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莎士比亚于一六○二年创作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他的第一部悲喜剧。这里所说的悲喜剧既不同于带有喜剧成分的悲剧,也不同于带有悲剧因素的喜剧,它的独特戏剧冲突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莎士比亚的三部悲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应该同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并列,成为他的戏剧的第五种类型。关于莎士比亚悲喜剧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探索,已有另文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艺术构思、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分析,研究莎士比亚悲喜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绝大多数喜剧,既不同于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漫画喜剧,也不同于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的讽刺喜剧,而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抒情喜剧”或“浪漫喜剧”的作品。它的特点,不仅取决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而且取决于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但是,莎士比亚并非一开始就体现了自己特有的喜剧风格,而是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之后,才走上了“抒情喜剧”的创作道路的。那么,他的第一步在哪里呢?在我看来,这“第一步”就在《维洛那二绅士》的创作上。正是在这个剧本身上,莎士比亚所独有的喜剧风格开始萌芽并显露出来。虽然这一风格特色,还有待于莎士比亚以后的喜剧作品去充实、完善和提高,但是它的“面目”已经呈现得十分清晰、明朗;甚至可以说,正是《维洛那二绅士》所体现的风格特色,照亮了  相似文献   

3.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无论是悲剧、喜剧还是历史剧都体现出其主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来自于莎士比亚很强的处理主题的自我意识,他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模式,有意识地避免对择选素材的设限归类。从公众话题转向个人事件,创造喜剧的美学价值。作品具有重复的多样性。主人公看似重复,实则不同,如一系列女性形象,国王形象,弄臣形象都很典型。传统意象的继承运用加上单词复指与修辞学编码的运用,以此来引出具有根本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不仅构建了原型批评的理论大厦,而且对20世纪莎士比亚喜剧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弗莱认为,莎士比亚喜剧是“绿色世界喜剧”,它将新喜剧中的主人公的胜利和旧喜剧的仪式化的死而复生结合起来,同时又加入了不同的“喜剧性解决”,最终使其成为了一种新的喜剧形式。弗莱认为,文学(尤其是喜剧)并不一定是对生活的模仿或评价,也可以是技巧的重复和程式化的写作,喜剧是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人物也是高度风格化的。弗莱强调喜剧的程式化和传统,而这种传统在莎剧中是通过结构和角色来体现的。弗莱提出,必须从喜剧结构出发来研究喜剧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角色功能理论”。总之,弗莱的莎士比亚喜剧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文学研究理论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论莎氏喜剧中悲剧因素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莎士比亚喜剧中普遍存在着的悲剧因素。这些悲剧因素一方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喜剧世界,最终被喜剧世界爱的力量所化解,从而避免了悲剧结局,莎士比亚也因此开创了悲喜交融的喜剧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作为艺术创作的大师,莎士比亚突破了古典悲剧创作的传统规范.他在自己的悲剧中插入喜剧场面,允许喜剧人物及对白的出现,以此烘托气氛,强化主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讨论其著名悲剧<李尔王>中运用的喜剧元素: 1) 情节设置上的幽默 2) 人物塑造中的喜剧元素 3) 戏剧主题中隐藏的喜剧元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喜剧文化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予了人类审美文化由近代到现代的巨大转折,并以其特有的精神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作为理论型态的喜剧美学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本文力图从哲学美学和文化历史的双重角度,展现出喜剧演变的基本文化轨迹与美学轮廓。  相似文献   

8.
<正> 喜剧美学,是戏剧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喜剧为审视对象,研究喜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观众的审美心理,考察喜剧在审美效应方面的诸种表现。喜剧的创作,需要一种喜剧美学思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采取多线索平行交叉结构,以爱情为主题的喜剧模式,多手段强化舞台效果诸方面问题的讨论,试图探寻莎士比亚喜剧成功的艺术秘诀。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是活跃于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他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宣传者。莎士比亚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被称之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成果如浩海烟云,多不胜数,尤其是在悲剧方面,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广受评论家们的注视。在喜剧方面莎士比亚的成就也极具伟大性,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肯定是具有统一性的,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是因为其精湛的深刻的思想与创作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莎士比亚的喜剧都是以乐观主义做为基调,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对人类光明的前途充满了期望。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的喜剧不以情节取胜,而以语言见长。在喜剧人物对话中,王尔德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添人物对话的情趣,突出喜剧人物的幽默、机智,从而引发观众会心的笑意。妙用多种修辞手法既是王尔德喜剧语言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也是王尔德喜剧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不过,多种修辞手法在喜剧中的广泛运用,要求观众具有相应的欣赏能力和水平,这使王尔德的喜剧失去了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全民娱乐性。  相似文献   

12.
法国戏剧大师莫里哀终生从事戏剧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喜剧艺术走向成熟具有积极的意义。莫里哀将喜剧与性格相连是其获得长久喜剧笑声的基础之所在,他赋予笑声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喜剧脱离浅薄的关键。他以公开的秘密、重复中发展的结构特色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莫里哀的喜剧在欧洲艺术史上是一个高峰,它使喜剧同悲剧具有一样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3.
浅析李渔小说的喜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个喜剧型作家 ,其喜剧手段主要有戏剧化情节和喜剧型人物、“团圆之趣”和转悲为“喜” ,以及“俗中求雅”的语言风格 ;其小说虽云“无声戏” ,实可看作“无声的喜剧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的“至情产生至文”文论观与其“视道合离”原则是相契合的,他主张“无情何以见性”的性情合一论,主理重情,以情佐理,以此提升文章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感染力,黄宗羲强调修史、治心、学养的目的都是为了创作出自然流畅的诗文,表露真情而达到至高境界.基于此,其行文风格奇谲怪异,却与“文以载道”的理念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5.
道具在王尔德喜剧中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戏剧史上,不少剧作家都十分重视道具的运用,王尔德既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又不落窠臼,在每一部喜剧创作中都巧妙地运用道具,使道具在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妙用道具既是王尔德喜剧情节结构的显著特点和主要技巧,也是王尔德喜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喜剧中出现了许多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为争取自由、人权及社会尊重而斗争,具有反叛性。但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局限性,莎翁在喜剧结尾处将女性塑造成了与社会传统习俗更为相符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别具一格,他非常注重人物台词的建构,也擅于将自己独特的风格标示在人物台词上。我们利用统计手段,对冯小刚近年来的喜剧电影人物台词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人物台词的总体风格特征可以用“俗”与“活”两个字来概括,而这种“俗”与“活”的精髓在其影片中又主要是通过人物台词淳朴生活化、机智诙谐化、俚俗趣味化以及灵活新颖化的方式彰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在1930年前后的历史小说创作热潮中,施蛰存以其独特的创作风貌迥异于鲁迅等作家。他有意选取古代神化的英雄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真实地展示古代英雄内在的性欲冲动和二重性格,从而赋予了他们丰富的人性,将神化的英雄还原为人。这种还原是用现代意识对历史进行重新解释和还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莫里哀是最早被引进和最受欢迎的西方古典戏剧家之一,但是真正形成对他的研究高潮还是在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年代。此前的研究多半是以历史的社会学的批评方法,着重研究莫里哀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强调其战斗性。1978年以来,中国的莫里哀研究不仅成果超前,而且逐步深入,论者对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莫里哀是反封建的战士还是表现路易十四时代主流意识的戏剧家?莫里哀是古典主义作家还是现实主义作家?如何看待莫里哀喜剧中的悲剧因素?如何认识莫里哀作品中的所谓"扁形人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但是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力度不够,研究对象过于集中,以至少有突破性的成果。近年来出现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势,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