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边城》的创作心理动因是作者出于“不巧”的个人痛苦经验 ,并论述它是“善”的悲剧及其悲剧生成的特殊原因。老船夫和翠翠是体现作者人性创作思想的成功的艺术形象。《边城》风格是浪漫主义的“诗”与“牧歌”的风格。《长河》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 ,在思想上是对《边城》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2.
《边城》的美学意蕴幽深丰盈,耐人寻味。作品不仅建构了一个由自然美、风俗美、人情人性美相融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并在其中注入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毋庸讳言,《边城》并非完美无缺,它的思想缺憾与作者所持的自由主义文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边城》的主要版本(文本)共有初刊本、初版本、改订本、校正本、重校本和全集本6种。《边城》从初版本到改订本主要是艺术方面的修改和作者创作观念的明显化;从改订本到校正本主要是作者为适应新的语言和道德规范做出的调整,是对其文学观念的再坚持以及艺术方面的修改。版本(文本)变迁中贯穿始终的实际上只有两点:一是“文字试验”,二是作者对其以“生命”为核心的文学观念的坚持。综合看来,全集本可称为《边城》的一个“善本”。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边城》具有融合语言学、民俗学、文学、文化学、哲学的意义 ,存在着深度意义空间。《边城》哲学意义的表征 ,是借助隐喻和象征的符意得以实现。这是它受众注目的根本原因。隐喻和象征加强了《边城》与读者的亲和力 ,也使得《边城》成为沈从文生动而永恒的“哲学史”。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沈从文的《边城》就是这样一篇艺术杰作。作者在故事人物言语、文本语词系列、叙述人话语三个层面上成功地超越了语言的限制,从而写就这一优美之作。在成功的叙述与最终放弃之间,《边城》不仅以对纯真人性的完美呈现展示了语言艺术的美妙,以自然而富于诗性直觉的语词系列组合去超越语言的限制,丰富语言的情感表现力,更以美丽的破碎昭示着艺术的真谛。在对这一经典之作的细致解读中可以体会作家关于文学的深沉思考与选择。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迄今人们大都还只瞩目于其光辉的艺术价值。揭示并敞露《边城》的文化思想价值是本文的旨意所归。《边城》勾勒出的是一组优美而破碎的农业文明意象。“优美”是农业文明的牧歌,“破碎”是农业文明的沦丧。城市文明的时代忧患是沈从文如是描述的言说语境。历史与现实、理性与经验的龃龉是沈从文如是状写的叙述心理。本文正是从此四个角度立意论析,从而折射出沈从文及《边城》耀眼的文化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边城》是其享誉中外的代表作。本文阐述《边城》中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及其成因,剖析作者淡化悲剧结局的独特构思,并体悟《边城》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边城》的整个旋律是由和谐不断向变奏演进 ,“三层次均衡和谐”的边城最后土崩瓦解了。《边城》与其说是一只悱恻动人的爱情牧歌 ,不如说是一只悲切哀婉的风俗挽歌。  相似文献   

9.
十五岁、皮肤黝黑、身材窈窕、性格单纯自然是沈从文《边城》、《长河》、《萧萧》、《三三》等湘西题材小说中少女形象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确定了沈从文对女子的审美定位。这群少女是作者追求“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的代言人 ,也是作者痛苦于现实生活 ,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0.
王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深得《边城》的精髓,又有作者自己对湘西形象的诗性延伸和拓展,是湘西题材小说的精品佳作。《边城》和《漫水》都是深有寄托的作品,都是作家对理想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蕴含着真切的悲剧意蕴。从《漫水》的深层意蕴来看,《漫水》与《边城》呈现出一种遥相呼应的对照性结构,内在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整体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中国“双城”———《边城》与《围城》两部杰作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和讨论,试图透过这两座“城”领略其彰显的两种人生基型和成因;同时通过对两个文本所蕴涵的人生形式、人性思想的深层发掘,以及对两位作者所选取的文化立场与叙写模式的比较分析,从中体悟两位作家对人生与艺术的独特思考和创造。  相似文献   

12.
洪水在《边城》中是一个死亡意象。老船夫在洪水中逝世意味着审美精神的死亡,从而表明《边城》叙说的是一个关于“美”的大悲剧。  相似文献   

13.
《边城》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在其艺术表现方面多数人是肯定的,但就其思想价值看,从《边城》发表伊始,就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刘西渭《咀华集》;另一种则说它“就其所表现的生活虽然令人神往,却远远脱离现实”(汪馥泉、王集丛《一年来的中国小说——沈从文的<边城>》).到了50年代,甚至有的评论家“有意无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无论这两种意见是如何的争辩,都存在一个无可非义的前提,即都承认《边城》表现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4.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构筑的理想的梦的天堂 ,本文从《边城》入手阐述了作者“人本合一”的艺术追求和回归道家传统文化的文学理念 ,论证了其小说创作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过去写了篇论述《边城》现实主义文章,意犹未尽.现还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因为至今还有人在说《边城》写的是“世外桃源”,唱的是“田园牧歌”,因而否定《边城》是现实主义作品.我想这种意见值得商榷.我希望某些论家认真读读《边城》,实事求是地写出《边城》不是现实主义有说服力的文章.说服广大读者,否则,正如彭荆风同志说的,这些人“只从表象上到看美而娇小的翠翠,只看到那似乎是‘世外桃源’的茶峒渡口,而没看到小说深沉的内涵——善的悲剧.这可说是一些爱从概念模式出发的评论者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以“叙事序列”理论来观照,《边城》与《大淖记事》两个文本,可发现它们都巧妙构设了“老——少”两代乡村儿女的爱情序列,从而形成了文本结构上“前——后”故事场的完整设置;以“叙事循环”理论来观照,可发现《边城》是以悲为主的爱情剧,而《大淖记事》则是以喜为主的爱情剧;以“语义方阵”来观照,它们征显的是婚恋形态上有爱婚姻与无爱婚姻及人性观上自然人性与文化人性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从1934年在《国文周报》上连载开始,《边城》总共产生了六大重要版本。通过这一系列的版本流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沈从文先生对于文本的精雕细琢。本文主要就《边城》不同版本的不同内容对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小说展示了真实的人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代表的是一种美好、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他的《边城》《萧萧》《丈夫》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边城》《湘女潇潇》《村妓》,根据其小说改编的这3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湘西人积极健康、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还呈现出不同于小说原著的“湘西世界”,更加...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典范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之中.即他的别有的“贴着人物写.”“用人心人事作曲”的叙事手法和自然化结构方式,它们渊源于中国传统诗文的滋润、也由其达成了《边城》出神入化的境界.拓展了小说创作真正“中国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