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4年,林语堂在《四十自叙》的序言中,自称是“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人。这的确是林先生的长处,也是其毕生从事的事业。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也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其中又以“对外讲中”成绩最著。《吾国与吾民》(1935)、《生活的艺术》(1937)、《苏东坡传》(1947)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书。它们既是林语堂在美国“红透半边天”的基石,又是我们扫描林语堂思想方法的最近距离。“对外讲中”的首要问题是:讲些什么?《四十自叙》有云:“卸下洋装留革履,洋宅窗前梅二株。”在诗序中林语堂解释道:…  相似文献   

2.
张伟 《阴山学刊》2010,(6):125-125
在我的书架上,有两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本是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是林语堂经典名著丛书中的第四册,竖排版,繁体字,小字号。后来在席殊书店见到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是20世纪四大传纪丛书中的一本,横排版,简体字,字号也比较大,就买下了。《苏东坡传》和林语堂的其它文学、学术著作一样,都是他在关国用英文写的,我们读到的中文版,是翻译过来的。我手里的两个版本,均出自张振玉先生的译笔.可见其权威性。近日拿出来重读,从译者序里读到一段文字,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晚年在美国所作,原著系英文,后由台湾学者宋碧云转译为中文,由台湾远景事业公司出版。该书出版后,在海外引起广泛好评,但持异议者亦有之。如台湾学者张之淦在《林著宋译苏东坡传质正》(载《大陆杂志》第五十五卷第六期)一文中,以数万言的篇幅,对《被东坡传》进行了全面的批评,从写作手法到史料的取舍、鉴别上都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意见。新加坡学者邱新民也在其著作《苏东坡》一书序言中,对林著有所针砭。然而我们认为这些评议似乎都没有真正切中林著之弊,仅  相似文献   

4.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先生诞生于福建平和县,迄今整整100年。早在二、三十年代,林先生从西方引进介绍幽默理论,创办我国第一本幽默杂志《论语》,轰动了当时文坛,别人都称他为“幽默大师”,他却谦虚地说:“这并不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①1936年8月,林语堂去美,寄居纽约,先后用英文写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三十多部著作,享誉欧美文坛,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智慧天才”。1966年6月,林语堂由美返台北定居,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  相似文献   

5.
《天妃娘妈传》作者吴还初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人小说《天上已娘妈传》(又名《天妃济世出身传》),中土久佚,日本双红堂藏有明万历建阳乡。1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复印本出版了黄永年先生的标点本,作为《中自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的一种,作者标明“[明]吴还初”,其余米详。书前的黄永年先生《校.点说明》中说:“上卷卷首题‘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速士余德年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择’。下卷卷尾有‘万历新春三岁忠正堂能氏龙峰行’o行牌记。”1990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也记作者为吴还初,但版记“万历新春三岁”作“万历新春之岁”。《…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在海外用英文写成的一部历史传记。该传尽管表面叙写苏东坡的"快乐"人生,但"自传"色彩极为浓厚,渗透出一种对自我人格精神的反观及合理性寻绎的特点。林语堂塑造以士人身份呈现的苏东坡形象着重表达的是自己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及解脱之道。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自一九三八年秋季开始用英文写作长篇小说,陆续在美国出版。他最为自得的小说共有三部,即一九三九年出版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一九四一年出版的《风声鹤唳》(ALeaf in the storm)和一九五三年出版的《朱门》(The vermilion Gate),称之为《林语堂的三部曲》。《朱门》与《京华烟云》、《风声鹤唳》一样,最初都由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但直到一九七六年,台湾远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先生曾写过一部《苏东坡传》 ,称苏轼为中国旧文人的典范 ,对此大概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不过如果我们说林语堂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典范 ,则可能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因为一说到现代文人 ,则很多人会很自然地想到鲁迅———认为他才是现代中国文人的代表人物。那么林语堂就真的没有资格代表二十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 ,或者至少是其中的某一群体———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另一面 ?答案看来不能是否定的。自然 ,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中人们往往最喜欢鲁迅 ,我也是如此。这当然没有什么特别 ,甚至可以说不能免俗 ,因…  相似文献   

9.
方伯谦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死于1894年9月24日,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关于他的生年却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探讨。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说:“方伯谦(?—1894)福建人。字益堂……”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方伯谦(?—1894),字益堂,福建人……”都不知道方伯谦的生年,籍贯也不具体。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中有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传》说:“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不知何据。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中“方伯谦”条可能根据戚其章先生的意见,写道:“方伯谦(1852——189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益堂……”生年和籍贯都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宋贵仑同志编著的《毛泽东与中国文艺》一书,把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11月22日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刊登于1936年11月30日《红色中华》报《红中副刊》创刊号上》看作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①。(以下引用除注明出处的外,均引自该书,只注明页码。)不仅如此,由于宋贵仑同志直接主持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的编辑工作,因此当1992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时,又把毛泽东同志的这篇讲演放在卷首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开端,其…  相似文献   

11.
综观近年来出版的林林总总的人物传记 ,历史人物传记多为史学专家所撰 ,作家传记则多系文学专家所著。由此 ,读者掩卷之余不免有历史人物传记缺乏文彩、作家传记缺少历史厚重感之叹。像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那样文字精彩的传记 ,像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曹聚仁先生的《鲁迅评传》那样具有历史棱角的传记著作便格外为人们所珍爱。正是怀着这种心情 ,读史学家冯祖贻为著名作家张爱玲所写的传记 ,就有一种少有的满足和欣慰。一建构一部著作 ,最显撰者匠心的无疑是发凡起例和谋篇布局。虽然有些传记作品的结…  相似文献   

12.
走出现代化的“迷思”———析林语堂文化观念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周可一生始终关注文化问题且好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诩的林语堂,在他1934年所撰写的《吾国吾民》(又译为:《中国人》)一书中,完善了其文化观念中的一个由来已久的核心命题。这一文...  相似文献   

13.
王弼籍贯考     
1979年出版的《辞海》“王弼”条说他是“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实误。阅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八《王弼传》注说:“《世说(新语)》注引《弼别传》云:‘弼山阳高平人’。又同书卷六《刘表传》注说:“高平见《武纪》建安十八年,又互见《王粲传》,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府邹县西南。”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64—65图,山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十年磨一戏”。胡叔和的《曹高评传》不是戏,却也经历了十多年的磨硕,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说:“我是把它作为与曹禹展开心灵对话和自己与病魔作战的一种生命力和表现形态公之于世的。”正是在这种严肃认真的思想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劳动,才使《评传》在众多的曹高研究专著中显示了自己的特色。评传的写作,顾名思义既要介绍人的生平与思想活动,又要评论有关作品,因而必须妥善地处理“传”与“评”的关系。“传”这个人,就是“传”他的作品,“评”这个人,也就是“评”他的作品。曹禹是一位杰出的有独创性的戏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冯文炳先生是“以‘废名’出名”的作家,是一位颇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小说家。早在一九二二年秋,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那时的作品大多收在他一九二五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里。后来,他更以废名的笔名陆续写了四本小说,有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桃园》、一九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枣》,以及一九三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至于连载  相似文献   

16.
《中山狼传》的作者,现在见到的版本都署作明朝的马中锡(字东田),但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文言小说选》(1981年6月版)却对作者作了这样一个“说明”:“原作者是宋代的谢良(生平无考),原文收在《宋人小说百种》、《古今说海》等书。马中锡对原作进行了许多加工润色,思想、艺术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这个“说明”不承认马中锡的著作权,而只承认他对《中山狼传》有艺术上的加工润色,未免武断。  相似文献   

17.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自己一生功业的概括总结.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以大量优秀的诗词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一代文宗”.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位占三席.“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在文坛上传为佳话.苏东坡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先后做过翰林学士,龙图阁大学士.但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开始了他宦海浮沉,屡遭贬谪的仕途生涯.在黄州,由于苏东坡官卑职微,对人民生活的疾苦比较了解,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写出了上千首诗词,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黄金时期.又由于他在黄州没屋可住,就在郊外东坡旧营垒处盖了一栋房子,因在下雪天房子落成,便取名为“东坡雪堂”,并赋《东坡》诗八首记之,从此苏轼便自号为“东坡居士”了.公元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东坡又以“诋斥先朝”罪,“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1097年春,贬居惠州的苏东坡年已六十二岁,在贫病交加的逆境中,挥毫作《纵笔》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先生从1895年出生到1976年逝世,生活经历实足sl年,而他的文学和学术生涯如果从大学毕业后执教清华学校算起,前后共约60年。纵观他的生活和学术历程,不难发现一种有趣而又不是偶然的现象,即他在思想文化领域早年追求过或运用过的东西,中途曾有所改换,若干年后又再“回归”。从这种“回归”现象中观察林语堂,特别考察他同中外文化的关系,窥探他的文化心态,似能得到一些启示。这种“回归”现象,笔者在《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福建学刊》1988年第6期,《新华文摘》1989年第3期)一文已约略述及,但未专门论述,本文是前文的补…  相似文献   

19.
如今,海外学人、大红大紫的历史学家(黄仁字先生已逝)莫过于何炳棣先生了。他的一册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正在大陆读书界“走红”。其中讲到了当年的“一二九”运动,他说:当年,“请愿、罢课、罢考,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专心读书,不幸我也被卷入校内的政治斗争”。此后,“1936年初春复课之后,痛定思痛,下最大决心自秋季一年级开始,尽力抽出全学年的课余时间,实现系统自修欧洲外交史的计划,务求能达到为将来留学及学位考试真正奠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精粹丛书《三上文库》评介张秉尧最近,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联手推出一套中国古典精粹丛书,名曰《三上文库》。“三上”是取自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一个有趣的典故。欧阳修在他的《归田录》中记述了两位喜爱读书的朋友:一位钱思公,“平生惟好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