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宗大历年间到德宗贞元中之间的唐代中叶,在江南环太湖地区的重要州郡--浙江湖州,以颜真卿、皎然为中心,以修订<韵海镜源>为主要任务,聚集了大批文人雅士,诞生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文人集团.他们诗酒唱和、雅集联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作活动,形成了当时除首都长安之外的又一文学活动中心,称为"湖州文人集团"(或"浙西诗人群").这一文人集团的形成,既有历史生成的原因,也有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成员志趣一致等的因素.湖州文人集团开启了一代文学风貌,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2.
李正春 《学术交流》2006,(12):162-165
组诗作为一种诗歌表现形式,其所具有的“文件夹”功能对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展现有独特的效用。除去一般意义的组诗外,唐代组诗中还有联章组诗、联句组诗、辑诗组诗和同题共作组诗几种特殊形态,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曲江赐宴是唐代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动。德宗是赐宴曲江最多的唐代皇帝,据史书记录共计13次,可用诗歌证实史书缺载1次。唐德宗开创了长安曲江园林第二个繁荣时代。伴随赐宴活动有较多君臣唱和诗,今保存下来的有20余首,其中德宗皇帝诗9首,其中8首可准确系年,德宗与崔元翰重出诗1首可推测系年。  相似文献   

4.
《艺文类聚》征引有萧统、殷钧、王规、王锡、张缵、沈约等人所撰大细言诗各二首,其中后十首题加"应令",显系应皇太子萧统之命而作.这些诗歌应作于梁天监十一年,时萧统尚未成年,沈约则于翌年忧惧而终.从文学内涵看,上述大细言诗虽然常被视为游戏之作,然而在隶事用典方面远接诸子寓言,在具体事象和文学隐喻方面直接吸收宋玉大小言赋之写作经验,抑又极想象与夸张之能事,某些作品甚至呈现出佛教文化内涵.从学术价值看,《艺文类聚》征引南梁大细言诗,不仅关涉萧统和沈约的诗歌系年问题,而且隐含着昭明太子在少年时代主持的首次文学活动,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萧统文学集团萌兴和发展的可能性,由此呈现出某种特殊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长达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据统计,中国仅唐朝留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人,创作出近5万首诗歌.所有这些古典诗歌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丰富、详实的史料,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6.
秦简王朱诚泳是一位涉道较深的藩王,其文学成就在明代亲藩中“称首”。他涉道诗歌可分为歌咏仙真、摹写仙境、记述道教活动以及游仙抒怀四个方面。朱诚泳虽然慕道羡仙,却以诗歌为武器无情地批判崇道误国的帝王。同时,朱诚泳涉道诗歌带有鲜明的存史意识,说明他作为儒雅文人和地方藩王,其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情怀在暗自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正春 《学术交流》2007,(10):150-153
组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以其内容的包容性、结构的系统性及抒情的独特性,深受历代文人喜爱。组诗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连章、联句、同题共作最为突出。组诗的"组合"不是随意拼凑,而是诗人心灵的"聚合"。"聚合"的线索或是叙事的进程,或是景物的转换,或是心路的历程等。无论是叙事、写景或抒情,组诗都能起到单体诗歌无法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元745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1797年,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创作《忽必烈汗》,对于英国近代诗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虽然两位诗人所处的历史时间跨越一千多年,并且身处不同地域,但是,这两首巨作却有着诸多联系。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发现两首诗歌在诗歌题材和作诗方法两个方面具有相似之处,进而探讨两首诗歌在主题思想方面的不同。通过对两首诗歌求同存异的探索,为中西诗歌文化的学习开拓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日本古典诗歌《万叶集》发展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李芒日本古代诗歌大体同我国一样,起源于祭祀、歌会、战斗和劳动等集团活动,以及酒宴上的歌舞等,乃是主要的产生场所。随着大陆文字的传入,始将这类诗歌记录下来,收载于史书《古事记》(712年)和《日...  相似文献   

10.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0,(2):141-150
本文在介绍了宗教和文学背景之后,重点介绍了印度中世纪耆那教诗人焦因度和罗摩狮子所写的神秘主义诗歌,并从中选译数首作了评介。最后分析了耆那教神秘主义诗歌产生的原因,总结了这些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河岳英灵集》选孟浩然诗九首,置于卷下第四位,诗人名下有品评;其品评内容包括总论孟浩然生平与诗风、摘句论析并征引孟浩然《宿建德江》全诗;其选孟浩然诗,题旨包括赠答诗、登临咏怀诗与羁旅见闻诗、慨叹身世诗;其体裁,总计五律六首,七绝二首,七古一首。殷璠选评孟浩然诗,从诗歌总集编撰史、诗歌批评史以及诗歌接受史等角度分析,均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13.
聂友军 《日本研究》2013,(2):100-104
和歌作为日本韵文学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素以遣词雅致考究、韵律简单优美、风格简洁而意境深远著称。藤原定家编集的“小仓百人一首”是一部颇负盛名的和歌选集,对和歌甚至日本诗歌整体而言很有代表性。1899年美国学者麦克考利将其译成英文并展开系统研究。麦克考利从对日本诗歌整体特征的把握入手,恰切地评判了《百人一首》的价值与影响,并在译介过程中着意凸显和歌的形式技巧,对和歌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持续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薇薇 《学术交流》2012,(Z1):119-120
《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其中萧统将诗文划分为38类,并第一次将祖饯诗与挽歌作为诗歌的类型载入总集。祖饯,其实也就是一种祭祀道路之神的仪式或活动,萧统在"祖饯"类下收录了八首诗,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些诗歌已经很难看出祖饯的特点,更  相似文献   

15.
胡菡 《社科纵横》2013,(1):251-252
初唐诗歌的主体是宫廷诗,在这些宫廷诗歌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初唐各种宫廷宴游、集会活动,且名目繁多。有为友人饯别的,有文士雅集聚会、有节日应景的,有大臣侍宴的、有相携游赏山水风光的,有同僚聚会联络感情的等等,《全唐诗》和《全唐文》中留下大量此类"命题即同,体制复一"的宴集作品,是初唐宫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马志燕 《社科纵横》2006,21(2):154-155
朗费罗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却达到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意旨超远的境界。本文以他的一首小诗为例,细致分析了它的语音特征、句法特征和词汇特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与诗歌情感旋律的运动、诗歌主题意旨的深化交融在一起,最终构织出一个跌宕起伏、壮阔深远、沉着安详的自然般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郭其云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  相似文献   

18.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4,20(4):51-54
《才调集》第五卷所录元稹 5 7首诗歌 ,其中可以肯定为崔莺莺而作“艳诗”凡 2 5首 ,可以肯定为伪作及非为崔莺莺而作者 2 3首 ,剩余 9首诗歌 ,无法确证 ,姑阙疑于此。  相似文献   

19.
《学问》2010,(5)
《辽海志略》是清朝咸丰年间赣榆县令隋汝龄编撰而至今尚未刊付的东北地方志书。该书艺文部分所收诗词、典谟、文赋等,上自周箕子"麦秀歌",下至清道光朝彭浚"陪都试牍序",计1700余首(篇)。其中,清人所作诗歌有570余首,内容广泛,远超前代,反映了清代东北题材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诗歌在提高L1语言和文学能力上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间,TESOL界对诗歌在L2或外语课堂里促进语言习得的价值辩论不止,而与此同时,诗歌仍然被应用在L2和外语教学中,而且教学获益非浅。除了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及语法、词汇知识外,诗歌活动还能增强他们的批评性思考技能和文学欣赏能力。文章着重举例介绍几种常用的且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教学中证明行之有效的诗歌活动,并号召L2及外语教师将诗歌引进教学大纲中,发挥诗歌在语言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