,“自主创新”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 ,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同具体国情相结合 ,总结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这一基本哲学观念的提出 ,拓展并深化了理论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里的对立统一矛盾规律问题 ,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等重大哲学问题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20.
传统认识论美学仅注重“结果” ,并将“美是什么”的解释实体化、可见化 ,从而不能真正接触到“美” ;现代存在主义美学又将“美”作“可能性”和“不可见性”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我们是凭借什么来把握“美” ,这样也就不可能将“美”的不可说性与“美的符号”的可说性阐释清楚。否定主义美学认为 :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美是一种未占有的、未完成的、尚未成为“共在”的存在。对否定者而言 ,“未完成”是指否定结果尚未诞生时的一种情境、一种境态。在这种境态下 ,“美”是以一种孕育着的、还未视觉化的状态被否定者所想往、所追求、所体验着的。“未完成”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有缺憾的状态 ,但在美学意义上却是一种让人沉醉的状态。对“本体性否定”而言 ,美学是源 ,哲学是流 ,美学内在于哲学并且是哲学的根。只有“本体性否定”意义上的“美” ,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成为真正个体”的审美冲动。“美”的特性在这里 ,“美的意义”也在这里。在“本体性否定”意义上 ,“美”不可说而“美的属性”可说 ;“美”作为存在的潜在具有“未占有性”和“混然性” ;“美”在“美的符号”前后 ,体现为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