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大众文化发展趋势下,从图像到影像的虚拟转向中,"后记忆"成为战争叙述研究的新视角,以再现"银幕上的祖代"生成身份认同,呈现被重构记忆引发迭代创伤,战争史观指涉实现未来政治认同。当遮离战后阴影的新一代个体通过银幕上富有感染力的历史创伤碎片来重新认识战争,并将从影像中继承的战争"后记忆"传承下去,对战争及其历史的想象也由此定型,记忆再塑形成"入戏真实",并将这种真实演化为技术时代的"政治正确"。  相似文献   

2.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4.
民间叙事有两类文本,一种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社会文本,一种是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对一个族群而言,两种文本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记忆。本文以保安族民间叙事为例,探讨社会文本和文学文本的关系,尤其从族群民间叙事角度重点探讨社会创伤事件如何进入文学文本,或者说文学文本是如何"消解"或表达社会"创伤经历"的。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对于日本官兵的形象塑造有所不同,既有脸谱化的"恶魔"形象,也有人性化的具有反思能力的"普通人"形象。在塑造日本官兵形象时,要考虑到其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与普遍性,并由此反思南京大屠杀中人性之恶的深层机理。"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还表现了中国人的抗争精神与国民性反思。"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人性叙事的边界在于不能违背史实,要考虑到中国人的情感认同,坚守民族立场;也要处理好人性叙事与创伤记忆的关系,表现创伤历史中的中国人个体的生命体验与记忆。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以来关于反右这一创伤历史经验的自述,多是在施难/受难的逻辑框架内展开,并以悲情诉苦和对怨恨情绪的声泪控诉为主要内容,但这种叙述模式和逻辑并不能体现历史与自我反思的深度。就创伤记忆的自述来说,反思性这一伦理尺度要求苦难的叙述不能止于毫无节制的控诉与宣泄,还必须具体而节制。在此,具体与节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叙事要求,也是自述者应具备的一种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7.
查尔斯·费雷泽的《冷山》将个体的命运置于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表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创伤。著名导演明格拉的电影改编用视觉化效果将小说主题进一步强化,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挣扎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人性和爱的深思。小说中主要人物在身心上都因战争而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严重创伤,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创伤记忆,而爱使人们重新联系到一起,重新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与创伤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运用戏剧语言呈现了那个时代的创伤记忆。由于创伤无法通过惯常语法被感知或言说,戏剧作品充当了创伤的脚本,戏剧舞台也成为演绎创伤的场所。莎士比亚通过一系列创伤人格的塑造,揭示了人物与空间、时间和自我相疏离的心理现实。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元素的解读,可望揭示那些被压抑的无法进入历史和语言的特殊记忆,还原一个更完整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9.
赫塔·米勒的文学创作与她的创伤记忆密不可分。从集权统治下的乡村记忆、流亡异乡中的创伤心灵两个方面,阐释米勒的文学作品对人类生存困境和人性尊严的探索。她的作品根植于集权统治下的社会经历,展示出一幅在独裁政治笼罩下从乡村到城市的贫瘠又恐怖的画卷。在离开创伤之地后,昔日的记忆与受创的心灵并未远离作家,并在新的环境中被触发和延伸开来。双重身份使米勒在德国遭遇了尴尬的处境,体验到异化社会中人与人的陌生感,也促使她审视着德国的历史与现实,继续着对权力的反抗。  相似文献   

10.
《人生与伴侣》2011,(2):5-5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可彻底消除痛苦记忆的方法,或有助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征(PTSD)药物研制。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用小鼠做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突然置身于巨大声响中时,大脑杏仁体内特定细胞更活跃。杏仁体位于大脑底部,形似杏仁,掌管焦虑、急躁、惊吓及恐惧等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11.
梅娘的小说世界和她的经验世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作品关注女性情感世界,批判男性文化。在情节上,女主人公之母亲常常处于缺席状态。这些都源于作者童年时期的创伤记忆。  相似文献   

12.
论英语词汇学习的记忆、遗忘与效率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外语记忆的理论,分析了外语记忆和遗忘的原因及其规律,其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高英语词汇学习记忆效率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记忆规律与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词汇的记忆法则是建立在记忆心理和记忆规律基础上的,它与词汇学习中的编码过程有密切关系,而编码的过程也正是应用词汇学习策略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训练学生对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中精加工策略的运用,培养他们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在面临近代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之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本文通过对比儒家思想在两国近代的发展变化、中日学者面对传统与现代在思想方面作出的选择,阐述对两国思想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在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迥然不同的历史作用,进而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各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到2009年为止,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亚历克斯·米勒已发表了六部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写作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美使得他的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令关注和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的人们很是满意。在众多的作品中,无论从创作技巧,还是从作品传递的思想性方面来看,《祖先游戏》堪称最好的一部。重读米勒这部获多项文学大奖的作品《祖先游戏》,会强烈地为作品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折服和震撼,而这一切均出自一位澳大利亚作家之笔。针对文本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具有的意义,从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出发,来关照文化记忆以及想象视角下的《祖先游戏》,以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在重构澳大利亚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尽管美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城市市民喜爱美国电影,但是从进步知识界和电影界的普遍文化立场看,中国电影人对绝大多数美国商业电影采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态度,这反映了中国电影知识分子在明确的民族情感下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本土立场和清醒的文化理性精神。通过舆论这种民族情感和本土立场也在广大民众中逐渐蔓延。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童年的回忆是一个主要的主题形态。童年的往事虽已久远,却是中国现代作家心灵中的一个乐园。他们追怀儿时的百草园,怀念亲情,也有着对人类童年生命状态的思考。现代作家的童年回忆也给我们提供了以童年的言说走入现代作家心灵世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渐成热势的当下,通过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试图探寻电影与文学交互发展的历程,总结电影改编的得失成败,为今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提供必要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