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上海,作为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车夫,数量十分庞大。与产业工人一样,他们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而且绝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从理论上讲,人力车夫们应该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能够积极地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各种罢工运动。而实际上,他们很少参加罢工,其斗争的锋芒主要指向经济领域,而不是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江浙地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饱受着人间的苦难、吞食着世间酸甜;他们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但却在众人口里不值一提;他们就是生活在民国社会里最底层的人力车夫。民国时期的江浙两省.尤其是在二三十年代,人力车夫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顶峰。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包括:萧条的农村经济、衰落的城镇工商业、进驻车夫行业及无一技之长的流民等切入点入手.分析这一时期人力车夫兴盛起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马路上的对抗——民国时期人力车夫管理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人力车夫骤增,带来包括流动人口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交通秩序问题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政府当局和租界当局为缓解人力车夫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压力,对人力车夫加以管理,不仅加强了日常管理,也协调人力车夫与各方面的关系,解决人力车夫与车行、与其他交通行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取缔人力车过程中也对人力车夫施以各种救济.但由于管理主体与被管理者的对立,管理产生了负面效应,导致马路上的对抗.当局取缔人力车的举措,终因在解决失业车夫出路问题和解决城市交通替代问题上缺乏可行的制度安排,遭到广大人力车夫及社会各界的抵制而失败.  相似文献   

4.
早在五四前夕,人力车夫的形象就被一些作家和诗人所关注,并把他们带进自己的作品。一九一八年一月《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的白话新诗中,就有胡适和沈尹默同以《人力车夫》为题的两首描写人力车夫苦难生活的新诗。此后,以表现人力车夫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还有:刘半农的新诗《车毯》(《新青年》四卷二号)、周恩来的新诗《死人的享福》(《觉悟》创刊号)、陈绵的短剧《人力车夫》(《新青年》七卷五号)、汪敬熙的小说《雪夜》  相似文献   

5.
九儿 《北京纪事》2009,(12):56-59
要说洋车,人们可能会立马想起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祥子好似人力车夫的代名词,而拉着洋车在北京走街串巷的祥子也或了人们记忆中京城的一个缩影,京味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人的生命意义现代发现的时代语境下,现代三十多年小说中出现了一批以探索个人生命意义("创造我的价值观"即"个体生命意义")的知识者形象,他们与那些为"集体"的而非"个人"的启蒙知识者形象、革命知识者形象形成明显对比,但是迹象表明他们也同样表现出显豁的焦虑心理.究其文化层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属于社会转型时代的"边际人",一方面是西方"世纪末"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侠文化结缘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代和现代以侠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侠文化内容。但长期以来,侠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侠义题材作品或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而相对忽略了非侠义题材的纯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家。以侠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原罪”意识是深藏“五四”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恶性基因。上世纪初期,“原罪”之端倪已在“人力车夫”文学中得到具象显现。它与劳工神圣观念紧密结合,吞噬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独立人格、精英立场,最终促成了“文革”中知识分子的集体缺席。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马拉默德作品中的犹太受难形象,探究了受难的犹太文化、历史和社会根源,分析了马拉默德的两部代表性作品《装配工》和《店员》中的受难形象,指出犹太受难形象不仅具有犹太性,同时也具有普遍象征意义的世界化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细致地考察了古希腊神话、史诗、悲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归纳出了其命运、品性上的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生理、心理、乃至社会学意义上的探讨,得出了结论: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是导致女性社会地位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姥姥和桑丘是来自两个不同地域的人物,但是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又有着许多的相似点,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农民的自私狭隘,同时也表现出了农民所固有的善良品性。透过他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黑暗面,看到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和贫富差距,看到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上层贵族的穷奢极欲。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是戴着同一顶“写实主义”的帽子传入中国的。它们最初处于“共名”状态 ,随着新文学的发展 ,最终走向分袂。深入探讨这两种文艺思潮传入中国及其由“共名”走向分袂的历史过程 ,旨在廓清它们传入中国之初的复杂关系 ,澄清人们对此长期存在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学研究中,从不同的题材领域入手,不仅可以总结各题材领域创作的得失,为此后同类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有助于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可是,新文学工人题材小说讫今尚未引起研究者应有的注意,这方面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工人题材小说主题、风格的变化,新文学这一题材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文学运动开始到“五卅”运动为第一阶段(不妨称作“早期”),“五卅”以后一直到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为第二阶段,此后到全国解放为第三阶段。 这里只对早期工人题材的小说创作作些力所能及的探讨,权当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聚焦于方方小说创作的写作姿态研究 ,并通过与湖北作家的相关比较 ,概论方方创作的知识者写作身份特征 :身份还原与价值坚守 ,发现市民与抗拒“市俗” ,理性认识与世事虚空 ,写作使命与远避时髦。文章认为 ,上述看似悖论实则统一的书写姿态 ,正是方方作为知识者写作身份所体现出的身份特征与小说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受齐鲁地域文化影响,王统照善于从道德视角观察和描摹人物。兼具传统与现代文化修养的王统照在小说创作中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塑造了众多性格丰满的乡绅人物形象。按照时间序列,乡绅分为旧乡绅和新乡绅,王统照对两类形象都有所描摹,并以理解之同情写出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和心路历程。王统照的乡绅系列小说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反启蒙”叙事,具有以小窥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作家的性别差异思考,即从女性作家在塑造流浪女性形象时的价值立场和叙述主题的设置来思考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叙事策略,既丰富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内涵,又以对话的方式质询着女性自己对于稳定生存与流浪以求独立自由的责任,或者更准确地说,流浪女性形象的大量存在,成了反思现代文学对于女性生命价值和生存尊严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8.
<正> 十月革命的礼炮,给晨色曦微的东方带来了黎明的曙光,“社会改造”、“劳工神圣”、“妇女解放”等响亮口号,震撼着古老的中国大地.从此,许多进步作家,将自己的笔触伸到社会的最底层,去描写那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苦苦追求,顽强奋斗,拼命挣扎的工农劳动者.因此,在我国现代文学纷纭浩繁的人物画廊里,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劳动人民形象群.其中有一组人力车夫的形象,闪烁着晶莹的亮色,特别是鲁迅、郁达夫、老舍笔下的车夫形象,颇象活的雕塑,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艺术魁力.  相似文献   

19.
从英语习语看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主义视角入手,通过分析描述女性与社会、女性与自然关系的习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无能、弱者、被动、受压迫、受欺凌的形象,附属与“他者“的社会地位。对重新审视女性,张扬女性个性,重建女性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文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既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国境之外的第一个文学分支,又开始具备自己独特的人文品格和文学特点;既吸收继承了其母体的文学与文化传统,又及时积极地学习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先进经验与艺术手法。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具有意识流手法雏形的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