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喇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传入西藏以后,经过与本教的长期斗争和互相渗透融合而形成的。它根据佛教的经典和教义,吸收了本教的一些宗教神灵和宗教仪式,并在寺庙僧侣制度等方面反映出许多西藏的特点,使佛教带上了地方色彩而西藏化了,因此被俗称为“喇嘛教”。喇嘛教不过是西藏化了的佛教。佛教能战胜和融合西藏地方的原始宗教本教,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喇嘛教,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试述萨迦派     
萨迦派是西藏喇嘛教诸教派的主要派别之一,它在西藏宗教史上占有显殊的地位。 公元七世纪中叶,祖国内地已进入了唐王朝时期,吐蕃王朝正值松赞干布当政。佛教从祖国内地和尼泊尔传入了西藏。经过漫长岁月,在西藏统治阶级竭力扶植下,同西藏原始宗教——本教在长期的斗争中互相渗透、融合,终于在西藏落地生根。形成和发展为具有西藏特点的喇嘛教。  相似文献   

3.
我对西藏语文跟西藏佛教方面没有什么多的集中力量去研究,说起来是半路出家,以前没有去搞过,谈不上报告,只能就自己的一知半解,说一些,介绍一下,请老师们指正。 西藏佛教为什么又叫喇嘛教 关于西藏的佛教问题。西藏佛教,我们汉地里的一些人叫喇嘛教。其实这个喇嘛教的称呼,只限于藏族以外的汉族,或国外人叫喇嘛教,藏族本身不叫喇嘛教,只叫佛  相似文献   

4.
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形成的一个区域性的佛教系统,并广泛流传于我国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地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国际国内皆有较大影响,尤其对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影响和作用。本文拟就西藏佛教的形成,特点及历史发展概况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5.
喇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一个派别。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公元八世纪时印度僧人莲花生等把密教传入西藏地区与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相结合而形成喇嘛教。西藏红帽派旧喇嘛教同蒙古民族发生关系始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元代,但只是活跃于皇室宫廷之中,尚未在民间流行。十六世纪末期的明代,宗喀巴所创的黄帽派新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并取代蒙古原有的萨满教,成为蒙古民族唯一的宗教信仰。这主要是由于蒙古封建主的大力提倡和明朝皇帝的鼓励。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年,由于清廷对喇嘛教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达到极盛时期,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十一世纪初,西藏佛教传入云南西北部地区。藏传佛教把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藏族固有的原始宗教本教(俗称“黑教”)融合,形成了突出的特点;云南藏传佛教除此之外,还与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原始宗教相结合,从而具有不同于西藏佛教的民族特色。在迪庆地区,藏族佛教实行与西藏相同的“活佛转世制”;在永宁地区,纳西族的藏传佛教实行独特的“活佛借用制”,即在寺庙举行盛大法典时,临时去西藏或康区聘请著名活佛来当地寺庙作长期或短期的讲经说教,或是在寺庙中设一种名为“喇擦”(意为“活佛替身”)的宗教职务。  相似文献   

7.
佛教艺术,顾名思义是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发展而兴起、发展的,它促进佛教思想的传播,为宣传佛教教义服务。西藏佛教艺术也与西藏怫教共生共荣同步发展,其内容、技法、颜色等,无一不与佛教教义相联系。吐着时期,佛教传入西藏,经过与西藏本土文化的相互斗争、吸收、融合,佛教终于立足于高原。随着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为代表的西藏佛教寺院的兴建,佛像、壁画等佛教艺术也应运而生。当时,唐朝的两位公主带去内地的能工巧匠及各种技艺,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印度的大量佛经译成藏文,其…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佛教及其分类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是释加牟尼。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大约有2000年了,它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融合,不断变化、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中国佛教根据流传情况和经典使用的文字加以分类,可以分为汉语系佛教(又称汉传佛教、汉地佛教)、藏语系佛教(又称藏传佛教、喇嘛教)、巴利语系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云南有26种民族,是中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也是宗教类型最齐全、宗教现象最丰富的一个省,是名符…  相似文献   

9.
喇嘛教之与蒙古族发生关系,始于13世纪初。当时成吉思汗因政治上的需要,曾与西藏萨迦寺大喇嘛贡成宁博有书信往来,但这种关系因为当时的种种原因没有进一步发展。喇嘛教在蒙古开始传播,则在元朝。元宪宗蒙哥于1253年派军队进入西藏,结束西藏四百来年的混乱状态,统一了西藏地区,将其纳入大元帝国的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忽必烈为便于统治西藏,封萨迦派八思巴为“国师”,使之掌握西藏地方的最高政教权力,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从此开端。继之,忽必烈又命八思巴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加封“大宝法王”,死后赐  相似文献   

10.
<正> 隋唐时期,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已明显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在这之前,我国西藏地区早已有钟教、氐教和本教等宗教流行,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西藏地区的经济基础有了新的变化,于是佛教文化便乘虚而入,在西藏地区传播开来。 对于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过程、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形成及其对藏族文化的影响方面的理论探讨,截止目前还很缺乏。为此,提出几点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由我国蒙古族学者德勒格编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喇嘛教史》一书已与读者见面。全书共 1 0章 ,6 0余万字 ,有以下特点 :一、该书题名称蒙古“喇嘛教”而未称“佛教”,是明其为藏传佛教地区也。是故著者收罗史料 ,从成吉思汗与西藏佛教的联系开始采集甄别 ,蒙藏汉文献史籍所载 ,靡不搜求 ,用功甚巨 ,用心甚细。内容包括历代史乘 ,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医学、佛学等大小五明方面 ,史料丰富翔实 ,若干难觅的要籍又附于相关章节之后 ,方便了学人检阅利用。尤其是教内详情 ,蒙藏汉文佛教名词术语的对译诠释 ,非精通声明 ,…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在汉文史料中又有“喇嘛教”、“西藏佛教”和“藏传佛教”等称谓,藏族自称为“桑结却鲁”或“囊伟登巴”,意为佛教、大乘佛法。“喇嘛”这个名称在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实际上“喇嘛”是藏语的读音,意为上师或上人,不仅可用于僧人,而且也可用于恩师、德高望重的其他俗人。所以把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是不符合其教义和教理的。因藏传佛教各教派在身着的袈裟、配戴的器物以及持守的教义、修持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派。这些藏语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称谓,例如“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等等,却在汉文史料中被称为“红教”、“白教”、“黑教”、“花教”、“黄教”等等,与藏传佛教本身的称呼有了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正> 明清以来,随着喇嘛教在青海地区的进一步传播,寺院经济不断发展,构成了这个地区社会经济的一股主要势力。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历史概况 一般认为佛教传入青海,与唐蕃古道的开辟有关。唐代,确见于史书的关于佛教在青海传播的记载有两处,一是《新唐书·吐蕃传笺证》说,九世纪中期,朗达玛在西藏  相似文献   

14.
<正> 提起青海地区的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寺院,一些人往往以为它们或者分布在牧区草原深处,或者分布在村旁山崖脚下。其实,就是在西宁城的闹市之中,也有数座在历史上曾兴盛一时的西藏佛教寺院。据《西宁府新志》卷三十五记载,西宁城中的西藏佛教寺院计有: “洪觉寺 在城南门内 汪家寺 在饮马街 金塔寺 在城南门内 藏经寺 在水眼洞街。” 毛家寺 在驿街脑 座落在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东边的弘觉寺街的弘觉寺,即是本文打算介绍的寺院。 藏族自古以来即活动于青藏高原上,公元七世纪初,吐蕃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统一各个氏族部落,建立起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关于喇嘛教传入内蒙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与西藏发生关系,始于元太宗离阔台之子阔端,西藏的喇嘛教也同时为蒙古人所认识。但是在元代,喇嘛教主要活跃于宫廷之中,对于蒙古社会并未产生过很大影响,元亡后,喇嘛教便渐渐地几乎被蒙古人所遗忘。蒙藏关系中断了二百余年,到十六世纪后期,经过宗喀巴改革过的西藏喇嘛教格鲁派才再度传入内蒙古,此后,喇嘛教曾使蒙古社会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其影响的痕迹至今尚存。不少学者对于喇嘛教再次传入的原因、过程,以及社会影响都做过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一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宗教、特别是与西藏佛教的发展是有密切的联系。西藏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西藏佛教对藏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四至十一月五日,中央民族学院王辅仁付教授应邀来我院为历史系八○、八一级举办《西藏佛教史概编》专题讲座。这次讲座的内容共分八个部分;①学习西藏佛教史的意义②佛教在藏族社会的早期发展③西藏佛教的形成④西藏佛教各教派的形成⑤格鲁派的兴起和发展⑥达赖、班禅活佛转世系统的建立⑦黄教寺院组织与学经制度⑧关于政策界限。  相似文献   

18.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七千卷《大藏经》也只是对因果报应圆融详尽的阐释而已。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相妥协、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许多自身所特有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9.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西藏和中原地区后,都曾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但在隋唐之后,佛教在中原逐渐衰落,而在西藏经过元、明、清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扶持,逐渐形成了政教合一制度。造成佛教在两地不同的发展轨迹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笔者不揣冒昧,从环境的角度对佛教在西藏的演变,提出一些看法,尚祈方家赐教。一、高原大一统与佛教的传入佛教正式、大规模的传入,一般认为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时吐善传入佛教,是吐善社会大一统的结果。在西藏的远古时代,高原不同的地域,分散着众多互不统属的部落,此后,高原上第一位王——聂赤…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末,藏传佛教的一支喇嘛教(黄教)传入内蒙古。随着喇嘛教的传播,在内蒙古地区出现了翻译佛经,编写佛教历史和高僧传记以及研究佛陀学说等编纂活动。它构成了16世纪末至19世纪这一编纂活动的显著特点。蒙古历史编纂学研究家们把这一阶段称之为蒙古喇嘛史学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时期。对蒙古人的喇嘛教史编纂活动,国外学者有所研究,也有所进展。可惜在国内,还很少有人做过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