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老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文言今译作品越来越多。文言今译同其他翻译一样,是件不容易做好的事,需要不断努力提高。一方面,今译要忠实于原文;另方面,译文本身也需严谨。下面就从这两方面,联系一些译文,对文言今译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同大家讨论。1.正确理解词义古今汉语词义,有同的一面,也有异的一面,总的说是异多同少。所以,首先要注意古今词语意义上的差异。尽量从文言词语之间的联系上,掌握文言的词汇体系,切忌望文生义,也不可轻易用现代的意义来理解古书。如:①于是更为之圃,重畦植之。其地近宴…  相似文献   

2.
以私法现代化为视角,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在立法程序上,建议分编审议,分编通过;在立法语言上,尽量采用专业化的用语;在标题方面,不但各编、章、节应有标题,各条也应有标题;在体系层次标示方面.采用整部民法典“通计条次”。  相似文献   

3.
高校年轻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关键是要练好领导者的“内功”:一是学理论,明方向;二是用好权,服好务;三是戒私念,讲修养.除此之外,党组织要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上下功夫,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11月26日8时49分,在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媒体上用《5.7级地震突袭江西》的标题来报道本次地震。那么,5.7级地震何以能“突袭”江西呢?显然,地震能“突袭”成功只可能有两种原因:要么是我们没有预测到:要么是我们预测到了但没有公布。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恰当地引用文言或使用文言词语,可以充分表达某种文体色彩或感情色彩,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但是,在引用文言或使用文言词语时,要核对原文,或查阅工具书,以免出错。近读报刊,发现有误,现举例如下:已而误为巳而  周树山《曹冲之死》:“不一时,取回了一幅绢帛,展开来,见墨迹淋漓,写的是——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巳而巳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例中引文出自《论语·微子》。查杨伯峻《论语译注》 1958年版第 200页为:“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这里的“已”是动词,停止…  相似文献   

6.
文言虚词源流初探周绪全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习古代汉语时,非下苦功掌握文言虚词不可。文言虚词具有虚而活的特点:所谓“虚”,就是其词性和意义均不及实词那样具体、实在;所谓“活”,就是用法灵活、多变。这就造成了虚词比实词更加纷繁复杂的...  相似文献   

7.
《易经》中的助动词共有5个,即“用”、“克”、“能”、“可”和“宜”。通过对其考察后发现,《易经》中的助动词有如下特点:“用”作为助动词只在《易经》中出现,其他先秦文献中未发现用例;《易经》中的助动词都是单音节的,未出现双音节的,也未出现与其他助动词连用的现象,而且语义单一。句类分布方面,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这些特点一方面体现了《易经》语言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为全面认识先秦时期助动词的存在和使用状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研究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在考察数学课堂学习现实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教学用问题”,它是数学课堂学习的动力源,包括:元认知提示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导向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唤起性问题和判断生问题。这些问题在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中的“启动”、“维持”和“意向生成”三个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学用问题”的系列作和构成“教学用问题链”。“教学用问题链”是高效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课标也指出: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可见.语言理解在阅读学习中的地位有多重要。人们、常说:“正确理解是充分运用的前提。”其实,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运用”何尝不是促进“理解”的妙方呢?  相似文献   

10.
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触点,是可让阅卷老师为慧眼为之一亮的第一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美目,标题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可以反映文章的丰要内容和情节,也可以用修辞等方式增强抒情性或标新立异;可以给人以思考,引人入胜,也可以表明敝事新编.给人以新的感受;可以用矛盾或小同于理州的说法出奇制胜,也可以表明文章所采用的独特构思与体裁。  相似文献   

11.
先例现象被广泛地应用于俄罗斯报刊标题中,不仅体现了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使报刊标题更加简洁凝练、风趣幽默、新颖别致,大大地增加了报刊的宣传效果和力度.先例现象的形式繁多复杂,它们的原文在报刊标题中很少出现,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变体形式.因此在我们理解报刊标题中的先例现象时,要特别注意它们的隐含意义,注意语言形式与意义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白话报刊简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中国的近代报刊不仅内容与古代报刊有许多不同,就是形式也有所革新,这种革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白话报刊的出现和发展。白话报刊开始是在文言报刊中孕育,诞生后也不过是星星之火,而经过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就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从1876—1919年,中国出了大约200种白话报刊。从此以后,报刊上白话就逐渐代替了文言。现代中国新闻史主要就是白话报刊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海南特区农业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就要解决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1.把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发展问题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上;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途径;3.进一步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加强琼台合作,发展“特”、“热”和“反季节”农业;4.工业要支持农业工业化。  相似文献   

14.
张华强 《金陵瞭望》2009,(11):35-35
管理者的言行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孔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孟圆水圆”。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反过来加以解读.所谓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那是说要想形成健康的企业文化。管理者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在个人的喜好上修元正本!孔子的话就应当改为:“老板者,犹水也;以人为本,犹盂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几个小故事受到这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标题译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翻译应做到“信、达、雅”,全面兼顾。《大学英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册第8课的标题是:Yougoyourway,I’llgomine.如果不看课文,照字面猜译,似可有以下多种译法:1.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2.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3.大路朝天,各走半边。4.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奥妙。5.你要活下丢,我也得有饭吃。6.你做你的梦,我念我的经。7.为了前程,各奔东西。8.你我既无缘,自扫门前雪。9.恨君太无情,叹我归期近。IO.若君负。G日,亦我断肠时。教材编…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报章杂志多有运用文言句式的情形.由于编辑或作者一时疏忽,偶尔也出现病句.《中国青年报》1988年5月20日第4版《国际瞭望》栏有这样一条标题:论辩“皇军”不曾侵略奥野何其人也从语法角度加以分析,我们认为“奥野何其人也”这样的句子是不符合古代汉语语法的.问题就出在“何其人也”上面.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近代“的”字进入文言并逐渐取代“之”这一语言变化为例,分析以汉字为媒介的近代语言接触给汉语带来的诸种变化,并追问产生这些变化的方式和缘由。研究发现主要有三:(1)“的”字进入文言起源于汉日近代的语言接触;(2)文言中首先出现了“~的~之~、~之~的~、~的~的”等与日语相近的新结构,体现了语言接触给汉语带来的变化;(3)新结构中的“的”字具有与日语后缀「的」近似的语义。   相似文献   

18.
“倒是”转折句是由“倒是+S”组成的用来表示转折意义的句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倒是”是连词,S既可以由NP+VP组成,也可以由VP1+VP2组成。从宏观的角度看,“倒是”转折句语义背景下的句法模式有繁式和简式两种:繁式由“情形A+推出情形B+原因C+推出情形未出现D+另一种不同情形E”组成;简式由繁式“A+B+C+D+E”省略其中的一至三项形成。“倒是”的句法作用有三:1.连结复句中的分;2.连结句群中的句子;3.连结段落。  相似文献   

19.
报刊作为中国近代以来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力量,无论是要承载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还是要遵循大众媒体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决定了其语言选择必然向通俗化方向发展。近代报刊为书面语言白话化的实践和主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基地,也为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提供了最好的中介,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开放为特征、以创新为本质的话题作文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强调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突出的特点是限制少,开放性强,为莘莘学子提供了更加宽松自由的考试形式,有助于考生充分发挥写作潜能,打造鲜明个性,取得理想的成绩。可以说,作文分数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试卷的得分。很多考生都希望能在考场作文巾获得高分,却苦于无汁可施。也经常听到那些参与高考阅卷的老师讲,考场作文要得高分,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标题要“靓”,二是审题要“准”,三是立意要“深”,四是文体要“像”,五足语言要“美”,六是书写要“庄”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