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揭示黑暗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鲁迅和罗淑在乡土风格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主题。鲁迅着力批判国民人性的麻木与冷漠的看客心理,罗淑则表现了封建制度的野蛮及其对健康人性的摧残;鲁迅着重批判国民劣根性,而罗淑则表现了贫困中人感情的扭曲畸变。对鲁迅和罗淑小说加以比较,对其在主题、人性剖析、乡土中国等方面的异同进行观照,可以挖掘其在精神层面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罗淑是三十年代左翼文坛一位在小说创作方面极有成就的青年女作家。但因其逝世过早,长期以来对这位作家及作品缺乏应有的研究和评价。本文将罗淑的小说创作放在三十年代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指出,她的小说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四川农村的真实面貌,为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对罗淑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力分析探讨了现代女作家罗淑的小说独特的描写领域和审美风格 ,意在说明罗淑小说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以及它对新文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罗淑的创作生涯只有短暂的一年半。然而,她却以“自己的声音”显示了其创作个性,不愧为一位独具特色的乡土女作家。 罗淑原名罗世弥,1903年生于四川成都。1912年,举家移居四川简阳县。1929年7月,罗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不久,她前往法国里昂,攻读敦商学並学习法国文学。“九·一八’事变后,罗淑对苦难深重的祖国怀念日深。  相似文献   

5.
罗淑(1903—1938)是继冰心、庐隐,凌淑华等女性作家之后,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然而却是一颗早逝的星。 她的作品不多,所能看到的仅是八篇小说,三篇散文。这不是作者不勤奋,她的女儿小弥这样回忆说:“无论在上海,或者是在桂林乡下,妈妈得空就写,写,写……”,但遗憾的是,作者的生命和创作生涯实在太短了。正如巴金所说:“倘使作者能够在这世界多住十年,她一定会给我们留下几部描写四川盐场生活的杰作。”另一方面,罗淑是个非常朴实的人,创作态度十分严谨。她去世后,女儿翻看她的文稿,见有不少没有写完的稿件。“大概她总在那里探索,练习。总觉得还不够好,不肯轻易拿出来。”这恐怕是罗淑作品较少的更大原因。罗淑留下的作品尽管不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占有一定地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罗淑是一位有影响的乡土作家.她的作品浓郁的乡土味源自于其中丰富的文化意蕴.她以蜀地方言构建其小说的表达形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照蜀地的盐井生活和盐井周边的农村生活;反映蜀地的民风习俗;揭示蜀地人物独特的人文心理和性格特征.从文化的层面展示了一个人们不曾接识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作家!她有杰出的文学才能,但她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中国新文坛璀灿夺目的群星中,她是一颗一闪而逝的慧星。尽管在她的陨落之前,也曾放射出奇异而斑斓的光彩,为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增添过几许亮色。然而,流逝的岁月抹淡了人们对她的记忆——她,就是三十年代中期出现于文坛的女作家罗淑.罗淑生于一九0三年,她在世的生命很短,只有三十五岁。然而她的创作生命更短,从一九三六年九月在《文季月刊》上发表处女作《生人妻》,到一九三八年二月因病去世,创作时间仅一年半左右。她给我们留下的作品也不多,只…  相似文献   

8.
农民问题历来为毛泽东所重视。建国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农民问题,并就解决好农民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政策尝试。文章着重分析了毛泽东建国后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和改善农民生活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呈现显著增强的趋势,这种变化对新时期农村干群关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但随着流动给农民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这种趋势则更加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更为艰巨的地区之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广西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劳动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我区农村生产更加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风更加文明,村容更加整洁,管理更加民主,我们必须对我区的农业产业化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问题、新型农民培养造就问题等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罗汝芳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只有先重视人的存在,才能去追求道与心。在求道的过程中,人是自由的,道内在于人自身,是人规定了道的性质,人可以让自己超出感觉的限制,从而达到精神的解放,最终完成道的规定。求道的过程就是人自身的生发过程。而道在于人,人的本性的具备与完足就更重要。它让人的存在成为一种带有美的愉悦的存在。罗汝芳要求人们将自身活动同自然和生命的自觉发展相联,在日用之中、在生活之中完成道,让平静心灵和自然本性的自足完善代替求富求仕成为人生最高的追求,这样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人的存在都是自由的存在,也是审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满载着诸葛亮丰功伟业的蜀道线上,唐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大诗人通过武侯祠或者相关历史遗迹,赞颂诸葛功业,抒发人生情怀;蜀道线上武侯祠的修建和唐碑的镌刻,不仅反映了唐代政治对诸葛亮智慧的需求,而且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将诸葛亮推向神坛的壮美历程;蜀道沿线的武侯祠是千百年来传承诸葛亮信仰的圣殿;蜀道唐碑是岿然屹立在中华文化沃土上的诸葛亮信仰丰碑!  相似文献   

13.
罗中枢教授关于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指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指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非常独到,但也使人产生了两个疑问:首先,如果“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那么,康德为什么在追问“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时,还要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如何可能的?”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两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其次,如果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它与一般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有何关系?本文试图对罗教授的观点作一补释,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角度来理解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力图解答上述两个疑问。  相似文献   

14.
刘备托孤之言实际上是对诸葛亮的放权与扩权的表现,是授予诸葛亮比李严更大的权力。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的李严淡出政局,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且领益州牧,整合蜀汉政权多方政治力量,团结、协调政权内部结构关系,凝聚物质力量和精神意志全力兴师北伐,是其集权治蜀的需要和体现。  相似文献   

15.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林纾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在近代文学领域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学界对林纾的译作历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为从目标语文化角度、接受者角度、译者动机角度等方面来解读林纾及其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石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遍布于古蜀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以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献与民俗材料进行综合比较考察,发现这种泛崇拜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文化蕴涵,即蜀民思想中有着共同认知:石具有生殖繁衍、驱邪祈福等实际功能,于部族之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更是亡魂必定的回归之所。因此,蜀民便对石进行虔诚膜拜,以期获得于已有利之效用。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林纾的小说翻译影响之大可谓空前。大量的小说翻译实践使林纾形成了特色鲜明、自成一体的翻译小说话语系统。当然,林译小说的话语系统不是单一的话语形式,而是一种多维的"话语"形式,其中林纾的序跋话语、译本书名话语和译文文本话语极富特色,是构成其话语系统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张家山汉筒《算数书》、《奏谳书》和《二年律令》中有一些汉初物价的记录,这为我们了解汉初的经济生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数据。通过这些记录,我们了解到汉初的米价虽然昂贵,但已明显处于回落之中;爵位价格昂贵,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爵位的含金量,体现了当时重视军功的时代特征;缯价昂贵,则真实反映了汉初手工业生产尚未恢复的状况。高祖时期奴婢价格低廉,反映了汉初经济残破,人民生活艰难的情况;吕后时期的刍稾价、棺木价低廉,则进一步印证了吕后时期西汉社会经济得到较好恢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他早年便深受诸葛亮赏识,被誉为"社稷之器"。执掌国政后,坚持"以安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发展经济,调整战略,安定民生,协调君臣,维护了蜀汉的稳定,做到"边境无虞,邦家和一",堪称继武诸葛亮的一代贤相。论历史地位,他应该高于姜维;而其执政理念,更是永远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20.
就精神气质和写作意识而言,在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时期的女性诗歌写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清澈的光明意识,并以此和同一时期的男性诗歌相区别。针对舒婷的光明意识,新一代女性诗人翟永明针锋相对地提出黑夜意识加以颠覆。新的一代女诗人在意识上和写作的技艺上都有别于前一阶段的诗人。在上一代女诗人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她们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意识从中外诗歌中合成养分,不断在写作实践中锤炼和提高自己的诗艺,把女性诗歌推进到了扎实而富有成果的新阶段。池凌云诗歌中的黑暗意识与1980一代女性诗歌中的黑暗意识有某种渊源,而又经诗人以新的自我意识、生命智慧和诗歌技艺加以改造,从而和存在构成了一种新的对应关系,也为女性诗歌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