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一”除了与表示联系意义等少部分动词(如“有、存在、姓、作为、等于、在于”等)不能直接组合以外,都能与其它动词组合(“一”和部分形容词组合,如“一红、一急”等表示变化的意义,本文把这样的形容词当作动词看待)。以下记为“一+V”。 “一+V”并不是一个同一的类,既有属于词的一类,又有属于短语的一类。属于词的,例如“一连、一同、一统、一齐”等。属于短语的一类,还可以分出属于状中结构的和在一定语境中形成动量结构的两小类。前者如“一听,一碰”,后者如“(吃了)一惊”、“(吓了)一跳”等等。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属于状中结构的“一+V”的问题。状中结构的“一+V”中的“一”,既有修饰的作用,又有关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语言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讨论单音形容词作定语的语序规则问题,并试图从这些规则形成的心理现实性出发去加以阐释,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其语义指向说,单音形容词定语可以分为“分指性形容词定语”和“合指性形容词定语”两类,这两类定语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形式不同。在作定语时的顺序上,前者分别遵循“四声先后”、“积极义前置”、“程级递降”和“主体义前置”的规则;后者则按照“本质义后置”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汉语语序研究要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由于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汉语的语序比一些印欧语的语序更为重要。有关语序的一系列问题,早在五十年代有关主客语的讨论中已经有过争论和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语序问题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1.汉语语序的性质。“语序”,有的书上叫“词序”,早在三十年代,张世禄就提出了“凭语序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家对语序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申小龙认为,句子成分次序的安排变化总是以句中一个相对稳定的支点来观察的,这一支点一般是句子的主要动词。动词作为句子结构的语义核心,它所联系的…  相似文献   

4.
<正> 语序,就是各级语言单位进行组合时的排列次序。不同的语序显示不同的组合关系,表达不同的语意。语序,就是汉语联词成句的一项特别重要的手段。汉语的句型变化,不靠词形的变换,不靠不同的语法模式的变换,靠的就是改变语序。当然也有时候借助一下虚词。汉语改变语序在表意上是有着奇妙功能的!但一般地说,汉语语序又是确定的,约定俗成的,不同的语序表达不同的语意,和其他语言一样有规可循,若不遵守,便会造成混乱,即所谓文理不通。 在汉语中,语序不能随意更改的叫做语序的强制性,语序可以更改的叫做语序的选择性。强制性是基本的,即使在选择性也都寓有强制性,这方面,语言专家已有详论,  相似文献   

5.
张成进 《江淮论坛》2009,(6):168-174
汉语中表方向的介词“向”由动词“向”语法化而来,介词“向”来源于连动结构中的动词“向”。“向”语法化的句法动因是进入连动式结构,实现了词性降类;“向”语法化的语义动因是语义的非终结性,在与连动结构里其它动词主次要地位竞争中处于次要地位,提供空间信息。“向”词性降类后形成的介词短语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而言具有处所状语的特点,不论其处于动词前还是动词后。  相似文献   

6.
汉语语法单位应在语言和言语这两种不同层面上分析,而别为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研究汉语语法单位就是研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汉语动词、形容词"名物化"说的错误就在于没能有效区别这两种不同的语法单位。言语单位是从言语链条中切分出来的,而语言单位则是从切分下来的言语单位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言语单位体现的是差别性,而语言单位体现的是同一性。索绪尔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以及开创性的语言价值学说为我们解决汉语语法单位的同一性和差别性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英汉"矛盾修饰"手法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矛盾修饰指的是在同一个语言成分中,语义相互矛盾的语言单位存在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语言现象。用于这类修饰的词叫做矛盾修饰词。在英语中,矛盾修饰历来被看成是修辞手段的一种,这种修辞格叫Oxymoron(矛盾修饰法)。在汉语修辞研究中,通常没有矛盾修饰这种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语言现象。陈望道和宗延虎等人所说的“反缀”、“奇语”和“反映”实际上就是指这种语言现象。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汉语中的这种类似现象也叫做矛盾修饰。本文以英语Oxymoron和汉语“反缀”的定义、解释作为切入点,从结构形…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用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是比较特殊且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它一般是被看作表示判断的动词,所以,过去有不少语法论著认为“是”字句就是典型的判断句,它的宾语或补语一定是个名词性的成分。但是,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复杂的,实际语言的复杂性带来了词的复杂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是”除了作动词外,还可以作副词、形容词、连词或代词等;“是”的后边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谈谈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其具体的用法。 需要说明的是:“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如“于是”、“但是”、“可是”、  相似文献   

9.
在汉译英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受到汉语负迁移的牵制,译出虽无语法错误,但不够合适、得体的语际语言。具体来说,汉语负迁移对学生在汉译英中的牵制作用经常表现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上。在词汇层面,学生在汉译英时常照搬汉语词语的基本对应英文词、套用汉语短语搭配结构及死译成语等;在句法层面,主要表现为套用汉语原句主语、原句动词、状语语序、原句语序及汉语句型等。汉语负迁移使学生在汉译英时受制于母语,影响译文表达,因此教师应采取相应对策,如加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方面的教学,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以提高语言能力等,努力将汉语负迁移降至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0.
“努力”一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推广处编的《普遍话三千常用词表》把它看作是“形容人的品性、行为的”形容词,冯志纯、周行健二位先生主编的《新编汉语多功能词典》也把它看作形容词,而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却把它看作动词。可见“努力”一词的词性,有些语法专家的意见也  相似文献   

11.
标记性及概念表征影响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汉语、韩语分属不同的双及物类型,汉语为IOC/DOC型语言,韩语为IOC型语言,两种语言在双及物论元的与事R和客体T的语序、与格式的象似性、重成分的后置等方面均呈现出差异性。基于584个汉语双及物及相关句式、韩汉翻译测试语料发现,韩语母语者压倒式地输出与汉语双及物相关的介宾状语式“A给RVT”,而双及物结构的无标记句式“AVT给R”则极少,处于未激活状态;对汉语有标记的双宾式,其习得局限在原型双宾式“A给RT”上,使用频率仅次于“A给RVT”,偏误率高。究其母语根源,韩语与格式的无标记特征及语序、与格式的谓语动词“■(给/给予)”的对象表征、与事标记“■”的对象表征,均对汉语双及物结构习得产生较大的迁移作用。汉语二语语法习得研究与类型学紧密结合,引入认知类型学理念,一定能推进国际中文教学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前贤所提出的令非汉语学习者困惑的两类疑难问题,即在语义相近的情形下,形容词修饰动词时,前置作状语还是后置作补语,而在修饰名词时,前置作定语还是后置作谓语的问题,运用焦点理论得出形容词在因果关系句中的特殊语用规则,即:在因果复句表示原因的分句里,如果形容词是句中唯一未知信息,一定要处于句尾焦点位置.并将结论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更广义的因果关系复句中.同时,运用演绎逻辑的三段论推理和谓词逻辑方法,还原分析了因果关系句中形容词使用偏误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想讨论一下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的“补语”同宾语并见于动词之后的结构关系。例如“牛郎听完织女的话。” (《牛郎织女)》“孔已乙便涨红了脸。” (《孔乙己》)“眼里布满了红丝。” (《孟姜女》)等。这类句子加“·”部分的结构关系,多数语法著作都一概处理成“动——补——宾”。虽然有人看到了其中复杂的情况,然而其结论仍旧一概是“动——补——宾”。我们感到这样处理似乎有点简单化。据我们观察,在这类句子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的所谓“补语”,其功能并不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说,结构关系不能一概分析成“动—一补——宾”而应作不同的处理。我们认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较为合适。 1.真正的“动——补——宾”结构,应该是这样一种结构:动词支配宾语,补语只  相似文献   

14.
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自六一年朱德熙、卢甲文、马真等三位先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的论文发表以来,已逐渐为“兼类”说和“动、形作主、宾”说所取代。可是,在八一年暑哈尔滨语法和语法教学会议召开前的几年中,“名物化”的提法不仅已经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八○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中,基本上把能回答“什么”一类的都算成是动、形的“名物化”用法,“名物化”的范围已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下简称《暂拟系统》)中的两种扩大至四种。同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则把“他的不来是有原因  相似文献   

15.
吴静 《云梦学刊》2009,30(6):145-147
语法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规律性:,通过对不同时期荚汉行走类动词向将来时发展的比较,发现英语中的“go”,汉语中的“行”和“将”等行走类动词中目的性很强的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具有向将来时发展的语义基础,是由其表示“行走”的本叉发展而来.并不是一种“假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数量上来说 ,《水浒传》的“些”族词多于现代汉语。从使用频率上来说 ,《水浒传》的“些”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比现代汉语要高 ,使用范围要广。《水浒传》中“形容词 +动词 +些 +名词”中 ,“些”的语义指向形容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 ,“些”一般移至形容词后 ,或用“点”。《水浒传》中“些 +名词”能单独作主语 ,而在现代汉语中 ,“‘些 +名词’不作主语 ,常用‘有些 +名词’代替”。《水浒传》中的“些”族词显得不对称。  相似文献   

17.
“连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词性标注为动词。通过对“连续”一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进行考察,发现“连续”经常做状语,已丧失了动词典型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却保留了动词可以作定语、受“不”修饰的非典型语法功能。经过分析,认为它是语法化的一个中间体,其词性应该为副词兼区别词。  相似文献   

18.
“比……不”型“比”字句是一种特殊的否定性比较句.相对于“不比”句而言,“比……不”句是有标记否定句,只有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成立.“比……不”句中,“不”后常出现单个的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要含有心理动词或能愿动词,或与“不”组合后具有一定的熟语性,而形容词多是积极性的性质形容词.“比……不”句与“不比”句在结论项、句中副词使用、句类分布等结构层面,否定范围、否定焦点、预设、句式义等语义语用层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期《语言教学与研究》,刊载了张清常先生的《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一文,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汉藏语系,了解、研究汉语早期的语序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启示,很值得一读。但有些选例失于斟酌,解释得有欠妥当,也是无需讳言的。其中“冬至”“夏至”条,就是典型的一例。张先生的文中认为:  相似文献   

20.
动词界性分类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可以根据其表示事物性质还是事件进程分为“属性关系动词”和“活动事件动词”。前者不具有过程特征,都是无界动词;后者具有过程特征并且可以根据其相对界性进一步分为“起始”、“持续”、“活动”、“活动-事件”、“事件”、“达成”和“完结”七类。它们从“无界”到“有界”形成一个连续统。如果只从“有界”“无界”考虑,汉语动词则可以大别为“无界”、“有界”和“跨界”三类。“V+了+时量短语+了”格式中时量短语的所指随V的“有界”“无界”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跨界动词套入该格式必然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