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对袁枚的批判,有来自诗学思想差异的因素.章学诚诗学思想中重视诗艺、重视性情的观点与袁枚性灵诗学似是而非,章学诚重诗艺而要求考察"诗之意义",提倡性情而又反对袁枚重视男女之情,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根源于才性论基础的不同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袁枚是名列乾嘉三大家之首,为性灵派之领袖。袁枚论诗,注重“性灵”,也极其强调诗人的天分。本文从袁枚与公安派性灵之分野、袁枚的诗才论、袁枚论诗才中的灵感、才与学、识的关系等方面剖析袁枚的诗才论,从另一个侧面探讨性灵说。  相似文献   

4.
袁枚的诗论冲心是性灵说。诗来源于性情,然而没有性灵的性情流于直;诗的流传在于创新,然而没有性灵统摄,诗就难出个性、难以创新。本文从诗之源、诗之魂、诗之传三个方面分析袁枚的诗论。在此基础上,分析袁枚诗论的积极意义及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他灵性说的诗歌理论,倡导诗歌创作既具性情,又富灵机,备受称许。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情感发自内心,没有一种忧愁叹惋的心情,就写不出凄楚缠绵的诗来。这道理当然是对的。  相似文献   

6.
袁枚(1716—1798)和蒋士铨(1725—1785),同驰名于清中叶的诗坛(合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两人之间的私人交谊,亦颇为深挚.他们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引为同调,时相唱酬,而且不惮互相攻伐,经常切磋诗艺,并彼此以领袖当时的诗坛相期许、袁枚长蒋士铨九岁,蒋每尊称袁为“前辈”,视之为良师,袁则屡呼蒋为“才子”,视之为益友;蒋士铨又早于袁枚十三年去世,在蒋病废濒危之际,曾对袁以身后之事相托.所以他们两人之间,不仅是一般的诗文之交,而且是知己之交,甚至可说是生死之交.探索一下袁枚和蒋士铨的交谊,对于了解他们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活动,于知人论世,以至澄清某些对两人之间的关系妄加揣测的无稽之谈,都不是没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7.
乾隆元年袁枚由杭州赴桂林探望叔父袁鸿,途中一路吟诗作赋,所作诗为其<小仓山房诗集>之始.至桂林以其出众才学被广西巡抚金鉷举荐入京应博学鸿词试.此词虽报罢,但袁枚广交文友,声名鹊起.袁枚落魄京师两年,一方面以坐馆谋生,一方面专攻八股文,终于于乾隆三年中举,四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步入仕途.  相似文献   

8.
袁枚六世祖至四世祖皆为官,且多能诗;自祖父始式微,祖、父辈以游幕为生,家境贫困,皆具侠义之风这对袁枚都深有影响。有妻妾五六人;一嗣子一嫡子,孙子辈多人,皆不乏诗才。袁氏家族好诗之风可谓不绝如缕。  相似文献   

9.
王英志先生新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之《袁枚评传》(以下简称《评传》)一书 ,洋洋四十八万六千言 ,高掌远 ,体大思精 ,不仅使王英志先生本人的袁枚研究得到系统化的整合、延展 ,而且全面提升了当代袁枚研究的水平 ,代表着迄今海内外袁枚研究的最高成就。王英志先生为海内外袁枚研究大家 ,二十余年如一日孜孜 ,耕耘于“随园”,硕果累累 ,《评传》的诞生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王先生最早选择袁枚作为研究对象 ,现在又由他来为袁枚研究贡献上一个空前的丰收 ;因为有了这部《评传》,两个世纪前的乾嘉诗坛盟主、反传统又反潮流的思想健…  相似文献   

10.
清中叶是有清一代骈文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骈文史上最有分量的骈文大家多半产生于这一阶段,而袁枚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在骈文观上,袁枚主张文分骈散是自然之理、骈散系出一源且各有价值、骈散代雄乃文学史发展的必然.袁枚骈文形成了流丽浑脱的风格特色,这是他在规抚以唐宋骈文家为代表的历代前贤、综取经史百家各种精粹的基础上,发挥才情、熔裁学识、涵纳个性而刻意创辟的结果.袁枚骈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句式灵活多变、俪体散趣及议论自铸伟词、奇纵融通两方面,最能体现其特色与优长.要之,袁枚称得上是清代骈文史上无可争议的一位大家,《小仓山房外集》也称得上是一部独标高格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清代影响颇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他一生著述甚丰,所作古诗豪迈奔放,近体诗清新飘逸,散文如行云流水,诗论能立一家之言。袁枚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卒于清嘉庆三年,享年82岁。袁枚年近八旬时依然神态不衰,齿若编贝,声若洪钟,夜作不倦,还时常健步登山,后人对他有“一代文星兼寿星”之誉。袁枚高寿自有其健身之道,他在中年时就为自己拟定了远足运动、动静结合、坦然自运和食素尝鲜的“自律健身四法”。袁枚好游山玩水,他在诗中咏道要“游遍山巅和水崖”,他把远足看成是极好的运动。…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素材来源五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与<随园诗话>中相同的资料至少有三则,这些相同之处对吴敬梓与袁枚的"从未交往"的真相提供了线索.当下<儒林外史>本事研究中有些本事找得并不恰当,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间的著名文学家 ,也是一位有特色的思想家 ,他在世时和身后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尽管历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差异甚大 ,但其思想和作品无疑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轻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2 0世纪 5 0年代后至 70年代 ,由于种种原因 ,袁枚主要作为被批判、否定的对象进行评介 ,80年代始 ,随着思想解放之风吹进学术领域 ,袁枚研究出现了新的气象。王英志先生就是新时期最早在这方面进行重新探索 ,并在其后一直以之作为主要课题、成就卓著的学者 ,二十余年来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出版了《袁枚与随园诗话》、《续诗品…  相似文献   

14.
袁枚于乾隆七年至十三年出任江苏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县令,显示出仁爱之心与非凡的吏才;但亦饱尝"俗吏"之苦,并因"风流"遭人非议,从而导致日后辞官.  相似文献   

15.
袁枚的吃戒     
关于饮食之道的讲究,到了清代,堪称集之大成。而在清代的美食家中,袁枚的饮食观尤其值得重视。 在江苏沭阳等地做过几任殉难县令的袁枚,耻于官场的虞诈,退隐于南京的随园,《随园食单》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袁枚本着"宁滥勿遗"的原则,有意识地随地域、随人物身份进行他《随园诗话》中的诗歌收集工作.尽管袁枚选诗时要"宁滥勿遗",但他的"滥"并非指随意妄为.在随心所欲进行收集的时候,诗的审美要求是他不曾逾越的那个"矩".具体而论,袁枚对"宁滥勿遗"有着特定的要求.同时,他的选录标准是"味尽酸咸只要鲜".就诗话所录之诗具体而论,"鲜"由下列多个标准构成:一为清真;二为趣;三为新.  相似文献   

17.
袁枚隐居随园后 ,陆续与扬州八怪之李方膺、郑燮、金农、罗聘交往。其与郑燮关系亦密亦疏 ,与李方膺最为知心 ,与金农、罗聘师生关系也较密切。原因在于袁枚的思想与艺术个性在反叛传统、追求创新上和扬州八怪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新近发现的《袁枚日记》具有很高的文学史价值,还原了二百多年前袁枚晚年的生活。从《日记》可看出:他的风情诗是对他“放诞无检”生活的真实描写;他精美绝伦的山水之篇记录了他晚年出游祖国东南一带大好河山的豪情;他《随园诗话》、《子不语》的素材很多来自于交游活动中;他作为乾嘉诗坛广大教化之主,让社会各阶层人物都能享受诗文化,使诗歌创作活动成为常人都可参与的游艺活动。  相似文献   

19.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收录了很多自然、流丽、极具个性的少儿诗作,表现了他对儿童文学的高度重视。这些诗作与袁枚独出机抒的"性灵说"的主张吻合。袁枚一生都激赏少作,使得天资聪慧的少儿作品得以留存,为后人研究儿童文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袁枚与《袁枚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一号存斋,因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袁枚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历三月二日诞生于钱塘东园大树巷,嘉庆二年夏历十一月十七日卒于随园。(按:嘉庆二年为1797年,但夏历十一月十七日已为1798年1月3日,袁枚卒年应为1798。)综观袁枚一生行状,可大略分为三个时期: 一、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四年(1716——1739)为求学与求仕时期。袁枚5岁时开始受孀姑沈夫人家庭教育,7岁正式受业于杭州史玉瓒先生,读《论语》、《大学》,9岁始自学古诗词赋。雍正五年(1727)12岁为秀才,从学于学使王交河先生。雍正十二年(1734)19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