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熙廿二年(1683),清王朝统一了台湾。从此,台湾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台湾的耕地面积迅速开拓,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制糖等手工业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台湾的开发,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清代台湾的开发,为福建人拓展了一条谋生致富之路福建“田少山多,地狭人稠”,有关记载自南宋以来即屡屡可见,这个问题甚而影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为安抚孤悬海外的台湾士子,在福建乡试的中举名额中特为台湾士子设立了保障名额.并给予赴福建参加乡试的台湾士子以"官送"的待遇,而且在福州设立台湾试馆、会馆安置士子.福建乡试的对台优待办法促进了台湾士子更加热衷于渡海到福建参加乡试,增强了台湾士子对科举考试的向心力,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相似文献   

3.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边隅,在古代社会里虽交通不发达,经济开发较迟,但社会比较安定,中原地区人口因战乱频繁出现,有的迁到福建,转徙台湾等地居住,具有中原与闽台的血缘关系。本文仅从两汉、孙吴、两晋、南朝、唐、五代时期中原人口迁闽及转徙台湾居住情况作初步探索。一、汉至南朝时期中原人口迁闽春秋时期在福建土地上就有“七闽”之称,“楚熊渠之后叔熊其子孙分为七种,谓之七闽”,七闽地分为福、建、泉三州。秦于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福建置闽中  相似文献   

4.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4,(1):125-131
本文从<清实录>和部分清人著作、民间文件举例取证,说明清代台湾各级官员普遍辟置幕府、延请幕友的情况,以及清代台湾幕友在台湾公共事务和文学活动方面的表现,从幕府制度的角度证明闽、台两地历史社会在制度文明层面上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5.
清代维吾尔族人口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的变化不仅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而且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近年来对中国人口史的研究,日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资料所限,目前对于我国历代少数民族人口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同现在一样,人口虽少,活动区域却非常辽阔,且多聚居在边疆各地区。所以,研究少数民族人口的历史变迁,对于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边疆地区的开发情况,探讨各个历史时期存在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规律及其对边疆各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清代,是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6.
清代福建共有解元106名,在附郭县、沿海县、驿站经过的县集结现象明显.清代福建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迭29.25%,是普通举人中进士比例的2.17倍.三举以内而中进士的解元占清代福建解元总数的74.19%,福建解元在仕途上并不显达.清代福建解元既有来自科举大族的士子,也有来自贫寒家庭的读书种子,其中不乏林旭、朱仕琇、郑孝胥、张腾蛟等名人.  相似文献   

7.
从宋元至明清,福建制盐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煎盐法、晒盐法和埕坎晒盐法。如清郭柏苍《海错百一录》所说:“闽盐凡三变,宋元以前皆用煎法,至明初始用晒法,万历间有以瓦片砌埕坎晒者,今尽埕坎矣”。宋至明初,闽盐生产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煎盐法。元大德年间,福建盐场已有零星采用新法的事例,不过那时还没有普遍推广。大约在明中期以前,福建盐场中晒盐法才取代了煎盐法。制盐技术最重大的一次变革发生在明万历年间。新方法是在海滨潮水线之处,“垒土作埂,四周迥筑各为盐埕,以埕截而为坎,以坎折而为迈”。然后引潮水入埕坎内经日光曝晒结晶成盐。即所谓“砌埕坎,潮入晒之,潮再至,几成盐矣”。这就是著名的埕坎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1700多年前三国时吴人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就记载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自此以后,中国历代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开发与经营。随着台湾的不断开发,中国政府逐渐设立相应的行政机构,行使对台湾的管辖权。早在12世纪中叶,宋朝政府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明朝政府于16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并增兵澎湖以御外敌侵犯;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没“承天府”;1683年,清朝政府完成对台湾的统一后,逐…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清代新疆伊犁人口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人口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和民族结构特征。清代伊犁地区人口变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迁移人口对伊犁人口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人口经济结构特征的形成以清政府治新政策中的人口布局思想为主导影响因素,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游牧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尤其是建省后人口再聚集和恢复发展时期,牧业人口恢复较快,这进一步表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所决定的经济形态对人口经济(职业)结构的深刻影响,也表现出各民族社会生产形态的惯性发展。人口民族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受到了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及战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清代哈密人口政策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利用地方志、清实录以及清代档案等资料,复原出康熙三十六年哈密附清至宣统末年这一时段内三个不同时间断面的哈密人口规模,以反映清代此区域人口的断续的、间跃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如同沿海各省一样,清代福建沿海六府无不按照朝廷旨意,严格划分了内洋与外洋,明确了水师官兵的水陆汛地。按照划分标准,凡是邻近海岸和内河的水域,以及邻近设立府厅县机构或重要驻军的岛屿岛岸的水域,均划入中国的内洋或外洋,纳入地方文官、水师官兵的行政或军事管辖范围。  相似文献   

12.
仓储是中国封建社会解决"民食"问题的重要制度.而福建"环山带海.西北多硗确,东南多斥卤,岁或不登,民食鲜饱"[1],对仓储之设尤为依赖,早在宋代,福建境内便普遍设立了常平仓和社仓.元明时,福建各地仓储名目更是繁多.进入清代后,福建的仓储制度日益完备,形成了一个以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仓储体系.本文试就这一个体系作简要的论述,以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仓储制度的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邮驿制度中,福建邮驿有其独特之处。清代福建邮驿系统具有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它包括驿递、铺递、塘递三个部分。其中,驿递并未设驿马,主要由“长夫”走递,并设有“千里马”(差役)为辅,其递速在全省境内享有清政府赋予的特殊政策。驿递主要递送紧要公文,铺递则递送普通公文,塘递主要递送武营公文及普通公文中紧急性较强的公文,对三者的管理及时速要求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大潮中,人口流动以始料不及的速度迅猛发展,使一向平静的社会经济生活掀起轩然大波。究竟怎样认识和对待这支人口流动大军,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思考。本文拟就人口流动的内涵、分类、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人口流动的内涵研究人口流动问题,首先必须对其内涵进行严格界定。这样才能获得一个统一的统计口径,掌握人口流动的流向和流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促进人口流动的健康发展。究竟什么是人口流动,目前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人们尚未获得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人  相似文献   

15.
16.
人口流动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洪 《江淮论坛》2003,(2):34-39
我国人口流动加快,促进了经济发展,催化劳动力市场完善,加速城市化,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实现有效就业,同时也有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分析人口流动正负影响基础上,进一步把人口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讨论了人口流动的向度和量度对人口系统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元代福建的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是福建人口发展的转折时代。元以前,福建历代人口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唯独在元代出现停滞的局面。其原因是由于战争、灾荒、瘟疫等因素。一、有关元代的统计数字研究关于元代福建人口数字的辨正。元代福建人口统计留下的数字有二类,一是《元史》第62卷地理志的数字,一是福建方志上的数字。一般地说,正史的记载比方志准确,但是,在福建省户口方面,(元史·地理志》出了一个大错误。据其记载:元代福州路人口数为799,694户、3,875,127人/元代的福州路相当于宋代福州的辖地,而元史记载的户口竟比家代高七八倍,它不仅超过元…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 ,使人口和土地之间的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人口规模过大 ,造成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降低 ;农业剩余过少 ,造成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市场狭小 ;大量过剩劳动力的存在 ,也是农业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时期。就广东而言,人口数量在清初增长较慢,乾隆中期以后陡然上升,超过了全国人口增长的平均速度。清初耕地面积的消长,基本上与人口变动趋势成正比例。但乾隆中期以后,耕地面积只是缓慢地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不断加剧,广东的社会问题相继产生,人口流迁问题日益突出。一、人口激增与流民出现在清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广东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8世纪以后,政局比较稳定,清政权也采取一些安抚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得到复苏和发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贵州人口的分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