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史通》的史学比较王守正《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对隋唐以前的中国史学进行了全面的批评、总结。全书展现出富有特色的史学比较方法,从史书撰写外部形式的体裁,到内部组织结构的体例;从史、文的区别,到史书的文字要求;从直书与曲笔,到史家的史德流...  相似文献   

2.
在《史通》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许多史学批评范畴。何谓范畴?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史学批评反映着人们对史学研究的认识,在这个认识之网中,有许多范畴之类的网结。换言之,史学批评范畴就是人的思维对史学研究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性、层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史学批评的最一般规定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其史学理论名著<史通>影响深远,就明代史学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史家修养、史书繁简、史书体裁、史馆修史、史书评论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发展了刘知几的"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说,提出了诸如"史才五长"等理论;对于史书体裁、史馆修史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基本上赞同刘知几的史学观点.  相似文献   

4.
徐亦然 《天府新论》2023,(3):154-159
张振珮先生的《史通笺注》是《史通》注释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现代注解,其学术贡献体现在史学、史识、史观三个层面。第一,对《史通》文字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校定,对《史通》文本作了周备详审的注释,重新建立起《史通》研究的文献地基;第二,清晰阐发了《史通》的史学内涵,并从体系性的视角出发诠释具体文句,使一部史学理论专著真正在史学理论层面得到解读;第三,《史通笺注》含蕴着张振珮先生本人的现实关怀与历史观念,历史地求真,对于今日的文史研究而言仍具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教学余暇研究《史通》,历三十余年;近以六年时间,从事《史通》笺注,都七十万言。全书分上下两册,近期即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史通》是公元八世纪唐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史通》对自孔子修《春秋》以来1200余年的史学发展、特别是对两汉以降的史家、史著、史学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涉及到广泛的史学问题,致使历来的研究者在高度重视这部史学著作价值的同时,在如何认识其性质与理论体系问题上,众说  相似文献   

7.
刘海波 《天府新论》2012,(5):128-132
刘咸炘所著《史通驳议》,于批驳中寓卓识,通过批判刘知幾的"六家二体"说,阐明了史体嬗变演进轨迹;摆脱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束缚,辨析了纪传体史书中"纪、表、志、传"的不同功用,对"史体论"的探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惟如此,该书通过阐发与总结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藉以回应了西方史学的冲击,并批判了"新史学"的偏颇之见,折射出一种民族史学本位意识,是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8.
《史通》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作,也是世界史学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对世界历史学的一大贡献,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史通》的写作时间问题不仅是研究作者刘知几史学思想发展必须加以辨析的,也是认识、研究《史通》的理论贡献必须加以辨析的问题.刘知几自幼酷爱史书,青年入仕后潜心于史学的研究,中年进入史馆开始撰写各种历史著作,进而私撰《史通》,这有一个历史和逻辑的发展统一问题,也有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的统一问题.目前史学史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对《史通》的评价与研究.我以为,对《史通》的全面研究、深刻认识与公正评价都将涉及到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史通》是传统史学理论经典著作之一。刘知几追求著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强调依照著作原则划分著作结构 ,创立了“名以定体 ,为实之宾”的著作名称确立法 ;“明立科条 ,划分区域”的内容结构设立法 ;史、辨、评相结合的评论法。构成由著作名称、内容结构和评论方法相结合的完整的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著作方法体系。《史通》不仅在古代产生过重大影响 ,而且对今天的史学理论著作方法研究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通》问世后的历史际遇,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以及后世史家对《史通》理论价值认识上的意见分歧;后世史家对《史通》的广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史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刘知几(公元661—721年)的《史通》,是中国史学的一部古典名著。《史通》内外篇共二十卷五十二篇(其中三篇早佚),约九万言,写成于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此书经过长期酝酿、精心构思、反复修改,乃是刘知几毕生心血的结晶。《史通》之在唐朝前期出现,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史通》产生以后,反过来又对唐以后的史学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史通》  相似文献   

12.
刘知几(公元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人,唐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20岁中进士,醉心于史学研究。公元702年起担任史官,参与编撰许多史著。公元721年受贬。刘知几著述甚丰,《史通》是他唯一留存于世的作品,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的著作,堪称第一部中国史学史专著。《史通》共20卷,分为内篇与外篇,另有刘知几《原序》。《史通》取名是受《白虎通》影响,“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观,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也受司马迁封为“史通子”名称所影响,“且汉求司马迁后…  相似文献   

13.
《史通》的学术思想与理论成就,是在继承和发展过去学者的学术思想基础形成与取得的。儒学作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史学思想生产了规范和限制作用;作为中国古代史学成熟与史学成为一家的标志,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对《史通》有着重要影响;王充《论衡》的批判哲学对《史通》批判史学在思想和方法论上都有极其明显的体现;在内容和撰述形式方面,刘勰《文心雕龙》十分深刻地影响到《史通》的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史学文化早期的理论著作,《史通》的产生与封建政治集团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与利用密切相关;与当时整个社会日趋复杂的诸种矛盾斗争密切相关;也与盛唐时期新的史学思潮密切相关,这是进一步理解认识《史通》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史学与史家︽史学新论︾之二田昌五一历史学是在历史学家的作坊里完成的,但历史学家的创作场景并不在历史学家的作坊里,而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人类社会的历史包罗万象,就看历史学家如何取景进行创作了。历史学有不同的范型,不同范型的历史学首先是由历史学家如何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史学与文学,二者往往相通。例如《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就皆以史书而推为文宗。《史通·载文》篇所谓“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因此,《史通》中有不少篇章,也反映了作者刘知几的文学思想,它可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史评和史传文学的理论著作。刘知几(公元661—721年),所著《史通》二十卷,共五十二篇,其中《体统》、《纰漏》、《弛张》已亡佚,现存四十九篇(包括内篇三十六篇,外篇十三篇)。《史通》所论,内容详博,除论述史籍源流、辨析史体、考证史料外,其阐述史传文学的写作经验,不乏精辟见解。宋代黄庭坚曾把它与《文心雕龙》并称,认为书中“讥弹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山谷老  相似文献   

17.
周祥森 《学术界》2007,(1):124-130
“后记”的写法因人而异,要在真切地表达出学术主体在进行学术作品生产实践过程中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述自己的家族身世,梳理自己的学术和思想历程,对于我来说,一则是效法《太史公自序》,二则是谨遵祖训,并可略补唐史有关记载之漏和订留仙记述之讹。我走上史学评论的学术道路,既是偶然,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说我在史学评论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么这都应该归功于许多前辈学者和友人。  相似文献   

18.
在唐宋学者重振儒家独尊地位、复兴儒学运动的过程中,《史通》批判是当时学术界振兴儒学、维护儒家思想权威的又一条路径,柳璨、赞宁、孙何、张唐英等人猛烈批判《史通》"妄诬圣哲"的行为,力图重新确立儒家思想毋庸置疑的独尊地位。《史通》批判是以对史学理论著作展开批判的形式,以儒学内部矛盾斗争的方式,配合了儒家思想在外部对佛道两家斗争的主战场,对当时儒学振兴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中国史学界对《山海经》是否可以用为可信的史料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将其运用到古史研究之中是民初“思想解放”的结果 ,其实此书在晚清学者常备的《书目答问》之中已属史部 ,且已较多为清季学人使用。本文通过考察这一旧籍在近代中国学统里的沉浮 ,探讨民国新旧史料观的错位、传统观念怎样在“现代”学术里通过转换表现形式而延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断与更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史学集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专业史学期刊,由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专家于省吾题写刊名。初为半年刊,1981年改为季刊,自2006年起改为双月刊。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史学集刊》一贯秉承“传播学术薪火,弘扬历史文化”的办刊宗旨,坚持“实事求是,探索创新”的办刊理念,发表了大量学术精品。作为新中国创办较早的史学刊物,见证了新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为繁荣入文社会科学研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史学集刊》一直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采源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2006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史学集刊》坚持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并重、基础理论研究与热点问题研究并重,突出跨学科研究、突出新思想探索。在坚持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兼及与历史学密切相关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将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具体言之.有以下几方面办刊特色第一,提倡扎实严谨的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近年来,面对学术界出现学风浮躁的观状,《史学集刊》坚持优先刊载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文章,本着“研究深入、独树一帜”的原则,发表了一批有见地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第二,注意捕捉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与新的学术增长点。《史学集刊》一直重视把握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与新的学术增长点,努力向读者介绍最新的研究热点,刊登了一批跨学科研究论文,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新领域、新问题的探讨。将历史研究向纵深开拓,不仅填补了许多传统历史学研究中的空白点,也为今后的历史学走向跨学科研究,深化、细化历史学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第三,与国际学术界接轨,拓展海外稿源。一方面立足于使刊物成为向国际学术界展示中国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的窗口,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成为国际学术界与中围学者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以形成有效的互动,构建了由海外一流专家和知名学者组成的稳定的作者队伍,如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英国国际关系学会前任主席巴里.布赞,现任英国国际关系学会主席理查德.利特尔,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美围弗吉尼亚大学外交事务系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布兰德利.沃麦克等教授都曾为《史学集刊》撰稿。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了解国外学术动态的窗口,同时也把《史学集刊》的影响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